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48)
2023(14947)
2022(12983)
2021(12048)
2020(9999)
2019(22704)
2018(22597)
2017(43273)
2016(23474)
2015(26366)
2014(26218)
2013(25558)
2012(23339)
2011(21030)
2010(21206)
2009(19557)
2008(18317)
2007(15881)
2006(14022)
2005(12182)
作者
(66459)
(55207)
(55147)
(52462)
(35158)
(26346)
(24889)
(21782)
(21043)
(19613)
(18729)
(18642)
(17677)
(17433)
(17017)
(16943)
(16390)
(16374)
(15750)
(15649)
(13734)
(13674)
(13238)
(12649)
(12452)
(12188)
(12186)
(12124)
(11231)
(10707)
学科
(106483)
经济(106384)
管理(64678)
(58852)
(48192)
企业(48192)
方法(41637)
数学(35948)
数学方法(35563)
中国(25461)
地方(25324)
(25077)
(22820)
业经(21852)
(21643)
农业(17217)
理论(17215)
(16588)
贸易(16576)
(15977)
(15673)
环境(15266)
地方经济(15239)
(15219)
技术(13634)
教育(13340)
(13203)
财务(13136)
(13133)
金融(13131)
机构
学院(327872)
大学(326244)
(134291)
经济(131419)
管理(126700)
研究(112140)
理学(109788)
理学院(108536)
管理学(106619)
管理学院(106034)
中国(80631)
科学(69646)
(68728)
(58947)
(56130)
研究所(51259)
(51063)
中心(49430)
业大(48202)
财经(47471)
(47401)
(44373)
师范(43966)
北京(43271)
(43084)
(41054)
经济学(40776)
农业(39803)
(38560)
经济学院(36481)
基金
项目(225228)
科学(176288)
研究(166296)
基金(161341)
(140384)
国家(139230)
科学基金(119256)
社会(103969)
社会科(98427)
社会科学(98403)
(88992)
基金项目(85767)
教育(76935)
自然(76932)
自然科(75063)
自然科学(75046)
(74499)
自然科学基金(73646)
编号(68607)
资助(66206)
成果(55173)
重点(50746)
(49048)
(48855)
课题(47625)
(46914)
创新(43693)
科研(42501)
国家社会(42311)
教育部(42095)
期刊
(152209)
经济(152209)
研究(98897)
中国(62212)
学报(51189)
管理(47231)
科学(47000)
(46457)
(43988)
教育(40704)
大学(38448)
学学(36291)
农业(32433)
技术(29755)
经济研究(25401)
(24848)
金融(24848)
业经(24220)
财经(23245)
(20020)
问题(19091)
技术经济(16621)
(16365)
图书(16146)
科技(15375)
理论(15255)
现代(14811)
商业(14441)
资源(14164)
(14066)
共检索到480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贾冀南  杨丽倩  
中原经济区作为我国重点发展规划区,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当前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快速发展。而培育增长极是吸引人才集聚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理论的基础上,阐释了增长极带动人才集聚的理论机制,剖析了当前中原经济区人才集聚的现状,综合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进行计算,甄选出了中原经济区应该优先发展的三级增长极,并从交通一体化、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三个方面提出了该区域培育增长极进而带动人才集聚的具体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肖良武  黄臻  罗玲玲  
增长极理论研究的丰富成果及省域经济增长极体系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的重要借鉴价值。基于经济发展、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视角,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利用多种分析方法,以黔中经济区为例,我们拟选择并构建一个完整多层次的经济增长极体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元福  
以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为研究目标,通过提出一种可以被称为"主动型产业承接与发展"的分析思路,分析了增长极体系的构建问题;并说明了以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资源配置为突破口来实现上述目标的理论逻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玲玲  
目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为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增长极的培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22个县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进而综合评价结果与各县域的区位因素甄选出可以作为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增长极重点培育的县域,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促进这些经济增长极培育的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朝明  董晖  韩斌  
本文首先从产业、资源和城市化的角度论证了成渝经济区作为西部增长极的条件;然后应用钻石结构理论分析了成渝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定位和战略实施步骤。本文采用“三原则”(短板、开放和同轨)方法来揭示区域战略实施步骤在理论上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付华  
增长极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特区、开发区和新区的发展历程与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可以发现,这些区域增长极不仅是我国开放的窗口和改革的试验田,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的增长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创新形成动力机制,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与产业发展。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应更加注重培育经济增长极,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作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朝明  杨玉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明  靳景玉  杨玉明  
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显著特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并由此导致区域增长极的孕育和形成。区域增长极从全国来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已具雏形;从西部来看,则有可能在川渝地区或成都和重庆形成。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增长极形成的条件最终取决于区域内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部门的竞争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英  甘增艳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广东经济工作一大重点。其中,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后的思路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多圈层推进和"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志新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区域经济发展主要采取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以港口经济为核心、余慈地区和奉化鄞南组团为两翼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宁波经济面临着区域竞争的严峻挑战,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应该继续坚持非均衡发展战略,选择和培育新的"增长极"。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杨英  甘增艳  
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广东经济工作一大重点。其中,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更是重中之重。广东的区域产业共建和新经济增长极培育存在三个主要的问题,今后的思路应将粤东西北地区产业发展纳入全省新产业体系,多圈层推进和"量身定做",优化产业共建及新经济增长极的投资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叶飞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主张,表明了维护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未来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旋律。这将有力促进海峡经济区构想转化成为现实,并将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颜鹏飞  邵秋芬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 2 0世纪 40年代末 5 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一国经济平衡增长抑或不平衡增长大论战的产物。狭义经济增长极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增长极 ,二是城市增长极 ,三是潜在的经济增长极。广义经济增长极 ,意谓凡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和生长点 ,其中包括制度创新点、对外开放度、消费热点等等。经济增长极具有相对性和变异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 (2 0世纪 5 0— 70年代 )—非均衡 (80年代 )—非均衡协调 (90年代 )的动态发展过程。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一国情和区情 ,决定了我们应该采用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的非均衡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晓宇  曾德超  
我国区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有传统区域划分、指标划分和地理划分三种方法。在指标划分研究领域,对三维指标创建的研究比较不足。本文从增长极理论出发,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经济增长需求面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的产出需求弹性进行估计,并分别构建一维和三维指标对我国区域经济进行划分。研究表明: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的地区、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和沿海沿江地区绝大部分省或自治区分别被划分到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为相对极性的区域。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在"三驾马车"中具有相对极性的省份极性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