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19)
- 2023(3090)
- 2022(2418)
- 2021(2255)
- 2020(1944)
- 2019(4489)
- 2018(4285)
- 2017(8149)
- 2016(3958)
- 2015(4290)
- 2014(3992)
- 2013(4018)
- 2012(3787)
- 2011(3501)
- 2010(3575)
- 2009(3395)
- 2008(3428)
- 2007(3207)
- 2006(3102)
- 2005(2718)
- 学科
- 济(19086)
- 经济(18948)
- 管理(9601)
- 业(8683)
- 企(8534)
- 企业(8534)
- 方法(6657)
- 中国(6115)
- 理论(5995)
- 业经(5726)
- 和(5085)
- 农(5026)
- 学(4302)
- 财(4045)
- 关系(4024)
- 社会(3783)
- 教育(3642)
- 数学(3475)
- 数学方法(3374)
- 地方(3294)
- 经济理论(3243)
- 企业经济(3215)
- 农业(2958)
- 制(2937)
- 工作(2734)
- 经济关系(2666)
- 贸(2536)
- 贸易(2533)
- 对外(2517)
- 策(2442)
- 机构
- 大学(57774)
- 学院(54238)
- 济(22447)
- 经济(21977)
- 研究(21413)
- 管理(20128)
- 理学(17061)
- 理学院(16809)
- 管理学(16433)
- 管理学院(16290)
- 中国(15276)
- 京(12979)
- 科学(11715)
- 财(11339)
- 所(10283)
- 范(9308)
- 师范(9262)
- 中心(9205)
- 研究所(9087)
- 江(8639)
- 财经(8587)
- 北京(8469)
- 经(7798)
- 师范大学(7773)
- 院(7655)
- 农(7413)
- 社会(6937)
- 教育(6745)
- 经济学(6718)
- 州(6625)
- 基金
- 项目(34741)
- 科学(28086)
- 研究(27440)
- 基金(25847)
- 家(22107)
- 国家(21903)
- 社会(19795)
- 科学基金(18947)
- 社会科(17454)
- 社会科学(17443)
- 基金项目(13044)
- 教育(12930)
- 省(12393)
- 编号(11453)
- 自然(10866)
- 划(10732)
- 成果(10677)
- 自然科(10646)
- 自然科学(10644)
- 自然科学基金(10471)
- 资助(9927)
- 国家社会(7947)
- 部(7935)
- 重点(7878)
- 课题(7787)
- 一(7350)
- 项目编号(7316)
- 教育部(7167)
- 发(7119)
- 大学(7110)
共检索到94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纪宝成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5期撰文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在促进本国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介绍本国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文社会学科应该也能够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应该也能够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有着统一的国际评价标准,而人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赵筱媛 苏竣
本文选取了五所有代表性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几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产生背景、学科建设现状的深入分析,总结了以这些学校为代表的当代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高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一流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 学科发展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祁晓 史聪聪 罗红艳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以及加速社会的临近,人文社会学科在理工科大学内部面临着严峻的合法性危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先后经历了国家逻辑主导下的“学科依附”、市场逻辑驱动下的“学科独立”、大学管理逻辑影响下的“学科整合”和学术逻辑作用下的“学科融合”四个阶段,呈现出学科组织目标由“依附”转向“融合”、学科组织结构由“分散式”转向“矩阵式”、学科组织功能由“单一教学”转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学科组织文化忠诚由“缺失”转向“回归”等演进特征。以此为镜鉴,我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应由国家逻辑和市场逻辑等外部驱动向大学管理逻辑和学术逻辑内部驱动转变,加强学科发展的顶层规划,强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彰显学科发展对人才培养职能的支撑作用。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娜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现代服务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加强,呈现出基础性、前瞻性、间接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地方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只有更新社会服务观念,转变学科研究取向,找准社会服务的切入点,完善成果后续管理模式,制定服务效果评价体系,才能推动其社会服务职能的更好实现并在服务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身。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人文社会学科 社会服务功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莹 刘少雪 刘念才
世界一流大学的产生与发展,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当今世界高水平大学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GDP的关系发现:产生世界著名大学(世界前200名)的基本条件是GDP总量超过3000 亿美元,产生世界一流大学(世界前100名)的基本条件是人均GDP达到2.5 万美元。上海、北京等部分发达地区2020年前后GDP总量将超过3000 亿美元,人均GDP将接近或达到2.5 万美元,加之政府的重点支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完全可能在2020年前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回答何为学科成长、如何成长为一流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双一流"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理论前提。学科成长有其内在"生成"逻辑与外在"建成"逻辑。实然层面,中国大学学科成长以政府和大学为践行主体,体现"建成"逻辑的强制输入;应然层面,学科的知识建构和社会建制过程表明:大学学科成长有其内在"生成"逻辑。学科建设思维从分析重构向系统整合的转变,是"建成"逻辑向"生成"逻辑转变的重要渊源。在澄清两种逻辑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是一流学科成长的基本思路。转变思维范式,尊崇成长规律,孕育独特性资源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必然路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日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已正式揭晓,共有64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2项,成果普及奖13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光礼 武建鑫
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厘清世界一流学科的内涵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意义重大。运用词频分析法,构建了"学科"概念层次分析图谱,科学界定了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学科既是一套系统有序的知识体系,也是一套体现社会建构的学术制度。在大学组织当中,学科主要表现为研究平台、教学科目、学术团队、规训制度、学科文化。在明确"学科"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学科合法性的两个维度:内在合法性和外在合法性。基于这两个维度,归纳出世界一流学科的四个标准: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学生质量和一流的学术声誉。"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主体性和国际化,将学科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相结合。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瞿振元
发展中国家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吗?瞿振元【编者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力争到下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人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达到世界较高水平...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兵
以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的理论,分析了传统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存在的制度上的路径依赖性,阐明要实现路径替代,大学需要充分利用组织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同时需要加强自身组织制度的创新。简析了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三种制度变迁模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泽伽
在人类思想进化的历史长河中,绝大多数时间,经济问题都是处在边缘角落之中",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大厦坐落在这个思想轴线的最末端。因此,当我们想回溯思想史去认识信用与货币的关系时,重新回顾当时人文学科的相关思想进展,回溯当时货币与市场交易的基本形态,对经济信用与货币的关系从人文学科视角再综合的过程是必须的。
关键词:
经济学理论 科学哲学 经济史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袁卫
一、一流大学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评定世界级一流大学,当然也就没有世界公认的统一的评价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这样一个内在的、客观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和大家公认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国际上对世界上最佳大学的排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虽然不同的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孟照海
世界一流学科是在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内在张力中形成的。制度化确保学科组织形式的稳定以及学科的合法性,为学科知识传承创造条件;去制度化确保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为学科特色和新学科的诞生创造条件。从制度化到去制度化,需要管理者跳出学科思维,充分发挥知名学者的学科边界跨越和知识重组能力;从去制度化到制度化,需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学术发表体系和学术关系网络对学科话语体系的塑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助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相互转化,创造开放灵活的学术组织形式,从而占据和支配学科发展的话语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价值取向。学术逻辑要求遵循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社会逻辑要求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的。认为理想状态是最大限度地维持一定张力,在互动中互促互进,既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重视"闲逸好奇式"知识探求,进行基础性原始创新,又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尖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均 谢丽舟
高等教育学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学科。开放性推动了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提升了高等教育学服务实践的力度,提高了高等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开放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无节制、无原则、单向索取式开放会威胁学科生存、弱化学科创造能力。高等教育学应追求建构性、批判性、互惠性的开放,坚守学科的独立地位,通过整合功能的建设,探寻可进行超学科整合的"认知图式",实现多学科理论知识的"高教化建构"。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学科地位 开放 整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