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22)
2023(4552)
2022(4010)
2021(3880)
2020(3308)
2019(7599)
2018(7724)
2017(13396)
2016(8012)
2015(9253)
2014(9490)
2013(8685)
2012(8292)
2011(7580)
2010(7723)
2009(7182)
2008(6992)
2007(6235)
2006(5728)
2005(5243)
作者
(20879)
(17562)
(17296)
(16652)
(11194)
(8510)
(8144)
(6734)
(6677)
(6377)
(5960)
(5786)
(5775)
(5628)
(5288)
(5268)
(5216)
(5209)
(5119)
(5031)
(4406)
(4240)
(4203)
(4101)
(4080)
(3896)
(3863)
(3853)
(3581)
(3522)
学科
(24720)
经济(24685)
管理(17215)
(14249)
贸易(14241)
(13873)
(13727)
(10755)
企业(10755)
地方(8974)
方法(8926)
(8709)
中国(8629)
教育(7937)
理论(7104)
数学(6801)
数学方法(6657)
(6251)
业经(5935)
教学(5462)
(5417)
(5382)
农业(5327)
(5090)
(4566)
出口(4564)
出口贸易(4564)
关系(4497)
(4095)
环境(3970)
机构
大学(105652)
学院(100798)
(36304)
研究(35657)
经济(35189)
管理(33403)
理学(27688)
理学院(27215)
管理学(26523)
管理学院(26332)
中国(26176)
(23766)
科学(21652)
(18435)
(18330)
师范(18194)
中心(17438)
(17319)
(17143)
(16202)
研究所(15325)
北京(15132)
师范大学(14672)
(14505)
业大(14464)
(13688)
教育(13406)
财经(13119)
农业(12661)
(11642)
基金
项目(63644)
研究(50554)
科学(48768)
基金(42872)
(36439)
国家(36047)
科学基金(30162)
社会(29514)
社会科(27731)
社会科学(27723)
(25950)
教育(25384)
基金项目(22636)
编号(22277)
(22073)
成果(20208)
自然(18649)
自然科(18183)
自然科学(18180)
自然科学基金(17806)
资助(17491)
课题(16729)
大学(14762)
重点(14471)
(14436)
(13987)
(13934)
(13045)
项目编号(12959)
(12874)
期刊
(43848)
经济(43848)
研究(36327)
中国(27496)
教育(25876)
学报(15672)
(15075)
(13827)
大学(13189)
科学(13059)
管理(12359)
学学(10462)
农业(10341)
图书(9520)
(9402)
金融(9402)
技术(9000)
(8893)
国际(7502)
书馆(7394)
图书馆(7394)
问题(7328)
业经(7177)
(6234)
经济研究(6163)
财经(6071)
(5806)
职业(5564)
资源(5376)
(5349)
共检索到1714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叶隽  
本文讨论张学文的《大学理性研究》,充分肯定其对于现时代的中国语境的特殊意义,即针对的是大学"失范现象"。但同时强调在"大学理性"之外,也要讲"大学感性",更要关注"大学的情理结构"。进而引入更为开阔的立体结构视域,即将大学视作一种"人格单元",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使命应当区分若干层次:其一,承担知识传承与教化育人的功能,对教师来说,则必须为人师表,在道德上、传统上、学科上都是如此;其二,承担社会互动与学境构造的责任,即不是简单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而是与社会相互为用,既有服务的一面,更有指导和示范的功能;其三,承担创造知识和追求真理的使命,能创造出和谐的求知、求学与求道的精神共同体。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朝友  韩文杰  张雨强  
单元设计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目前国际上呈现出以大观念为中心的单元设计的发展趋势。逆向教学设计与科学-写作启发式教学设计乃是其中典型的两种设计思路,前者思路为"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活动-制定学习活动",后者思路为"准备单元的概念图-借助概念图确定大观念及其子观念-规划与大观念及其子观念相一致的活动"。深入分析这两种单元设计,可发现它们都以建构主义为学习理论基础、以大观念实现"少即是多"的课程设想、以大观念引导单元设计。这些考察与分析表明,以大观念为中心的单元设计适合我国当下的需求,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教师需要做出诸多努力:回顾教学设计的原点,提升学习理论的认识;转变教学设计思维方式,走向大观念的单元设计;围绕大观念的学习要求,研习课程要素的设计技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梁立军  刘超  
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清华大学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构想,强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围绕绿色人才培养和绿色科技研发,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念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十余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热心帮助下,清华大学不断探索和践行绿色大学理念,丰富和发展绿色大学的内涵,在开展"绿色教育"、实施"绿色科技"和建设"绿色校园"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事业。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建华  
延安时期,巫神在乡村社会具有的特别权威,使得中共改造巫神借用了二流子的符号,并使得对二者的改造交织在一起。根据地乡村社会改造虽离不开权力的强制性,但通过思想改造的自我呈现与组织纪律的社会再生产,展示了群众自我改造的运动景观,可以说,超越了西方相关社会理论的简单逻辑,促进了社会现代性的成长。根据地运动式社会改造虽然不能根除观念世界中的"他者",但当群众熟悉了社会运动的民主形式后,也在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丰富着运动的内容与形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彭荣础  王处辉  
作者以西方大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为主线,考察历史进程中的大学独立自由状态。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大学不可能也从未获得过完全的独立自由,大学的独立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受控制的自由。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大学理念的本土化必要性与可能性作了一些思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眭依凡  
本文在回顾大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回答了"为什么要对大学的观念理性予以重视"和"大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观念理性"两个问题。前者在于说明"大学的观念理性"是一个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后者则从"育人为本"、"学术自由"、"社会担当"三个方面回答了大学应该确立和守持什么样的观念理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迟艳杰  
教学的概念考察是一种意义的澄清。中华文明初期,"教"孕育了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中华教育传统。先秦儒家的"教"主要是"教化"指道德教育,"学"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品德,言学即言德。在近代,古代教化之"教"变成"教育",在学校教育话语系统中出现"教授",后为"教学"取代,反映出重视学生的现代观念。如今"学"窄化为知识之"学习",教学概念虽强调了教和学不可分的事实,但对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养成品德,对教师感受职业生活的意义,却是"贫瘠不育"的。基于此,带有情感的教学概念得以重塑,即教学是我们教师基于对学生的关切,引导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叶隽  
侨易学的观念,一方面追溯此概念的直接来源,强调李石曾发明"侨学"概念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更侧重《易经》在世界文化语境流传后所产生的多重意义发生,这既是一种学术史梳理,同时也凸显侨易学概念的重要资源。分两个层面阐述侨易学的观念,一是在广义的理论/哲学层面,所谓"理论"乃是指一种相对普适意义的概念运用,具有跨学科的学术宏观层面意义,而"哲学"则更是最高端的理论境界,即能尝试在最深刻的层次上解释人类、世界、宇宙的基本规律问题。建构起最基本的"乾元—坤贞"的二元结构,同时在各自的内部建立三维(上、中、下;始、中、终)、六步(起、承、持、转、合、极)的基本层次,强调"限止"、"断念"等核心概念;二则下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薛玉琴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晨  
本文主要对英美国家大学理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18世纪至19世纪末、19世纪末至20世纪二战前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反对新大学,意味着传统大学观念的成熟;第二个阶段是反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功利主义;第三个阶段是反对现代性对大学的戕害。在第三个阶段,中国大陆的大学理想研究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融入了这一学术史历程。最后,本文提出了大学理想研究的局限和突破的方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翠艳  
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多重历史酵素的复合作用下,燕京大学成为1928—1937年间北平女性写作的一个中心,涌现出以林培志、李素英、李满桂、谭超英、郭心晖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燕京大学女作家群的聚结,首先是该校发达的女子教育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的产物,同时亦与学校借助课堂教学及师生人际网络传递的文学资源和写作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院风格鲜明的作家群体,燕京大学女作家群揭示了五四女性文学尚来不及提出、20世纪30年代又被革命文学的时代潮流所遮蔽的女性常规性命题,同时也标志着女性学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确立与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骅  
对先秦时期公私观的考察应结合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西周时期的“公”,主要“私”所指代的对象主要是各国国君和国内的卿大夫,双方的冲突也称为“公室”与“私门”之争,君权日益强大,公私观念的现实内涵也发生重大变化,“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由春秋德伦理色彩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强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俊豪  
瑞典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中后期进行了以广州市场为中心的洲际跨洋贸易。瑞典商船每次于冬季携带铁、铜和木材等货物从哥德堡港出发,先航行至西班牙加的斯港,通过交易获得一部分西班牙银元。同时,由于瑞典商船所载的出口货物价值不足以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商品,瑞典人又以信贷方式通过佛兰德商人在加的斯赊借到另一笔银元,而后才驶向东方进行贸易。可以看出,瑞典东印度公司经营的是以哥德堡为起点、加的斯为中转、最后在广州进口中国商品的三方贸易,中途在加的斯停留是其对华贸易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可以被视为铁—银—茶的交换过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娄岙菲  
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大学开始广泛参与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实验。以往对大学所办教育实验的讨论多集中于教会大学,而对国立、私立等其他性质大学所办教育实验区的讨论尚不充分。位于上海的私立大夏大学将参与实验作为学校的民族复兴教育方针,立足于学校周边社区民众实际生产生活,积极创办起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等实验机构,对改善周边民众生存状态和社区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后相继的实验过程中,大夏大学与周边社区互为依托,互动频繁,同时其间主导者从马宗荣到邰爽秋的变化,显示出学者的流动及其学术观念流变对办理实验区的深刻影响。这也是其所办教育实验区的特别之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玉玲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围绕控制高等院校数量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大加整顿。对北平地区高等教育,国民政府主要就大学滥设、院系设置混乱、教师兼职现象严重以及学校风潮不断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顿工作阻力重重,尤其在对北平大学的整顿工作中,虽院系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在限制教员兼职以及整顿学校风潮等方面却未能如愿。同样,该校院系结构的调整也非一帆风顺,政府和学界两种势力之较量如影随形,致使政府的整顿效率深受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