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50)
- 2023(18114)
- 2022(15327)
- 2021(14358)
- 2020(11889)
- 2019(27518)
- 2018(27453)
- 2017(51332)
- 2016(28433)
- 2015(32594)
- 2014(32754)
- 2013(32401)
- 2012(31074)
- 2011(28319)
- 2010(28832)
- 2009(26643)
- 2008(26931)
- 2007(24400)
- 2006(21623)
- 2005(20111)
- 学科
- 济(121148)
- 经济(121001)
- 管理(79976)
- 业(73170)
- 企(57808)
- 企业(57808)
- 方法(47497)
- 数学(40784)
- 数学方法(40246)
- 中国(36990)
- 农(34137)
- 财(30398)
- 地方(28560)
- 制(27095)
- 学(26927)
- 业经(26393)
- 贸(24854)
- 贸易(24835)
- 易(24092)
- 农业(22534)
- 银(21863)
- 银行(21812)
- 融(21635)
- 金融(21630)
- 环境(21595)
- 行(21007)
- 和(19008)
- 理论(18542)
- 体(18014)
- 务(17152)
- 机构
- 大学(416549)
- 学院(413996)
- 济(171399)
- 经济(167603)
- 研究(152679)
- 管理(148319)
- 理学(125155)
- 理学院(123481)
- 管理学(121185)
- 管理学院(120369)
- 中国(118193)
- 科学(93214)
- 京(92052)
- 财(81858)
- 所(79720)
- 农(73472)
- 研究所(71798)
- 中心(68940)
- 江(65490)
- 财经(62970)
- 业大(60775)
- 北京(59369)
- 范(57983)
- 农业(57606)
- 师范(57384)
- 经(56890)
- 院(55003)
- 经济学(53145)
- 州(51859)
- 经济学院(47692)
- 基金
- 项目(263764)
- 科学(205533)
- 研究(193078)
- 基金(189053)
- 家(166013)
- 国家(164607)
- 科学基金(138318)
- 社会(120890)
- 社会科(114418)
- 社会科学(114383)
- 省(102173)
- 基金项目(99161)
- 教育(88985)
- 自然(87969)
- 划(87348)
- 自然科(85878)
- 自然科学(85846)
- 自然科学基金(84285)
- 资助(78296)
- 编号(77865)
- 成果(65981)
- 发(60836)
- 重点(60743)
- 部(58936)
- 课题(56040)
- 创(53682)
- 创新(50511)
- 科研(50336)
- 国家社会(50128)
- 教育部(49898)
- 期刊
- 济(201625)
- 经济(201625)
- 研究(130069)
- 中国(92974)
- 农(68372)
- 学报(68076)
- 财(64481)
- 科学(62280)
- 管理(56848)
- 大学(51310)
- 教育(50343)
- 学学(47801)
- 农业(46364)
- 融(43289)
- 金融(43289)
- 技术(36842)
- 财经(31729)
- 经济研究(31702)
- 业经(30941)
- 经(27395)
- 问题(26779)
- 业(25596)
- 贸(24308)
- 国际(22773)
- 图书(21075)
- 世界(20989)
- 版(20926)
- 技术经济(20187)
- 资源(19288)
- 统计(18787)
共检索到655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家华 朱仙丽
人文发展的基本需要途径从满足基本需要和限制奢侈浪费性排放出发,充分利用技术在实现低碳发展方面的潜力,保障气候目标的实现和代内与代际公平。本文在讨论发展所面临的消除贫困、城市化和工业化挑战的基础上,区分了生存水平和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依据国际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对基本需要进行了量化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对满足13亿中国人体面生活水平的基本需要的能源和排放含义,进行了案例研究。最后探讨了基本需要途径在国际气候制度设计中的应用和前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韩彩珍
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模式选择面临地缘政治、市场博弈、安全环境、结构性权力和意识形态等重大因素导致的制度困境,需要推进各种类型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模式选择、制度设计和制度建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缓解以致破除制度困境的过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觅 吕斌 张纯 黄斌
本文采用1998—2007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耗、工业产业、交通和生活数据,从省域层面上分析了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和变动情况,并分阶段分类型对单位GDP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从碳排放总量还是单位GDP碳排放量来看,其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变动情况来看,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有向南部内陆省份扩大趋势。不同水平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差异大,高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工业行业结构为主,低于全国平均单位GDP碳排放量的省份影响因素以交通和生活为主,且制造业产业结构对单位GDP碳排放量开始起抑制作用。
关键词:
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学术版)
[作者]
范定祥 欧绍华
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低碳发展最终必须落实到促进人类发展。已有研究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通过采用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变化和人类发展指数(HDI)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并且双方互为格兰杰原因。这表明,从长期看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和人文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不仅降低碳排放强度能够促进以人文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和谐发展,而且人类发展反过来也能推动我国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应同时采取提升HDI和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政策组合。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诸大建 刘国平
本文从低碳经济的视角,运用LMD I方法将中国及二十国集团其他国家1990-2006年的人文发展效应分解为碳排放效应、技术效应以及服务效应,以测度各自对总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人文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缘于碳排放量的增加,2000-2006年碳排放效应呈现放大趋势,而技术效应与服务效应则逐渐减少。提出了相对减排及提高技术效应和服务效应的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人文发展 LMDI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明
碳排放交易和碳税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两种市场调控机制。综合分析两者的优势和劣势,应当优先选择利用碳排放交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能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可以利用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中国气候变化立法应当采取基线和信用型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应当首先将电力部门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基线和信用型碳排放交易没有覆盖的领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碳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减排 碳排放交易 碳税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岳瑞锋 朱永杰
本文以能源碳排放的总量和份额为排放数量指标,以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域的能源碳排放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GDP标准下的经济强省大多属于"高排放"类型,其中部分省甚至属于"高排放-低效率"类别。因此,我国较大比重的GDP和人口处在相对"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下。这对于我国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栾贵勤 杨青 周雯瑜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探索中国的能源消费状况与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比较分析,证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能准确反映出以上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出"绝对能源消费系数"的新概念来评价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关联性,并以此为根据,从能源消费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联性,通过分析对比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以供政府、企业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吴开亚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永哲 马立平 徐宪红
本文建立我国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综合分析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等因素对我国主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量化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讨论了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碳排放增长所具有的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主要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变化的贡献程度最高,人口城市化、产业结构和产业能源结构居次,产业能源强度最低。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任苏灵
文章利用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方法分析了1997—2015年中国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动态演进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等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核密度函数呈现单峰特征,近年来分散程度有所提高。(2)虽然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较大的惯性,但是仍有逐年增加的趋势。(3)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强度的增加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增加。
关键词:
核密度估计 马尔科夫链 碳排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铮 许胜飞
共享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共享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安排是共享发展的制度基础,各项具体的制度规定是共享发展的制度支撑。重点是要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完善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
关键词:
共享发展 制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经过新时期以来近34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8%左右的增长,到2012年末GDP总量有望达到新时期初的24倍(按不变价),突破52万亿元(按现行价),按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8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GDP比重达10%以上。人均GDP实现了年均8.75%左右的增长,到2012年末将达到新时期初增长的近17.35倍(按不变价),超过3.8万元(现行价),按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00美元以上,进入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