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2)
2023(10346)
2022(9212)
2021(8798)
2020(7254)
2019(16803)
2018(16687)
2017(32474)
2016(17458)
2015(19539)
2014(19593)
2013(19208)
2012(17365)
2011(15441)
2010(15149)
2009(13732)
2008(13032)
2007(10964)
2006(9521)
2005(7842)
作者
(48804)
(40350)
(40073)
(38169)
(25626)
(19308)
(18200)
(15967)
(15243)
(14160)
(14037)
(13313)
(12682)
(12522)
(12311)
(12214)
(12058)
(12032)
(11529)
(11431)
(9954)
(9625)
(9581)
(9151)
(9012)
(8926)
(8853)
(8773)
(8023)
(7978)
学科
(66567)
经济(66492)
管理(49669)
(46655)
(39363)
企业(39363)
方法(32747)
数学(27385)
数学方法(27081)
(17559)
中国(16384)
(16046)
业经(15648)
(14820)
地方(13839)
理论(12814)
农业(12046)
(11570)
贸易(11563)
(11407)
(11220)
环境(10952)
技术(10923)
(10651)
财务(10593)
财务管理(10576)
(10381)
企业财务(9995)
教育(9700)
(9590)
机构
大学(242784)
学院(242468)
管理(101441)
(90631)
理学(88953)
经济(88566)
理学院(87974)
管理学(86563)
管理学院(86118)
研究(76279)
中国(54668)
(51193)
科学(49185)
(40372)
(36701)
业大(35906)
(34986)
中心(34469)
(33913)
研究所(33908)
师范(33639)
财经(33576)
(32817)
北京(32157)
(30614)
(28223)
(27658)
师范大学(27462)
农业(27375)
经济学(26142)
基金
项目(174122)
科学(137219)
研究(128986)
基金(126201)
(109079)
国家(108159)
科学基金(93788)
社会(80312)
社会科(76031)
社会科学(76013)
基金项目(68606)
(68140)
自然(61562)
自然科(60092)
自然科学(60082)
自然科学基金(58990)
教育(58599)
(57056)
编号(53312)
资助(51383)
成果(42147)
重点(38110)
(37925)
(36900)
(36302)
课题(35625)
创新(33656)
科研(33207)
项目编号(33131)
教育部(32750)
期刊
(95759)
经济(95759)
研究(67754)
中国(38691)
学报(36822)
科学(34935)
管理(34676)
(31357)
(28315)
大学(27838)
教育(27407)
学学(26038)
农业(22627)
技术(19780)
业经(17211)
(15963)
金融(15963)
财经(15022)
经济研究(14689)
图书(14069)
(12679)
问题(12547)
理论(12445)
科技(12320)
实践(11727)
(11727)
技术经济(10973)
资源(10972)
现代(10867)
商业(10836)
共检索到331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轩  任娜  
生态旅游概念在国外发展初期被界定为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体验、审美和保护的旅游模式,是生态和美学价值的获得。在我国伴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旅游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复活整合起来,其中乡村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发掘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农耕文化的重兴、乡村田园以及农耕作业体验的深入等极大丰富了其内涵。生态旅游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费或单纯的休闲文化,而是个体生命内涵丰富的过程,是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重新体认自然生机的过程,是自然性审美和人文性价值重新整合的过程,是宇宙生命自我认知的过程,其中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味还需要进一步感知体认。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华成钢  白长虹  
旅游业是生产愉悦和幸福体验的产业,信息技术放大了这种"人本关怀"的效果,但它的效用绝非单向度的,在旅游活动中也有负面的表现。首先,信息技术加剧了传统体验的分极化表现,如旅游者在互动与独处、趋同与个性、普惠与特质等具有相对效果的体验价值诉求上,信息技术都起到了辅助塑造和加强个性化的作用。其次,技术引导着旅游群体在既定的场所汇聚,体验信息以特定的方式交换,这种互动形式完全围绕信息组成,形成了集中化与边缘化并存的现象,进而引发了旅游空间和网络空间相互间难以区分的渗入或侵入的动态矛盾。虽然有学者提出,创新和开发新型旅游体验,需要探索信息技术参与旅游体验价值共创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信息技术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潮中,我们应秉持旅游学科的人本责任,冷静地反思技术的"反面"作用,关注技术未能惠及的个体诉求,构建旅游业的信息技术责任,这是信息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代课题。本文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结合科技伦理与责任方面的思考,讨论了旅游信息技术应该如何精细化地关照不同的需求、为旅游者提供个人化的优质体验,以及旅游信息技术开发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从而呼吁旅游学者关注信息社会中旅游者的新型体验、心理与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久奎  阮李全  
2006年“两会”期间,特殊教育倍受关注,立法的呼声越来越高。特殊教育的发展常常与法的制定有密切联系,特殊教育立法极大推动着世界各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确保残疾人受教育权的享有和实现,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和支撑。本文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在考察特殊教育立法的历史进程、分析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特殊教育立法的法理基础,并提出和阐明了特殊教育立法理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促使特殊教育事业进入法治的轨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卫伟  
在旅游市场全球一体化加速以及国内旅游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旅游者与旅游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彼此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也在不断加深。然而,在当前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道德失范以及旅游者旅游意识薄弱、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中国旅游人文力的塑造意义重大。本文首次解读了旅游人文力的概念,分析了旅游人文力提出的现实背景及重塑中国旅游人文力,最后在全球化视阈下提出中国旅游人文力塑造的政策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庄晓平  
目前,我国旅游研究大多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或是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而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不论从著作成果、影响力或是实际从事研究的学者数量上看,所占比例非常少。究竟,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旅游即旅游伦理的研究重要不重要呢?笔者认为旅游伦理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的旅游发展而言)相当重要,原因在于当今旅游发展的现实困境及旅游伦理理论的指导性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翁乃群  
一般说来,旅游可以分为两类:自然景观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对于历史流长、文化纷繁、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这两种景观往往是相互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笃信风水和崇拜山河之俗,使许多村寨多处依山傍水之地,寺庙宫观常居山水美景之中,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葛剑雄  
旅游在我们国家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预测它将是未来最有前途的产业。因为人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以后,就要追求精神上、物质上的享受,旅游当然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人文资源只要它能够被旅游所开发所利用的,我们就叫它人文的旅游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锦河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人文经济”的提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深刻学术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章锦河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指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人文经济”的提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深刻学术表达。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可石  马捷  任子奇  谢华  
古镇是历史文化和地域精神的载体。在观光、休闲、度假融合的旅游阶段,人文价值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古镇复兴的区域界定、价值组成、复兴目标都较以往有所扩展,人文主义在古镇开发中演绎为发展的区域性、旅游产品的原真性、旅游场域的持续性的特征和诉求,需要通过区域增长极转换,形态产品控制,文化产品升级与动力系统引发等四方面路径加以实现。下司古镇是基于以上人文主义复兴路径的实践,以古镇复兴带动区域振兴,为我国古镇旅游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嘉龙  
以人文生态、创新思维、人文思想为理论依据,着重从商旅文化、农耕文明、耕读文化、国学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民俗活动、节事旅游、观光农业、院落经济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古镇古村落旅游相关对策和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