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61)
- 2023(15769)
- 2022(12989)
- 2021(12022)
- 2020(9623)
- 2019(21371)
- 2018(20542)
- 2017(38987)
- 2016(20699)
- 2015(22964)
- 2014(22535)
- 2013(21971)
- 2012(20574)
- 2011(18603)
- 2010(19509)
- 2009(18228)
- 2008(17358)
- 2007(15929)
- 2006(14525)
- 2005(13371)
- 学科
- 济(86226)
- 经济(86145)
- 业(65377)
- 管理(63623)
- 企(53714)
- 企业(53714)
- 中国(33517)
- 融(28404)
- 金融(28403)
- 农(27092)
- 银(26994)
- 银行(26974)
- 地方(26735)
- 行(26258)
- 方法(25795)
- 业经(23980)
- 数学(21110)
- 财(21062)
- 技术(21025)
- 数学方法(20814)
- 制(20317)
- 农业(18207)
- 贸(16946)
- 贸易(16926)
- 易(16415)
- 理论(15614)
- 产业(15365)
- 策(14376)
- 学(14243)
- 发(14073)
- 机构
- 学院(289058)
- 大学(282242)
- 济(124836)
- 经济(122131)
- 管理(110022)
- 研究(100952)
- 理学(92431)
- 理学院(91434)
- 管理学(90222)
- 管理学院(89631)
- 中国(83175)
- 京(59962)
- 财(59453)
- 科学(55946)
- 所(49456)
- 中心(47618)
- 江(46794)
- 财经(45050)
- 研究所(44024)
- 农(41538)
- 经(40603)
- 范(39800)
- 师范(39460)
- 北京(38767)
- 州(38192)
- 经济学(37896)
- 院(36772)
- 业大(35741)
- 经济学院(33926)
- 财经大学(33008)
- 基金
- 项目(181837)
- 科学(145159)
- 研究(143864)
- 基金(127955)
- 家(108435)
- 国家(107372)
- 科学基金(93344)
- 社会(91991)
- 社会科(87394)
- 社会科学(87381)
- 省(74858)
- 教育(66135)
- 基金项目(65729)
- 划(60942)
- 编号(59845)
- 自然(54749)
- 自然科(53510)
- 自然科学(53502)
- 自然科学基金(52578)
- 资助(51179)
- 成果(49858)
- 发(46182)
- 课题(43821)
- 创(43659)
- 重点(41185)
- 创新(39873)
- 部(39417)
- 发展(38628)
- 展(37982)
- 国家社会(37558)
- 期刊
- 济(149690)
- 经济(149690)
- 研究(95320)
- 中国(69114)
- 管理(45797)
- 融(45731)
- 金融(45731)
- 财(43920)
- 教育(42684)
- 农(41136)
- 科学(35284)
- 学报(33840)
- 技术(28566)
- 农业(27534)
- 大学(27522)
- 业经(26641)
- 学学(25384)
- 经济研究(23995)
- 财经(21809)
- 经(19044)
- 问题(18816)
- 贸(15912)
- 坛(15265)
- 论坛(15265)
- 技术经济(15088)
- 科技(15011)
- 国际(14979)
- 业(14709)
- 商业(14443)
- 现代(14174)
共检索到470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晨 林晨 高中华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应深入探讨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的逻辑理路。首先,构建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理论逻辑。然后,对比中美制度,提炼建设我国人才链的政策启示。最后,提出“人才—创新”闭环、“人才—产业”闭环及推动“创新—产业”螺旋三类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的理论过程;从政策进程、政策基调、政策推进归纳中美在三类过程的差异;总结政策借鉴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体制优势,提出激发人才链效能的中国方案。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再进 张亮 应益昕 庞宇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深入探讨“四链”融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四链”融合的基本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剖析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重点领域推动“四链”融合的主要做法,结合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当前科技改革新要求及国外案例启示,从强化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完善关键领域布局、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打造高能级链条、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有关政策举措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婧玥 吴维旭
从产业政策角度建立系统框架,分析地方政府怎样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并以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展开实证研究。首先根据不同产业自身规律在3类融合路径中选择合适路径,其次不论何种产业都有4种融合机制作为工作抓手。具体而言,融合路径包括创新链向产业链端延伸、产业链端向创新链端延伸、搭建两链融合“桥梁”;融合机制包括创新资源分配机制、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资源共享机制。
关键词: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产业政策 深圳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曹长帅 苏迎娟
文章分别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供需框架及效能积累等多个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基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视角,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动态演进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由颠覆性创新、原创性技术突破和生产要素系统的变革所催生,以生产资料新载体、劳动对象新拓展和生产要素重构为传导机制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新质生产力通过扩大内需结构性分置,并通过有效市场机制清理供给侧冗余的尾部库存进而推动传统产业链现代化转型;在“现状延续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较为缓慢,相较于初始年份,增长约为6.91%;而“创新驱动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增长率达到40.86%,“绿色发展型”情景下,产业链现代化的增长率达到21.45%;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并非是线性的,而呈现为一种渐进式推动,其核心逻辑在于实质性创新和发展载体的新质组合,即产业链和创新链“双链”融合从而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具体产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丽敏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内容,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的必要路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情境下,融合发展表现为产业融合、产业与创新融合、创新与需求融合等多重内涵。创新链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三重理论逻辑,即多元协同加快核心技术突破的创新逻辑、产业演化升级的发展逻辑、面向内需为主的双循环构建的应用逻辑。要从异质主体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领军企业协同整合的治理机制、公平竞争政策导向的环境机制三方面共同着力,更好发挥创新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列为“五大理念”之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部门层面,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省以下各级层面,在贯彻落实中都要完整把握、准确理解、全面落实,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基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康养资源,成立云南省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在全国率先创新性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提出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和健康生活目的地,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绿色发展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面旗帜,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关键词:
康养旅游产业 产业链 比较优势 创新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英武 郑江淮 王嘉杰 冉征 张睿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能优化双链协同性和开放性,增强比较优势和创新链韧性,使得创新更容易发生,产业链分工更加紧密。双链融合内在驱动力主要得益于创新基础能力的强化、产业内创新与产业间创新的广泛开展。从创新基础能力、产业内创新网络、产业间创新网络3个维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数据和技术专利数据对中国及部分OECD国家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指数水平近30年来实现大幅提升,目前与日本相当,高于韩国及OECD平均水平,但落后于美国和德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双链融合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为此,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领域,不断完善高端要素体系,夯实双链融合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间融合创新和地区间互补创新。
关键词:
技术专利 创新链 产业链 融合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分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和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两种模式:前者起步模式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理念,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而后者起步模式是"产业链拉动创新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思想,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是一项涉及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在现实中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常常致使两者陷入相互割裂状态。通过分析可知,应从完善创新链整
关键词:
创新链 产业链 产业升级 融合创新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晓兰 黄伟熔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球产业链创新链整体呈现系统性、耦合性、全面性的融合趋势,多元化、本土化、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以及重投入与高产出的同步增强趋势。面对原始创新不足、技术“卡脖子”突出、长效机制亟待完善等现实问题,我国应以促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推动迈向价值链高端为目标选择,以重塑国际竞争优势为重点方向,以积蓄长远发展动力为核心关键。应改革体制机制,构筑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生态;完善基础条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跨越发展;坚持以企业为核心,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通效果;聚焦固链强链,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韧性。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攻关解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新宁
价值链的演化是一个集全面性、复杂性、系统性于一体的庞大工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不应割裂基于原始创新打造的创新价值链与基于模仿创新打造的创新价值链这两种思路,而是应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依存、相融共生。鉴此,中国创新价值链的打造必须坚持模仿性创新和原始性创新相互依存、相融共生的路径:原始性创新能引领模仿性创新,而模仿性创新能支持原始性创新,两种战略完全可能实现并行不悖、系统推进。为此,应采取以下发展策略:第一,有效发挥政府在创新价值链构建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促进创新价值链上产、学、研的一体化;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戈大专 孙攀 汤礼莎 孙东琪 汤爽爽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晨 王戈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和“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充分发挥人才效能,使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议题。新型研发机构是科研机构的创新模式,是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重要尝试。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的七所新型研发机构为例,从价值链视角对新型研发机构内部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出新型研发机构实践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动态协同模式。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给出具体指导建议,为人才链支撑双链融合的过程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实践三链融合给出了具体的治理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欣 许永斌
随着场景化要素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中嵌入程度逐渐加深,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发展迎来绝佳机遇,但场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机理和路径还不清晰,难以指导实践。探讨场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要素体系与理论逻辑,将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场景需求解析为生产端、营销端和服务端3个维度,归纳场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实践路径。通过3个典型案例分析,验证生产端、营销端和服务端场景需求驱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实践路径,并概括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场景链结构。最后,基于生产端、营销端和服务端场景需求,提出场景驱动农业全产业链创新的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卫峰 李尚蓉 王艺宁
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2012-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探讨产业政策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基础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呈倒U型影响,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正向调节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右偏移,同时,曲线逐渐平缓;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在我国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