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03)
- 2023(5068)
- 2022(4378)
- 2021(4248)
- 2020(3478)
- 2019(8213)
- 2018(7892)
- 2017(13882)
- 2016(8147)
- 2015(9520)
- 2014(9229)
- 2013(8537)
- 2012(8277)
- 2011(7229)
- 2010(7473)
- 2009(6226)
- 2008(6072)
- 2007(4992)
- 2006(4428)
- 2005(3861)
- 学科
- 济(25155)
- 经济(25117)
- 管理(16330)
- 业(15483)
- 中国(12246)
- 企(10782)
- 企业(10782)
- 地方(10715)
- 农(10010)
- 方法(7215)
- 农业(7014)
- 理论(6637)
- 数学(6185)
- 数学方法(6078)
- 教学(5677)
- 学(5667)
- 教育(5591)
- 业经(5414)
- 财(5095)
- 地方经济(4894)
- 技术(4743)
- 环境(4312)
- 制(4282)
- 和(4239)
- 学法(4035)
- 教学法(4035)
- 发(3726)
- 学理(3722)
- 学理论(3722)
- 贸(3700)
- 机构
- 学院(98099)
- 大学(95557)
- 研究(37054)
- 管理(33413)
- 济(32844)
- 经济(31768)
- 理学(28086)
- 理学院(27541)
- 管理学(27011)
- 管理学院(26782)
- 中国(25581)
- 科学(23318)
- 京(22887)
- 江(22408)
- 范(18707)
- 师范(18575)
- 所(18285)
- 中心(17538)
- 研究所(16658)
- 技术(15797)
- 职业(15637)
- 农(15286)
- 财(15266)
- 师范大学(15060)
- 教育(14556)
- 院(14254)
- 业大(13928)
- 北京(13611)
- 州(13412)
- 省(12158)
- 基金
- 项目(67931)
- 研究(55612)
- 科学(54240)
- 基金(45575)
- 家(39883)
- 国家(39013)
- 科学基金(32953)
- 社会(32156)
- 社会科(30090)
- 社会科学(30082)
- 省(29430)
- 教育(28672)
- 编号(25372)
- 划(25159)
- 基金项目(24836)
- 自然(20640)
- 成果(20336)
- 自然科(20045)
- 自然科学(20039)
- 自然科学基金(19643)
- 课题(19547)
- 资助(17605)
- 年(16716)
- 重点(16130)
- 发(16063)
- 规划(15303)
- 部(15155)
- 江(14836)
- 创(14173)
- 项目编号(13937)
共检索到159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史冬波 张子江
[目的/意义]科学家的职业流动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人才计划与科学家职业流动的关系,特别是与其职业流动方向的关系。对于我国未来的人才政策制定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设计/方法]本文以入选长江学者特聘计划的科学家为样本,构建其职业经历数据,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分析入选人才计划对职业流动行为的影响。[结论/发现]研究发现,入选长江计划促进了科学家的职业流动。在入选长江计划5年内,科学家更多地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也更多地向排名级别更低的高校流动。[创新/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使用了回归模型而非描述性分析;研究结论为认知人才计划对科学家职业流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角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汝鹏 苏竣
归纳了科学家科技决策影响力的决定因素,以863计划为例探讨了中国科技决策中科学家影响力的演变动因,发现知识、价值和制度是认识科技决策主体互动的核心变量。指出科技决策机制应匹配决策中的知识供求,体现必要的价值诉求,促成价值共识;应对那些提供亟需知识、代表主导价值的参与者赋予更大的决策权力。
关键词:
科学家 影响力 科技决策 863计划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代还 段异兵 潘紫燕
海归科学家既有基于母国纽带关系的国内网络,又有基于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国际网络。这种职业关系的二元网络对科学产出起着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143位海归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探讨国际与国内的二元关系网络对科学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选取该群体个人履历信息、职业发展轨迹信息、从博士毕业至2013年间发表的3061篇国际SCI科学论文建立面板数据,采用负二项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合作网络对海归科学家的科学产出具有显著影响,国内关系纽带对海归科学家科学产出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文文 王忠军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出版的10本传记进行研究,旨在了解中国情境下,老科学家职业使命感的内涵结构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职业使命感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动机,老科学家均具有较高的职业使命感;(2)老科学家的职业使命感是在个体的内省反思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受到个人自身因素、组织、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并存在"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的交融关联。研究合理利用了"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职业使命感的本土化概念,并拓展了职业使命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职业使命感 老科学家 案例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金红梅
本研究以863计划制定过程中的事实为基础,引入政策科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视角,探讨了少数权力精英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该政策制定中“上下结合”、“内外互动”的特点。并分析了863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以期为今后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
863计划 科技政策 政策过程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晓娟 余梦霞 赵卓婧 韦娱
[目的/意义]科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很多科研项目也将团队合作纳入实施效果的考核范围,因此,本研究从科研合作的角度,分析长江学者在受资助后的科研合作情况是否产生变化,探讨长江学者在团队建设、国际国内合作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助于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有利于人才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方法/过程]以200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例,获取83位长江学者的个人信息,及其发表在1996-2015年间的所有SCI/SSCI论文数据。设置两个时间窗口:对于2005年度长江学者获得者而言,其获评长江学者之前的10年(1996-2005年,简称为获评前10年),及获评长江学者之后的10年(2006-2015年,简称为获评后10年);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分析其在获评长江学者前后的科研合作变化情况,包括合作圈子大小的变化、合作强度的变化、合作持续性的变化、在合作中承担角色的变化以及国际/国内合作的变化。[结果/结论]研究发现,长江学者在获评后10年间发挥了学术带头作用,在团队建设、国际国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获评后10年,科研合作圈子(42 VS. 148)、合作强度(2.17 VS. 2.45)均显著增大,但在获评前后与合作者之间的合作持续时间大都较短,近70%的合作只持续了一年。长江学者在合作中承担的角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获评后更倾向于担任末位作者(96%)和通讯作者(84%),而不是第一作者。
关键词:
长江学者 科研合作 合作角色 国际合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牛珩 周建中
以"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与"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共计4 433名)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学科领域开展了定量研究,并与美国NSF最新出版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年)报告中的美国高等教育以及美国当前科技劳动力的学科领域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聚焦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美国在读博士的学科领域前三位分别是工程学、生物学以及物理科学,而当前科学与工程劳动力职业中学科领域前三位分别是计算机和数学家、工程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我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永谦,陈云奎
从当年美国实施“阿波罗”计划看政治家与科学家在决策中的互补效应张永谦,陈云奎1969年7月20日,美国用“土星-5号”火箭成功地把“阿波罗-11号”(APOLLo-11)载人宇宙飞船送上了月球,飞船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向月球迈出了神圣的第一步,开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瑞花 俞以勤 韩露 王晓山 韩晶
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管理为例,探讨科技名人档案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分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专属性和学科局限性、稀有性和珍藏价值、文献载体的多样性这3个特点基础上,提出借鉴档案知识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理的思想。然后,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的知识采集、知识组织、知识揭示和知识库建设4个方面探讨了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进行知识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曾德聪
今天,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历史上,科学家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对科学家作用的研究,正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系统地阐述科学家作用的论著尚不多见,如何全面地认识科学家的作用问题,也还没有完全解决,从而直接影响到科学家作用的充分发挥。领导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易勇 戚巍
以1999-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研究样本,从科学计量学和统计学的视角揭示我国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呈"M"型双峰分布,峰值年龄分别约为46岁和66岁;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平均年龄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不同学科及性别因素对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对科学制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邬智 陈晓明 罗文标 王国荣
本文剖析了当代杰出科学家的科学人才教育观,把他们培养高级人才的一般规律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注重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虚心、热情、勇敢、坚强、乐观和不怕困难等优秀品质;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包括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和在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主;第三,注重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以保证学生及时了解新的学术思想和保持他们思想活跃;第四,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文章还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就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几点看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