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0)
2023(6713)
2022(5165)
2021(4645)
2020(3351)
2019(7360)
2018(6808)
2017(12323)
2016(6601)
2015(7259)
2014(6995)
2013(6736)
2012(6084)
2011(5791)
2010(5836)
2009(5579)
2008(5338)
2007(4907)
2006(4373)
2005(3408)
作者
(18236)
(15793)
(15353)
(14739)
(9610)
(7322)
(6841)
(5917)
(5873)
(5539)
(5275)
(5138)
(4772)
(4760)
(4706)
(4638)
(4621)
(4378)
(4329)
(4297)
(3787)
(3768)
(3689)
(3575)
(3571)
(3469)
(3457)
(3348)
(3262)
(3103)
学科
(25625)
经济(25595)
(23780)
(20606)
农业(16415)
管理(14793)
(11352)
企业(11352)
业经(11290)
中国(9110)
(7465)
农业经济(7136)
地方(7009)
(6660)
方法(6584)
收入(6509)
(6429)
发展(6013)
(5998)
数学(5502)
数学方法(5407)
理论(5140)
(4931)
农村(4913)
(4857)
建设(4637)
分配(4533)
教育(4531)
(4359)
教学(4235)
机构
学院(96384)
大学(89262)
(35342)
经济(34355)
管理(33227)
研究(31162)
理学(28719)
理学院(28405)
管理学(27871)
管理学院(27684)
中国(23030)
(21598)
科学(18648)
(17658)
(16298)
(15405)
农业(15369)
中心(14973)
业大(14832)
(14747)
(14551)
师范(14449)
研究所(13387)
财经(12776)
(12460)
(11524)
(11353)
(11271)
技术(11140)
师范大学(11117)
基金
项目(65615)
研究(53593)
科学(51375)
基金(44924)
(38432)
国家(37934)
社会(34618)
社会科(32306)
社会科学(32302)
科学基金(32181)
(28566)
教育(24627)
编号(23682)
基金项目(23378)
(22480)
成果(19380)
自然(17455)
课题(17031)
自然科(16987)
自然科学(16983)
自然科学基金(16664)
资助(16377)
(16105)
(14951)
重点(14884)
(14520)
(14269)
(14269)
国家社会(14163)
(14071)
期刊
(47870)
经济(47870)
(27882)
研究(26552)
中国(23495)
农业(17881)
教育(15519)
学报(14687)
科学(14144)
业经(12919)
(12059)
大学(12027)
学学(11508)
管理(9882)
(9828)
金融(9828)
农业经济(8224)
技术(8002)
农村(7717)
(7717)
(6983)
经济研究(6515)
(6319)
问题(6131)
财经(5866)
社会(5769)
职业(5625)
社会科(5296)
社会科学(5296)
农村经济(5187)
共检索到142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锐   周坤  
<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3%的非遗项目保留在乡村,②而人才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加强乡村非遗传承发展,以人才资本活化乡村非遗的保护和利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人才赋能乡村非遗的价值意蕴乡村非遗人才在乡村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担任文化载体、中介、协商者、传播者等角色。~((1))按照人才类型划分,乡村非遗人才可分为传承人、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关珊珊  
数字经济是推动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数字赋能,让农村治理提效率,让农业生产添智慧,让农民生活增品质。目前,农村数字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农村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农民数字信息素养不高等现实困境。未来,需要从加强数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加大数字农民人才培育力度等方面提高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城乡发展格局失衡的大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欠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而工商资本可以带动各类要素下乡,这也是国家引导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逻辑之所在。不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了工商资本与农村资源的有效融合面临着多重阻碍,资本下乡非但没有促进乡村振兴,反而陷入了经营困境甚至“亏本跑路”。因此,为了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需探寻工商资本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徐京波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化,数字乡村治理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振兴战略的驱动力量和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实践形式。近年来,许多地方开始探索数字乡村治理的实现路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因为数字化乡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存在数字治理模式强制嫁接、数字治理形式主义、数字治理对乡村性侵蚀、乡村内部数字鸿沟等问题。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治理;规避“技术规训”风险,回归服务村民本位;实现数字技术与乡村性有效融合,构建“有温度”的治理体系;弥合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治理的包容性。从而将数字技术逻辑与乡村治理情境相结合,推动乡村治理的转型与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芩  阿木古楞  
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高效赋能。就供需关系而言,需求侧是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提出的需求度,供给侧是职业教育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当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价值紊乱、类型模糊、人才匮乏等问题,难以精准契合西部乡村发展所需和人民幸福之需,进而阻碍赋能乡村振兴的进程。鉴于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价值重塑、区域协调、人才建设、文化提振四个方面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育、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
[期刊] 改革  [作者] 黄朝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数字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集聚生产要素、发挥驱动作用、重构治理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更新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在产业转型升级、人力资本价值提升、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成、乡村治理联动融通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数字技术所包含的技术要素、技术原理、技术规范与乡村发展实现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使乡村各领域呈现新的特征与内涵。数字技术在催生乡村变革新文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的转型道路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数字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数字文化品牌建设滞后、生态建设技术运用不到位、治理冲突导致共治失效等难题。摆脱数字技术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实现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真正由简单的生产生活便利向“颠覆性”全面革新的转变,需聚焦兴产业、育人才、塑乡风、净生态、强治理,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做好人才培育、重塑乡风特色、优化生态管理、强化治理方式等进行纾困引导,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顾兴树   吕洪楼  
数字技术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要素,正在穿透所有经济和社会场域,成为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民族地区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地区,探究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应在厘清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内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构建和营造良好产业环境等举措,为数字技术赋能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现代化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吉庆   田庆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极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只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够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高效且有序地进行。文章着重于从价值、困境及路径三个主要方面入手,就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展开探究。其中,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包括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有助于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面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在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某些陈规陋习尚存,农民主体意识缺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思想引导,提升政治素养;完善制度设施,创新治理体系;发挥主体作用,培育新型农民;优化人文环境,弘扬优秀文化等有效路径,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丹   崔露元  
乡村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生态理念认知“滞后”、产业转型“梗阻”及制度体系“失调”等现实窘境。因此,要从强化生态理念宣传、构建绿色智能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健全生态保护保障体系等角度协同发力,使生态理念宣传落实到基层,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完善乡村生态治理制度,实现乡村生态善治,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兰  信莹莹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显著特点塑造着乡村治理新情境、新模式和新动力。通过对赋能理论进行中国情境下的修正,选取技术驱动乡村治理创新的标杆性案例——浙江省F镇"四个平台",在阐述技术赋能运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赋能成效、行动困境以及优化路径。为了更好地释放信息技术的治理成效,未来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优化相关的系统机制,充分释放权力赋能成效;建立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完善工作考核与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结构赋能成效;激发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提升村民能力素质,双向提升心理赋能成效,以适应信息化新时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需要,迎接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到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兰  信莹莹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显著特点塑造着乡村治理新情境、新模式和新动力。通过对赋能理论进行中国情境下的修正,选取技术驱动乡村治理创新的标杆性案例——浙江省F镇"四个平台",在阐述技术赋能运行逻辑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赋能成效、行动困境以及优化路径。为了更好地释放信息技术的治理成效,未来需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优化相关的系统机制,充分释放权力赋能成效;建立部门间协调合作机制,完善工作考核与监督体系,全面提升结构赋能成效;激发工作人员自我效能感,提升村民能力素质,双向提升心理赋能成效,以适应信息化新时代社会发展与治理的需要,迎接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到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柴春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其中,农村青年拥有巨大潜力。农村青年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和知识能力、乡村提供的参与空间以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共同构成农村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农村青年自身素养和外部环境支持均存在一定不足,赋能效果不佳。对此,农村青年首先要认清定位,积极发挥振兴乡村主动性;政府要强化政策顶层设计,构筑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乡村还要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基础性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玲  
生态经济是促进农业更强、乡村更美的重要途径,也是让村民更富、乡风更加文明的动力要素。结合乡村生态资源的复杂性,为实现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多元价值,应通过打造乡村生态经济产业链,构建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治理体系,构建智能驱动的支持系统,促进生态经济深度融入乡村生产、生态治理和宜居生活等全场景。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段雨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实现共同富裕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在构成要素,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与行动方略。乡村文化通过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构筑精神家园和消弭成员矛盾的“软治理”功能,为其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空间。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主体流失、发展空间受阻、传承危机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错位的现实困境。为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多措并举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根基、强化保护乡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乡村文化振兴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莹  
作为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纽带,“新乡贤”既是乡村治理工作的参与主体与监督主体,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引领者。“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新乡贤”角色定位模糊、治理能力不足;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不健全;村民对“新乡贤”认可度不高。为充分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价值,应当尽快破除困境,从制度上明确“新乡贤”角色定位;多方面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完善“新乡贤”的参与机制与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对“新乡贤”的认同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