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94)
2023(8548)
2022(6747)
2021(6468)
2020(5390)
2019(12252)
2018(12265)
2017(24016)
2016(12933)
2015(14724)
2014(14634)
2013(14077)
2012(12527)
2011(11233)
2010(11605)
2009(10922)
2008(10729)
2007(9657)
2006(8509)
2005(7884)
作者
(35824)
(30049)
(29930)
(28638)
(18988)
(14167)
(13442)
(11573)
(11327)
(10717)
(10250)
(10078)
(9726)
(9629)
(9337)
(9321)
(9016)
(8773)
(8594)
(8478)
(7454)
(7300)
(7264)
(6873)
(6714)
(6709)
(6643)
(6566)
(5973)
(5769)
学科
(52523)
经济(52437)
管理(43099)
(39177)
(33064)
企业(33064)
方法(25598)
数学(22916)
数学方法(22391)
(14976)
(14671)
(14597)
中国(14535)
业经(12192)
(10110)
理论(9573)
农业(9474)
(8980)
财务(8932)
财务管理(8908)
(8862)
(8856)
银行(8841)
(8825)
贸易(8818)
(8633)
体制(8434)
(8425)
企业财务(8407)
(8338)
机构
大学(185529)
学院(185066)
(76900)
经济(75324)
管理(73160)
理学(63497)
理学院(62862)
管理学(61482)
管理学院(61146)
研究(57489)
中国(44655)
(38244)
(38133)
科学(33147)
财经(29839)
(27771)
(27741)
(27056)
中心(26503)
(25892)
业大(25274)
研究所(24822)
经济学(24338)
北京(23752)
(22625)
师范(22407)
财经大学(22313)
经济学院(21776)
(21615)
(20909)
基金
项目(123476)
科学(99010)
基金(91523)
研究(90946)
(78771)
国家(78171)
科学基金(68615)
社会(59849)
社会科(56784)
社会科学(56770)
(47821)
基金项目(47125)
自然(43753)
教育(43696)
自然科(42831)
自然科学(42824)
自然科学基金(42053)
(39972)
资助(38187)
编号(36744)
成果(30200)
(28156)
(27924)
重点(27874)
(26203)
课题(25694)
国家社会(25154)
(24957)
教育部(24766)
创新(24539)
期刊
(84119)
经济(84119)
研究(54172)
中国(39986)
(30878)
管理(29399)
学报(25914)
科学(25334)
(24555)
教育(21460)
大学(21272)
学学(20107)
技术(17942)
(17015)
金融(17015)
农业(16157)
财经(15436)
经济研究(13721)
业经(13528)
(13204)
问题(10638)
统计(10314)
(9731)
技术经济(9236)
(8826)
理论(8564)
决策(8399)
科技(8355)
(8085)
现代(8052)
共检索到274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何江   闫淑敏  
人机分工协作型混合劳动力已成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新生动能,但相关理论研究仍明显滞后于组织人机混合用工实践且尚缺乏适配的系统理论体系。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将智能机器视作与人并肩分工协作的劳动行动主体,从劳动分工视角创新性提出人机分工论作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的理论新范式,并从生成逻辑、理论内涵、模式类型、作用机制及其典型实践等多维度探讨人机分工理论体系。结果发现:(1)人机分工作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的重要体现,其以劳动价值共创为基本目标,强调从传统以人为单一主体的一元分工转向人机双元分工,并可将人机分工结构划分为纯人工执行、机器赋能人工、人机协同执行、人工辅助机器、纯机器执行等模块。(2)机器对人工仅是劳动功能局部性超越,人工在人性化软技能、机器在程序化硬技能领域各占优势,且人机分工模式多元化并可从主导地位、协作方式、数量匹配、管理对象等多重视角细分。(3)“机器换人”是一个让机器从幕后走到台前、人工从台前转向幕后的人机分工重构过程,其本质是分解工作内容并让人更像人(而非像机器)一样工作;同时,人机分工中“机器换人”与“机器增强”并行悖论叠加渗透、工序拆分与功能拆解双向路径交互融合,且其从时间、空间、功能等多维度呈现循环式人机分工动态演化迭代。人机分工论可为诠释人机混合劳动力现象提供理论借鉴,也可为引领企业组织混合用工实践与重塑人机分工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冯孟  
在当代生产劳动发展中,数字劳动作为一种新的劳动形态发展迅速。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适应当代数字劳动呈现的价值多元、形态多维、参与者广泛、时空环境灵活等特点,重构劳动教育模式。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模式重构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去伪存真,重构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价值体系;守正创新,重塑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形态体系;兼容并蓄,重整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参与体系;灵活多样,重建数字劳动时代的劳动教育时空体系。在新时代劳动教育模式重构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通过加强活动引导、革新课程体系、引入多元师资、开拓实践基地等举措,推动建立可操作、可实施、可持续的劳动教育模式,让更多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更好地贴近当代生产劳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克松  熊晴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有需"与职业院校的"能为",以及双方合作实现的互惠共赢是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职业院校以课程为中介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有两种向度,即介入作为学科课程和作为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按照课程开发主体与资源要素的流向,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有单向被动输送式、单向主动介入式和双向互动合作式三种样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明忠  唐超  
基于"对象性质-制度装置-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分析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及制度约束条件,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农地确权存在确权到户、整合确权以及确权确股不确地3种主要模式,土地共有产权强度的高低决定了农地确权模式的选择。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农地确权模式的生成逻辑各异;农地确权作为"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面临着确权成本、法律基础、村规民约、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条件约束,因此,应依据土地性质,综合考虑确权成本与收益,结合历史和现实,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选择农地确权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德慧  
劳动教育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并且贯穿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始终。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有其特定的生成逻辑,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抗战救国的历史使命是其萌生的逻辑起点,鄙视生产劳动的社会风气和脱离社会实践的教育实际是其生成的社会根源,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是其形成的基石,对国外职业教育实践和西方教育理论的借鉴是其产生的外在动力。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是其核心与精髓,促进就业、增进生产、服务社会是其时代使命,劳工神圣、职业平等体现其劳动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培育道德是贯穿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的主线。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一项重大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而黄炎培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具有重要启示和时代价值。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生成的内在逻辑是:思想理论基础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互利合作空间;物质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基础是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公正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动力机制是经济上的内源性动力与劳动伦理上的促进性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可以建立"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现代分析框架。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北庚  周斌  
行政监管权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政府所享有的核心权力,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同为国务院权力分支且有不同权力范围和部门利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量,意欲借政策主导甚至立法牵头将监管权整合到本部门,可能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中双重监管主体,呈行政主导立法倾向,偏离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行政监管权生成逻辑,将造成法律不和谐不统一。现实立法实践中呈现的重视立法信息,主张立法的广泛参与、有效互动和利益权衡的博弈立法有可能纠正现实中的行政立法主导偏误,使PPP模式立法中行政监管权制度设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春梅   储著源  
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实践形态与新工作方法。网络群众路线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与总结,又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回应,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联系网民了解群众需求,对话网民听取群众意见,深入网民升华群众经验,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新实践模式。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北庚  周斌  
行政监管权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政府所享有的核心权力,在PPP项目推进过程中,同为国务院权力分支且有不同权力范围和部门利益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财政部基于本部门利益的考量,意欲借政策主导甚至立法牵头将监管权整合到本部门,可能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中双重监管主体,呈行政主导立法倾向,偏离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行政监管权生成逻辑,将造成法律不和谐不统一。现实立法实践中呈现的重视立法信息,主张立法的广泛参与、有效互动和利益权衡的博弈立法有可能纠正现实中的行政立法主导偏误,使PPP模式立法中行政监管权制度设计符合其生成逻辑。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一岩   刘淇   郑永和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机协同学习成为未来学习的新常态。人机协同学习主要通过学生和机器的分工和有机协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促进学生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共同增长,实现人机协同的教育智慧创生,完成超越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复杂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和智慧养成。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以学习者的智慧增长为核心,重视人和机器之间的博弈与平衡,强化人机角色的辨识与动态调整,加强人与机器自主度的灵活转换。本研究围绕面向知识掌握的“干预—自主”式学习、面向知识建构的“协作—探究”式学习、面向知识创造的“对话—协商”式学习,提出人机协同学习的典型模式,勾勒了人机协同学习的实践样态。未来人机协同学习需要优化智能学习干预的模式与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加强人机协同学习模式的探索,探究人机协同学习的发生机制,以支撑和引领智能时代学习模式的创新发展。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冷成英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从投资驱动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但其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仍有待深入探讨。本文以我国1998—2019年省域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负向的资本积累效应和正向的劳动供给效应、效率提升效应是投资率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2)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本积累效应、劳动供给效应、效率提升效应的相对均势变化导致投资率随资本积累呈倒"U"型变化,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投资驱动模式必将转向高质量发展;(3)从地区角度看,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在2019年已越过倒"U"型的顶点,进入投资率随资本积累下降的阶段,这给部分省份期望通过高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观念予以警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吴彬  赵世奎  
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在美国快速发展,已成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制度化手段。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包括建制化项目和个性化项目两大类,其中建制化项目包括一主多辅、多主体联合和实体跨学科中心三种组织模式。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跨学科社区和跨学科指导三个关键环节,尽管从外在形式上看与传统博士学位项目差别不大,但每个关键环节都体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生成过程表明,跨学科研究是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基本内核和逻辑主线,而跨学科研究的固有特点决定了跨学科学位项目具有变动与稳定、分化与整合、高要求与低回报这三方面的张力。基于对美国跨学科博士学位项目的分析,建议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支持政策:前移支持关口,扩大支持范围;增加软支持,减少硬约束;以项目牵引导师,以导师牵引学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倩茹   吴曼玉   谢花林  
在梳理湿地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关联基础上,提出湿地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要件与核心机制。结合国内外实践等将湿地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分为4大类11小类,其中湿地保护补偿模式包括湿地生态补偿、湿地转移支付、湿地损害赔偿、湿地信用交易,湿地产业开发模式包括物质产品交易、湿地产业经营和湿地特许经营,湿地权益交易模式包括资源权益流转和湿地碳汇交易,湿地权益融资模式包括湿地权益金融和湿地权益投融资。湿地资源生态产品形态丰富、价值实现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应以多要素供给机制保障湿地资源要素供给,以多主体参与机制激励湿地资源组合运营,以多业态融合机制促进湿地资源价值循环。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会  李强  温亚利  
研究目的:以生态产品的排他性为线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逻辑,从中构建分析框架以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模式。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理论演绎。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针对的是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具有稀缺性的那些生态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是“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排他性—消费主体是否明确—制度供给主体—市场或非市场支付机制”,排他性的建立意味着支付机制与制度供给主体分离;(3)从理论逻辑演绎出支付机制、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将实现机制的模式分为5个类型,并据此辨析了8种具体模式,最后对每种模式的交易标的、支付额度基础与普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1)生态产品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消费中的排他性,是其能否采用市场支付机制的前提;(2)从理论逻辑演绎出的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为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减少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能够大幅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资本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有利于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股份制变革为新型股份制、不断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制度。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才能树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