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31)
- 2023(11882)
- 2022(10101)
- 2021(9169)
- 2020(7921)
- 2019(18015)
- 2018(17513)
- 2017(33076)
- 2016(18814)
- 2015(21294)
- 2014(21305)
- 2013(20923)
- 2012(19649)
- 2011(17816)
- 2010(18140)
- 2009(17059)
- 2008(17556)
- 2007(16056)
- 2006(13814)
- 2005(12292)
- 学科
- 济(75075)
- 经济(74981)
- 管理(53156)
- 业(50998)
- 企(41373)
- 企业(41373)
- 方法(36975)
- 数学(32259)
- 数学方法(31869)
- 农(20887)
- 财(20299)
- 学(19620)
- 中国(19243)
- 业经(16165)
- 贸(15911)
- 贸易(15908)
- 易(15454)
- 农业(13968)
- 理论(13934)
- 制(13740)
- 务(13111)
- 财务(13088)
- 财务管理(13053)
- 地方(13035)
- 企业财务(12353)
- 银(11629)
- 银行(11556)
- 和(11465)
- 技术(11311)
- 环境(11192)
- 机构
- 大学(285063)
- 学院(282348)
- 济(109189)
- 经济(106872)
- 管理(102297)
- 研究(97341)
- 理学(89046)
- 理学院(87893)
- 管理学(86029)
- 管理学院(85503)
- 中国(70765)
- 科学(65450)
- 京(60422)
- 农(60248)
- 所(52361)
- 业大(49711)
- 财(49410)
- 农业(48465)
- 研究所(48287)
- 中心(44227)
- 江(43183)
- 财经(40193)
- 范(38109)
- 师范(37554)
- 北京(37260)
- 经(36405)
- 院(34062)
- 经济学(33934)
- 州(33867)
- 农业大学(32240)
- 基金
- 项目(190850)
- 科学(147438)
- 基金(137259)
- 研究(130660)
- 家(123673)
- 国家(122626)
- 科学基金(102215)
- 社会(81529)
- 社会科(77057)
- 社会科学(77027)
- 省(75597)
- 基金项目(73173)
- 自然(68987)
- 自然科(67436)
- 自然科学(67405)
- 自然科学基金(66262)
- 划(64911)
- 教育(61798)
- 资助(56114)
- 编号(51672)
- 重点(44143)
- 成果(42385)
- 部(41746)
- 发(40299)
- 创(39693)
- 计划(38145)
- 科研(37597)
- 创新(37133)
- 课题(36585)
- 大学(35055)
- 期刊
- 济(115546)
- 经济(115546)
- 研究(75935)
- 学报(57712)
- 中国(53603)
- 农(53471)
- 科学(48452)
- 大学(41638)
- 学学(39521)
- 财(39311)
- 农业(35948)
- 管理(34635)
- 教育(31534)
- 技术(22935)
- 融(22138)
- 金融(22138)
- 财经(20262)
- 业(19864)
- 经济研究(18831)
- 业经(18735)
- 经(17378)
- 版(16887)
- 问题(15813)
- 业大(15554)
- 技术经济(14032)
- 科技(13740)
- 贸(13483)
- 农业大学(13189)
- 统计(12998)
- 图书(12904)
共检索到405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魏浩 王宸 毛日昇
国际间人才(留学生)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利用1999~2008年期间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数据,深入研究了不同类型国家(地区)吸引人才(留学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家间的商品贸易会显著促进留学生在国家间的流动;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当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目的国时,同时考虑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当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目的国时,主要考虑经济因素;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当选择发达国家作为目的国时,重点考虑教育因素,当选择发展中国家作为目的国时,同时考虑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因此,中国应该大力实施国际人才战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吸引世界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并...
关键词:
国际人才流动 留学生 来源国 目的国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郭洪林 甄峰 王帆
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因素分析有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高校人才管理体系,推动高端人才发挥潜能,降低人事管理成本。基于中央组织、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实施的2013年我国高校高端人才流动调查,本文研究了影响高校人才流动决策和流动次数的原因。分析表明,家庭、个人等外部因素对人才流动影响力最大,而追求更高学术能力和更好学术氛围,乃至薪酬待遇等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学术平台、学科发展和学术氛围还未成为人才优化配置的首要选择;对人事部门态度的感知,以及对流动本身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人才流动的个人决策。
关键词:
人才流动 调查 决策 因素分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邵春玲
员工的高流动率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困扰企业的一个难题。中国企业要借鉴国外学者关于影响员工流动因素的研究,并从企业和员工本人两方面,深入了解影响国内中小企业人才流动的种种因素,避免一些不正常或不必要的流动,尽量减少由于员工流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
人才流动 人才选拔与配置 企业文化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魏妍妍
研究人才流出问题,既有利于城市(地区)留住本土人才,也有利于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吸引外来人才,更有助于指导城市用好人才。人才流动受诸多因素影响,而环境因素相对于其他主观因素来讲,是较容易掌控和改善的,能对政府的实际操作带来原理性的指导。透过相关文献,结合勒温场论和需求理论,探寻城市(地区)环境对人才流动的影响,有利于完善各地人才市场建设,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和供给环境提供借鉴和指引作用。
关键词:
人才流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勒温场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志敏
本文基于山西省调研数据,从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面入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中间层,个人层面是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层面是次要因素,组织层面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权重最小。在方案层,影响科技人才流动的首要因素是福利待遇,第二大因素是发展前景,第三大因素是家庭因素,第四大因素是人才政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吸引及留住人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意愿 层次分析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璨 于程媛 王强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旨在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的畅通流动。人才作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对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聚焦高校毕业生这一重要区域人才资源,基于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刻画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的空间格局,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城市创新等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基本遵循随距离衰减和等级跃迁规律,区域内就业占比高达79.72%。江苏、浙江、安徽呈现出差异化的省内流动空间形态。(2)位于“Z”型发达地带和沿海的城市毕业生粘滞率较高,上海和与其紧邻的苏州、嘉兴、南通形成“高—高”区。(3)因子探测结果显示,创新因素对毕业生流动的驱动力较强,但按省域来看,驱动作用在江苏最强,浙江次之,而在安徽并不显著。风险探测显示,创新因素的驱动存在阈值效应。研究揭示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格局及与城市创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人才一体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维德 陈万思
本文为了分析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情况,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上海信息产业84家企业的人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5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结果发现,一方面,上海信息产业对其人才存在着“三种吸引力”:本土吸引力、地域吸引力和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在人力资源供给、工作满意度、培训、薪酬和工作压力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基于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的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本文提出优化上海信息产业人才流动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产业 人才 流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方勇 颜佳佳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各高校为了快速提升高层次人才数量,展开了引进人才的激烈竞争。从有限理性角度出发分析高校人才流动,构建培养人才的高校、引进人才的高校及获得培养的人才三者之间动态博弈关系,分析博弈各方的行为与影响。研究表明:"双一流"建设战略下,高校竞相提高引进人才的薪酬和科研资助经费会快速提高人才流动的比例,同时会降低高校培养人才的概率,如果"双一流"建设评价中人才数量指标不变,将会进一步恶化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均衡状况。基于分析结果,分别从人才层面、高校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锐兰 刘思峰 顾建强
本文基于创新人才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测量创新人才在区际流动过程中的成本效益的模型,并作了一定的定量分析和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政府降低创新人才流动成本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江苏 创新人才 流动 成本 效益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陆慧
本文通过反映江苏省苏北地区人才流动状况的指标以及反映苏北地区人才储备状况的指标,建立苏北地区人才流动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人才流动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苏北地区人才流动状况表现为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以及低学历、低技能、低素质劳动力的大量流进。人才流动的趋势表现为人才结构、人才素质的逐步下降。对预测方法的测试显示: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人才流动有很高的精度。
关键词:
人才流动 指标体系 人工神经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