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4)
2023(4224)
2022(3550)
2021(3398)
2020(2573)
2019(6273)
2018(5955)
2017(11498)
2016(6074)
2015(6674)
2014(6222)
2013(5953)
2012(5601)
2011(4922)
2010(4839)
2009(4345)
2008(4031)
2007(3329)
2006(2987)
2005(2280)
作者
(15870)
(13328)
(12973)
(12622)
(8403)
(6462)
(6034)
(5184)
(5163)
(4556)
(4550)
(4482)
(4256)
(4172)
(3960)
(3884)
(3867)
(3831)
(3784)
(3573)
(3168)
(3132)
(3121)
(3016)
(2994)
(2876)
(2828)
(2743)
(2711)
(2618)
学科
(25241)
经济(25221)
管理(12026)
地方(11092)
中国(9928)
(8666)
方法(6947)
城市(6929)
(6477)
数学(6146)
数学方法(6081)
环境(5240)
(5189)
企业(5189)
(5095)
城市经济(4982)
地方经济(4857)
农业(4685)
业经(4498)
(3829)
理论(3577)
(3523)
资源(3117)
方城(3053)
(3004)
(2806)
土地(2703)
教育(2702)
产业(2638)
(2625)
机构
大学(77969)
学院(77589)
(29054)
研究(28737)
经济(28132)
管理(27679)
理学(23872)
理学院(23296)
管理学(22844)
管理学院(22647)
(20882)
中国(20060)
科学(19543)
(14343)
师范(14286)
(13489)
北京(13418)
中心(13329)
研究所(12457)
师范大学(12139)
业大(11650)
(11390)
(11270)
(11183)
(11006)
(9519)
财经(9306)
经济学(9010)
科学院(8997)
农业(8613)
基金
项目(57882)
科学(46351)
研究(42059)
基金(41699)
(36119)
国家(35825)
科学基金(31684)
社会(27686)
社会科(26074)
社会科学(26065)
基金项目(23968)
(22210)
自然(20698)
自然科(20197)
自然科学(20194)
自然科学基金(19769)
(19578)
教育(17925)
编号(16942)
资助(14911)
(13529)
成果(12833)
重点(12728)
课题(11944)
(11547)
(11427)
国家社会(11213)
发展(10971)
创新(10886)
(10826)
期刊
(33633)
经济(33633)
研究(24304)
中国(13859)
科学(11685)
学报(10812)
(9109)
城市(8741)
教育(8403)
大学(8310)
(8169)
管理(7876)
学学(7449)
(7178)
资源(6747)
问题(6399)
农业(6304)
地理(5757)
技术(5642)
业经(4916)
图书(4902)
经济研究(4577)
现代(4576)
经济地理(4043)
发展(4025)
(4025)
财经(3885)
科技(3598)
(3570)
金融(3570)
共检索到111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李建平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答人性有何提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许伟麟  李建平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义孚  志丞  左一鸥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段义孚和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e 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vyn Samuels)和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等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人物。1976年段义孚发表了《人文主义地理学》一文,1978年这些学者一起出版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第一部论文集《人文主义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协调社会科学与人之间的关系,容纳知性(understanding) 与智慧(wisdom),客观(objectivity)与主观(subjectivity)以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其主要任务是发展方法论,并深刻理解人类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本文各部分都渗透着这个主题。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批判立足点是伦理和道德。它强调人们对自然、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这种感悟力。第一,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第二,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往往是把强权加在自然之上,从而扭曲了自然的本来形态。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将提升人类的道德;第三,想象力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悟能力,文化则是想象力的产物。人类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时也会陷入怪圈。本文最后指出,人文主义地理学者必须能够把握大量的事实,同时洞悉人类对自然感悟的复杂与精妙。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苏  
如何梳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其他流派间的关系?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人文主义地理学自产生伊始,就与其他流派不断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背后有两方面的机制:其一,人文主义地理学内部需不断平衡个体与整体、主观与客观等思想的张力,形成“钟摆思维”(2);其二,对此张力的平衡与其他流派的冲融关系并行,令其自身不断演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黄旭  
在一系列人文主义地理学著作中,段义孚阐述了自己的恋地情结:与死亡谷沙漠的地理邂逅时,主体自我找到了客体对应物;正是在石头、光线、风和沙子组成的广袤荒凉与寂静中,自我感到了安慰、养育和庇护。段义孚基于此经验指出了自我与风景的可能关系:美是非人的,甚至是无生命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夏铸九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关于段义孚先生理论意涵的发言,若是提供给《旅游学刊》发表,可以凸显定位空间的地方感建构与异地之行逐渐普遍化,因移动造就两点间的延伸性空间,以及两个不同性质空间的全球并置。由神圣安全维护的地方感,到补偿日常生活中集体消费不足,再到时空压缩下网红打卡符号,是旅游研究潜藏的空间知觉与结构转变的社会与历史过程。尤其,联系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理论贡献与在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当前处境,更能凸显段先生的理论意涵。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许多旅游地理学研究采用日记、游记,以及微博等即时通讯的个人感言作为研究素材,用以揭示人们的地方感。采用了这些体现书写者主体性的研究素材,是否就意味着研究者已经确立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素材,才能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视角?这便是本文思考的问题。一、从反思自己的研究切入这里列举一篇未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立场的典型案例。笔者曾与学生一起用《鲁迅日记》作为研究素材,将鲁迅在北京生活工作期间居住、工作、购物、会友等活动的地点标注在地图中,并与城市空间的基底叠加,从而理解鲁迅为何选择不同的地点~((4))。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的刘闯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科学数据的共享,她建议笔者将这套数据分享在她和同事们运营的数据平台上~((5))。文章发表后马上有读者关注,并发来邮件,指出数据中的两个地名其实都是民国时期的东安市场(位置在今王府井商业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旅游地理学手册》(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Tourism Geographies)开篇的第一句话是:地理学对旅游地"地方性"的研究进展很快。近几十年地理学中的各种"转向"(例如"文化转向"、"制度转向"),导致学者们重新审视关于"地方"的各种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煦丹  黄剑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作为一种基于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衍生出的看待地理现象的概念视角,它旨在通过对人类经验和对空间、地方以及自然世界的全新理解,达成对地理现象的探索~((2))。这一视角的出现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回应和批判,也使坚持“主体性的回归”成为许多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慧慧  周尚意  
中国大陆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现象学之关系的介绍不甚充分,引介的文章数量十分有限,且多集中介绍段义孚先生的作品和观点。文章通过评介另一位著名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大卫·西蒙的《生活世界地理学——动、静和相遇》,旨在促进人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人文主义地理学。此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代表著作之一,出版之际正值西方人文主义地理学盛行。全书共分为5大部分,其中第二、三、四部分集中了作者的学术观点,分别对应该书副标题中的"动""静"和"相遇"。现象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内容比较艰涩。因此文章结合该书提到的例子和经验中的例子,凝练出该书的重要观点,并使其形象化。文章评介该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该书通过抽象的现象学的概念和方法实现了对大量日常环境经验的描述;第二,该书内容对规划设计以及环境教育相关人士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意义;第三,该书并没有实现人文主义地理学与"科学的"现代地理学的直观对比,因此尚未显性化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优长;第四,以现象学态度反观本评介,本评介当然也带有两位作者的主体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周尚意  
1970年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在1980年代有许多人开始诟病其方法论比较薄弱~((1)),或者有人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说教多、实践少”~((2))。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人们难以采纳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随着后现代主义大潮的到来,挑战一切既有方法论成为主旋律,一些尚未搞懂人文主义地理学方法的人们也就绕过人文主义地理学。如此,就好比一个人,决定不吃3个馒头来消除饥饿感,而是直接吃第3个馒头。2022年8月10日,人文主义地理学创始人段义孚先生仙逝。在缅怀这位睿智的地理学前辈之际,中国学者也在反思。本组笔谈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介绍了他们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认识。除了参加笔谈的学者,其他未能参加笔谈的学者也在自己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如何采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立场。尽管我们还不能给这些学者贴上“人文主义地理学者”的标签,但这样的探索具有重要价值,其一是与坚持“科学主义至上”的学者保持对话,其二是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学者对话,其三是与人文主义地理学者自身对话,并在对话中找到各个方法论存在的价值,从而推进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不断发展,其中有些人开始进入后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阶段。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蔡少燕  
20世纪90年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身体转向"研究思潮的到来,使学术界对身体与空间的研究热情日益高涨。这股研究热潮由女性主义地理学者所引领,随后学界逐渐意识到身体与空间的研究价值。在人文地理学者看来,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凭借身体,同时也必然要经历空间,身体是衡量空间的天然标准,是人与地方环境的重要基础与媒介,更是解读人地关系的起点和终点。地理学者在研究人地关系时,身体与空间不得不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维度。基于国内外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对身体与空间的理论内涵与紧密联系进行解读,并分别从"身体实践与空间生产""身体、空间与边界"和"性别化的身体与空间权力再现"三方面对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进行深入阐述,在身体框架下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再思考,以期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崔晓龙  郭雨  
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城市,也是一座从"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座城市的生态面貌和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快速发展中的北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正在下降。当下的北京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与审美日益增长的需求。"场所文脉主义"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探索建立具有生态性、历史性、艺术性、人文性的城市生态景观。通过传统"意境"美学思想的融入,提出了一种缓解社会焦虑、激发人文情怀的生态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探究了绿色、美丽和人文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发展路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2010年12月26-27日,第五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北京召开。承办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次沙龙的议题为"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友  
2012年2月18日,中国地理学会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召开了"人文—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座谈会"。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大道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区域规划研究分会主任樊杰研究员、副主任张平宇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方创琳研究员、副主任周尚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