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60)
2023(5059)
2022(4278)
2021(4275)
2020(3518)
2019(8254)
2018(7877)
2017(14927)
2016(7763)
2015(9249)
2014(8876)
2013(9074)
2012(8820)
2011(8170)
2010(8198)
2009(7701)
2008(7401)
2007(6375)
2006(5842)
2005(5383)
作者
(21013)
(17553)
(17529)
(16806)
(11262)
(8384)
(8057)
(6848)
(6815)
(6199)
(6114)
(5789)
(5758)
(5585)
(5522)
(5354)
(5192)
(5099)
(5055)
(4666)
(4591)
(4151)
(4113)
(4066)
(3965)
(3936)
(3888)
(3611)
(3575)
(3441)
学科
(38763)
经济(38609)
方法(17757)
管理(17475)
(15880)
中国(15251)
数学(14031)
数学方法(13978)
(12749)
企业(12749)
(11388)
贸易(11382)
(11249)
(9406)
业经(8158)
(7778)
(7535)
(7270)
金融(7269)
(7169)
关系(7109)
(6513)
(6469)
银行(6469)
理论(6468)
(6368)
(6148)
农业(5575)
(5396)
环境(5304)
机构
大学(119735)
学院(113906)
(60619)
经济(59857)
研究(47954)
管理(41757)
中国(38112)
理学(35479)
理学院(35028)
管理学(34726)
管理学院(34487)
(26539)
(26328)
科学(24389)
(23423)
研究所(21245)
财经(21100)
经济学(20911)
中心(20111)
(19545)
经济学院(18793)
北京(17994)
(16575)
财经大学(15952)
(15795)
师范(15733)
社会(14800)
科学院(14474)
(14421)
(14292)
基金
项目(72436)
科学(59158)
基金(56570)
研究(56255)
(49012)
国家(48660)
科学基金(41292)
社会(41082)
社会科(37981)
社会科学(37972)
基金项目(28647)
教育(25534)
资助(23699)
自然(23166)
自然科(22696)
自然科学(22691)
自然科学基金(22363)
(22347)
(21022)
编号(20944)
中国(19277)
(19047)
成果(18824)
国家社会(18491)
教育部(17065)
重点(16603)
(15826)
人文(15665)
社科(14871)
大学(14827)
期刊
(64846)
经济(64846)
研究(42543)
中国(25940)
(18697)
科学(16304)
管理(15822)
学报(14982)
教育(13726)
(13414)
国际(12398)
大学(12392)
(12258)
金融(12258)
(12096)
经济研究(12083)
财经(11604)
学学(11235)
世界(10517)
(10202)
农业(9602)
问题(9357)
技术(7819)
业经(6982)
(6210)
(5633)
贸易(5633)
技术经济(5484)
图书(5478)
(5441)
共检索到185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在引进和吸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谓成果累累。但是人文社会科学通常存在于本土的社会之中,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之中,要回答本土的问题。因此,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始终面临着吸收、借鉴与传统、自我之间的张力。有一系列问题在困扰着中国的学者,什么是自己的传统?如何既能保持传统、又能吸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陈洪捷  
本文对通行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学平面体系和立体体系的概念,认为立体体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并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把中国特色与中国优势联系起来,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核心在于形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没有优势,则无特色可言。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钟君  
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和根本遵循。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最鲜活、最科学、最有效的中国理论。在深刻变革的时代,解决中国问题不能简单套用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和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教科书可用,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永进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起到了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现了话语体系的创新性构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明确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推动了学术体系的方向性发展;参与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指导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支持图书报刊的编辑出版,促进了学科体系的时代性完善。考察毛泽东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对于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当代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11年3月批准成立的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设在中央民族大学,依托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该基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莫凡  
全球治理效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内在关联,全球治理的"实效"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勃兴,而全球治理的"失效"则会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衰落。从实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面临"失效"境地,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全球治理中的"失效"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逐步发挥出"实效",比如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谐世界"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刘川生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为群众拿笔杆。整合育人力量,使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推动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进入并稳定在世界一流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出全面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规律的新思想、新认识,在我国哲学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建华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也是不断获取知识、方法创新的重要源泉。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风骨。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曙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理所当然地包括人文社科期刊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化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发展的根本要求是走特色化之路。要真正做到特色化发展,就要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期刊发展的规律,探索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和期刊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把人(编辑)作为第一位的因素,充分调动编辑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大主办单位对期刊的投入,搞好期刊的软件和硬件建设;处理好栏目与整刊、学术与评价、期刊与主办单位的关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中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期刊的引领作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办刊者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媚流俗,高瞻远瞩。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是石河子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料建设、政策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研究中心。中心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均来自石河子大学;兼职人员4人,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和兵团广播电视大学,均为教授。坚持教书育人。中心研究人员均来自一线教学岗位,多名教授、副教授同时也是硕士生导师、博士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军林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评价体系",在这一论断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是"学科评价体系"的前置定语,实际上,这为讨论及分析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反映学科进展的一流评价体系,同时又必须在这一体系中嵌入"中国特色"。这样的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红升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的背景下,讨论电子商务的立法问题使得另一个问题凸显出来,那就是如何在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之间做出权衡取舍。由于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全球性、超国界、开放性特征,这一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应该承认,目前国际社会关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法律和政策取向,是自由放任主义占主导地位。这种取向与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全球性特征之间的高度耦合和相互强化有关,也与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人文社会科学占据高等教育知识疆域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这已是共识。但是关于如何繁荣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如何从观念上和制度上改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深入讨论。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还涉及到政治导向、文化传统、吸收外来知识、高等学校学科管理与人才培养等问题,在民族国家的层面,还会涉及民族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或国际竞争力等宏大问题,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显而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异宾  
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能。让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东刚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创新在各项事业中的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做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学术环境的重大举措。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突出了创新在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