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38)
2023(10421)
2022(9301)
2021(8747)
2020(7310)
2019(16915)
2018(16838)
2017(32395)
2016(17732)
2015(19926)
2014(19807)
2013(19648)
2012(17827)
2011(15957)
2010(15683)
2009(14189)
2008(13518)
2007(11618)
2006(10086)
2005(8457)
作者
(51341)
(42472)
(42081)
(40139)
(26951)
(20416)
(19180)
(16923)
(16246)
(15031)
(14666)
(14220)
(13320)
(13199)
(13065)
(12885)
(12812)
(12628)
(11993)
(11946)
(10565)
(10278)
(10205)
(9640)
(9513)
(9375)
(9363)
(9277)
(8516)
(8481)
学科
(68154)
经济(68082)
管理(49278)
(46843)
(39029)
企业(39029)
方法(33842)
数学(29346)
数学方法(29015)
(18132)
中国(16780)
(16276)
(15584)
业经(15310)
地方(13542)
理论(12371)
农业(12259)
(11919)
贸易(11915)
(11595)
(11539)
技术(11079)
环境(11054)
教育(10751)
(10522)
(10165)
财务(10092)
财务管理(10072)
(9830)
企业财务(9537)
机构
大学(249768)
学院(246753)
管理(101502)
(93733)
经济(91609)
理学(89157)
理学院(88116)
管理学(86557)
管理学院(86107)
研究(80404)
中国(57189)
(53386)
科学(52850)
(40979)
业大(40382)
(40200)
(40146)
研究所(37153)
中心(36238)
(34524)
(33775)
师范(33468)
北京(33430)
财经(33339)
农业(32213)
(30408)
(29433)
(28081)
师范大学(27329)
经济学(27192)
基金
项目(177740)
科学(139318)
研究(128948)
基金(128559)
(112464)
国家(111513)
科学基金(95736)
社会(79776)
社会科(75445)
社会科学(75422)
(69733)
基金项目(69431)
自然(63731)
自然科(62219)
自然科学(62203)
自然科学基金(61089)
教育(59189)
(58761)
编号(52898)
资助(52438)
成果(42413)
重点(39253)
(38537)
(37233)
(36909)
课题(35908)
创新(34301)
科研(34201)
大学(33139)
教育部(32923)
期刊
(98249)
经济(98249)
研究(69755)
中国(43244)
学报(41987)
科学(38159)
(36256)
管理(35646)
大学(31486)
教育(29812)
学学(29446)
(28536)
农业(25741)
技术(21113)
业经(16189)
(16041)
金融(16041)
财经(15466)
图书(15208)
经济研究(15027)
科技(13102)
(13053)
(13036)
理论(12837)
问题(12658)
实践(12033)
(12033)
技术经济(11834)
(11461)
情报(11142)
共检索到344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许多旅游地理学研究采用日记、游记,以及微博等即时通讯的个人感言作为研究素材,用以揭示人们的地方感。采用了这些体现书写者主体性的研究素材,是否就意味着研究者已经确立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才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这便是本文思考的问题。一、从反思自己的研究切入这里列举一篇未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立场的典型案例。笔者曾与学生一起用《鲁迅日记》作为研究素材,将鲁迅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间居住、工作、购物、会友等活动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中,并与城市空间的基底叠加,从而理解鲁迅为何选择不同的地点~((4))。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刘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科学数据的共享,她建议笔者将这套数据分享在她和同事们运营的数据平台上~((5))。文章发表后马上有读者关注,并发来邮件,指出数据中的两个地名其实都是民国时期的东安市场(位置在今王府井商业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苏  
如何梳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流派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人文主义地理学自产生伊始,就与其他流派不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内部需不断平衡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思想的张力,形成“钟摆思维”(2);其二,对此张力的平衡与其他流派的冲融关系并行,令其自身不断演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旭  
在一系列人文主义地理学著作中,段义孚阐述了自己的恋地情结:与死亡谷沙漠的地理邂逅时,主体自我找到了客体对应物;正是在石头、光线、风和沙子组成的广袤荒凉与寂静中,自我感到了安慰、养育和庇护。段义孚基于此经验指出了自我与风景的可能关系:美是非人的,甚至是无生命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夏铸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关于段义孚先生理论意涵的发言,若是提供给《旅游学刊》发表,可以凸显定位空间的地方感建构与异地之行逐渐普遍化,因移动造就两点间的延伸性空间,以及两个不同性质空间的全球并置。由神圣安全维护的地方感,到补偿日常生活中集体消费不足,再到时空压缩下网红打卡符号,是旅游研究潜藏的空间知觉与结构转变的社会与历史过程。尤其,联系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贡献与在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当前处境,更能凸显段先生的理论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旅游地理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ourism Geographies)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地理学对旅游地"地方性"的研究进展很快。近几十年地理学中的各种"转向"(例如"文化转向"、"制度转向"),导致学者们重新审视关于"地方"的各种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煦丹  黄剑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作为一种基于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衍生出的看待地理现象的概念视角,它旨在通过对人类经验和对空间、地方以及自然世界的全新理解,达成对地理现象的探索~((2))。这一视角的出现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回应和批判,也使坚持“主体性的回归”成为许多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慧慧  周尚意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此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之际正值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盛行。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集中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分别对应该书副标题中的"动""静"和"相遇"。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内容比较艰涩。因此文章结合该书提到的例子和经验中的例子,凝练出该书的重要观点,并使其形象化。文章评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该书通过抽象的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对大量日常环境经验的描述;第二,该书内容对规划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相关人士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第三,该书并没有实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的"现代地理学的直观对比,因此尚未显性化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优长;第四,以现象学态度反观本评介,本评介当然也带有两位作者的主体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李建平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答人性有何提升。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在1980年代有许多人开始诟病其方法论比较薄弱~((1)),或者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说教多、实践少”~((2))。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人们难以采纳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着后现代主义大潮的到来,挑战一切既有方法论成为主旋律,一些尚未搞懂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人们也就绕过人文主义地理学。如此,就好比一个人,决定不吃3个馒头来消除饥饿感,而是直接吃第3个馒头。2022年8月10日,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先生仙逝。在缅怀这位睿智的地理学前辈之际,中国学者也在反思。本组笔谈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他们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认识。除了参加笔谈的学者,其他未能参加笔谈的学者也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如何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尽管我们还不能给这些学者贴上“人文主义地理学者”的标签,但这样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是与坚持“科学主义至上”的学者保持对话,其二是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话,其三是与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自身对话,并在对话中找到各个方法论存在的价值,从而推进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其中有些人开始进入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阶段。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李建平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安宁  梁邦兴  朱竑  
中非合作正在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选用Endnote和Antconc等信息提取软件对国内外知名文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非合作的文章进行了梳理。以"中非合作"作为模糊关键词,对Web of Science、Taylor&Francis、Elsevier和中国知网四大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相关中外文文献共计623篇。分析发现,中外学者对中非合作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分析框架之下,其他学科视角相对缺乏。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来看,尽管也有部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学者对该话题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完全脱离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且数量较少、未能体系化。因此,本文从与中非合作最为紧密的政治地理、旅游地理以及社会文化地理等三个方向提出了未来可能成为中非合作研究热点话题的基本研究框架。鉴此,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期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文地理学者投入到中非合作研究中,积极发挥中国地理学"走出国门"的大国智力责任和担当,为中非合作研究与实践作出自己的贡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谢永顺  马诗萍  王成金  
海底光缆网络是后福特制生产体系下关乎国际电信、社会经济乃至国防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前沿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学科体系发展和国家政策引导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文献综述融合海底光缆网络多学科知识并开展系统讨论,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呈加速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以其自身的设施属性为主,并逐渐向其所关联的社会经济部门传导,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深入讨论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导向。(2)海底光缆网络的研究可以从交通运输地理学、基础设施地理学、信息与通信地理学和网络空间地理学等多维视角进行展开,促进各细分领域研究的深化与泛化,从而丰富和完善新时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未来海底光缆网络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全球互联互通地理研究、区域发展的时空交互机制、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叙事内容以及流空间与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杰  
课程建设是基础性建设,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和标志。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都应与此相适应。基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菏泽学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构建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由理论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为主干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振山  龙瀛  Nicolas DOUAY  
大数据技术的诞生不仅快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且也将科学研究不断引向新的高度。以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经济地理学与当前大数据建设和发展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大数据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人文—经济地理学势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梳理和分析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内部空间研究、交通与消费行为、社会空间与社会网络研究中的最近进展,以及大数据对参与式研究和决策平台的作用。着重剖析了大数据对人文—经济地理学数据获取,研究思维与范式,研究内容、研究时空尺度与研究目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与存在问题,特别是由于大数据自身发展的不完善,在数据收集特别是数据属性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局限,缺乏理论基础将会使得大数据与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同时,数据本身也不能替代研究者思维和决策过程。因此,人文—经济地理学者应该科学对待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弥补和丰富以往发展中的短板,即完善学科数据建设、建立大数据应用较为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跨域数据整合和跨域研究,以及推进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