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04)
- 2023(9122)
- 2022(7597)
- 2021(7215)
- 2020(6071)
- 2019(13873)
- 2018(13359)
- 2017(25384)
- 2016(13226)
- 2015(15114)
- 2014(14016)
- 2013(13864)
- 2012(13044)
- 2011(11961)
- 2010(11847)
- 2009(10961)
- 2008(10681)
- 2007(9177)
- 2006(7888)
- 2005(6996)
- 学科
- 济(61395)
- 经济(61344)
- 业(41826)
- 管理(41478)
- 企(34483)
- 企业(34483)
- 方法(30761)
- 数学(28215)
- 数学方法(28108)
- 中国(20114)
- 技术(16460)
- 财(14462)
- 农(14283)
- 贸(13797)
- 贸易(13786)
- 易(13502)
- 技术管理(12317)
- 业经(11962)
- 制(11259)
- 银(10475)
- 融(10474)
- 金融(10474)
- 银行(10470)
- 行(10116)
- 农业(9701)
- 地方(9117)
- 理论(8511)
- 务(8308)
- 财务(8301)
- 财务管理(8286)
- 机构
- 大学(186599)
- 学院(184405)
- 济(92230)
- 经济(91014)
- 管理(75295)
- 理学(65581)
- 理学院(64974)
- 管理学(64386)
- 管理学院(64007)
- 研究(63171)
- 中国(50786)
- 财(40488)
- 京(38074)
- 财经(32971)
- 科学(31564)
- 经济学(31014)
- 经(30518)
- 所(29014)
- 中心(28599)
- 经济学院(28159)
- 研究所(26193)
- 江(25027)
- 财经大学(24995)
- 北京(24505)
- 院(22714)
- 商学(22140)
- 农(21952)
- 商学院(21934)
- 范(21621)
- 师范(21488)
- 基金
- 项目(124205)
- 科学(101918)
- 研究(95786)
- 基金(94653)
- 家(80885)
- 国家(80273)
- 科学基金(70800)
- 社会(66399)
- 社会科(63351)
- 社会科学(63339)
- 基金项目(49148)
- 省(45536)
- 教育(44835)
- 自然(41896)
- 自然科(41082)
- 自然科学(41075)
- 自然科学基金(40483)
- 划(38554)
- 资助(38403)
- 编号(35489)
- 创(32393)
- 部(30354)
- 国家社会(29507)
- 创新(29329)
- 成果(28949)
- 重点(27930)
- 教育部(27498)
- 发(26909)
- 中国(26123)
- 人文(26079)
共检索到275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陈怡安 许家云
人才配置影响创新效率是一个基本共识,但该命题在理论和实证分析上的支撑却非常有限。本文检验了政府—企业间人才配置对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首先,政府—企业间人才配置与创新效率负相关,政府—企业间人才配置比率越高,创新效率越低,平均而言,人才配置比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区域创新效率下降约10个百分点。其次,机制检验表明,政府—企业间人才配置通过劳动生产率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两种渠道影响创新。最后,利用2013年的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对人才误置是否导致创新效应下降进行因果推断,发现人才误置导致创新骤降的因果关系存在。本文政策含义明确,中国目前要警惕"人才误配置陷阱",应降低政府职位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流向创新性的生产性活动中。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攀 林致远
尽管压低要素价格有助于实现低成本下的高增长,但也会加剧经济结构的失衡。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审计后公开披露的经营数据,采用对企业层面生产函数估计的改进范式,测算2006-2012年国民经济中13个门类产业因要素价格扭曲而导致的资源误置状况。结果发现:首先,与劳动力、中间产品、中间服务等相比,尽管上市公司的资本要素投入较多,但资本配置的效率却较低,地方保护下的种种壁垒阻碍了资本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流动,造成产业间资本配置的扭曲;其次,地方保护对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负向效应显著,这一情形不仅存在于三次产业之间,而且延伸至服务业内部;最后,替换年份区间的稳健性检验支持了上述论断。未来应从促进普惠金融发...
关键词:
要素价格 产出缺口 配置效率 广义矩估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薛景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空间集聚及污染扩散都有可能会造成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为了克服传统计量方法分析区域问题时产生偏误,本文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采用2001—2012年间我国30个省市的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即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由弱变强,对技术创新水平产生先降低后提高的影响,而在中部地区,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呈现线性关系,没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U型关系。因此,我国应适当提高环境规制强度,灵活运用各种规制工具,加强环境规制政策与技术创新政策的交互,并根据地区特点制定差异化...
关键词: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工业行业 空间计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解维敏 唐清泉
创新对企业、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创新项目高风险、不可预测、回报期长等特征,使得管理层不愿进行创新。文章基于代理理论,就高管持股能否将管理层和外部股东利益更好地协同起来,激励管理层进行创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2002-2006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管理层持股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有正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的影响只存在于私有产权中。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政府控制 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仁祥 白旻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的金融集聚水平,同时利用规模可变的DEA模型测算了考察期内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并测算了金融集聚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间金融集聚程度波动较大,且金融集聚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整体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并不高,并且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纯技术效率;同时在考察期内,金融集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在东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呈现出金融聚集高的地区会提升科技创新效率,而金融集聚低的地区反而会产生负向效应的现象,政府投入、人才储备和对外开放对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会对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仁祥 白旻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7年至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区位熵和因子分析法测算了我国的金融集聚水平,同时利用规模可变的DEA模型测算了考察期内各省市的科技创新效率,并测算了金融集聚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间金融集聚程度波动较大,且金融集聚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整体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并不高,并且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纯技术效率;同时在考察期内,金融集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并且在东西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呈现出金融聚集高的地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新兴 刘坤
科研腐败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在一个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使用2001-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经验层面考察了科研反腐力度对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事后惩戒力度(即科研反腐力度)对科研产出效率(即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二者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在早期发展阶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事后惩戒力度的下降有利于提升科研产出效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事后惩戒力度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科研产出效率。(2)事后惩戒力度对科研产出效率还有间接的影响,降低事后惩戒力度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配置对科研产出效率的贡献。本研究为理解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初步的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凯 黄容霞
通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业保护程度指标,可以构建适合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弹性体系。利用2003—2016年相关数据验证,中国劳动力市场弹性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劳动力市场弹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不同地区劳动力市场弹性均会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用大小依次为中、东、西部;从时间效应来看,短期作用大于长期。此外,劳动力市场弹性通过工资效应和社会保障效应对中国创新型人才产生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以及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都有利于吸引创新型人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竹泉 于小悦 马新啸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遍特征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构成新时代改革实践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各地区陆续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准自然实验,本文研究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对当地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及内在机理,主要发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设立后,当地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取创新所需资源和实现创新收益转化,从而有更强的现实能力和内在动机实施创新行为,并且前述效果在议价能力较强、实体业务比较优势突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创新驱动发展效应有助于实现规模较小企业成长壮大、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其影响还体现在创新结构优化、创新成效提升和地区溢出效应。本文结论表明,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够产生良好的创新驱动发展效应,这不仅有力支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方法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所进行的积极探索,而且对企业创新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学术研究作出重要拓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史洁琼
创新产出是衡量政府研发补贴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以2014—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了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研发补贴推动了企业创新产出量质齐升,但其质量提升效应不及数量推动效应;政府研发补贴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民营企业、高竞争程度行业和市场化环境较差地区企业的策略性创新行为;政府研发补贴的持续性是提升企业创新质量的关键路径。据此,本文提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研发补贴政策设计,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邓玉萍 王伦 周文杰
本文基于国泰安数据库和中国专利数据库的合并数据,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节能低碳"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了"节能低碳"政策带来的环境规制效应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排他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节能低碳"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型企业和成熟期企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该效应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节能低碳"政策引致的创新补偿效应大于遵循成本效应,据此从环境规制视角解释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的事实与机制。本文的研究为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政策推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岑聪
本文阐释了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选取2006—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分布呈现出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市场化进程与对外开放对区域创新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与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上述结论在分区域分析与创新主体异质性分析中依然成立,但影响效果具有异质性特征。中国区际经济制度发育情况的异质性与创新效率增长空间溢出的局部性是造成区域创新效率差距的重要原因。上述研究为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缩小区际创新效率差距、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
关键词:
经济制度 创新效率 区域差异 空间溢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余汉 宋慈笈 宋增基
民营企业含有的国有股权所起的作用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下,文章将我国民营企业中含有的国有股权视为一种重要的创新资源提供者与组织者,使用2012-2019年A股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了国有股权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股权能够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其机理在于,国有股权加强了企业的创新意愿,同时增加了企业用于创新研发的资源。当考虑企业所处城市的政策风险及营商环境时,国有股权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产生的冲击。当企业处于营商环境较好的城市时,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区分国有股权的特征后,国有股权作为战略投资者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表现得更为显著。这一研究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韦施威 杜金岷 潘爽
本文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利用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创新产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有效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产出,表现出兼顾中小城市的普惠功能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区域作用更大。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绿色创新的机制在于: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集聚和优化区域金融结构,在促进绿色技术溢出效应的同时为绿色创新提供优渥的金融环境。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绿色创新有效降低了污染排放。本文的结论为深入理解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效应提供了中观层面经验证据,也为加快新发展格局下的绿色转型给予理论指引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创新 普惠功能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高管社会网络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司创新、投资者情绪与研发投入——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蔓延的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吗——来自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效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上市企业员工满意度与创新——来自“中国年度最佳雇主100强”的经验证据
数字赋能与企业技术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定向增发能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能否赋能工业企业绿色创新?—来自中国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