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37)
2023(6647)
2022(5799)
2021(5262)
2020(4680)
2019(11070)
2018(10767)
2017(21091)
2016(11730)
2015(13649)
2014(13791)
2013(13802)
2012(13052)
2011(11912)
2010(12133)
2009(11324)
2008(11408)
2007(10386)
2006(8708)
2005(7841)
作者
(34895)
(29340)
(29330)
(28168)
(18638)
(14145)
(13525)
(11539)
(10829)
(10419)
(9795)
(9757)
(9341)
(9333)
(9241)
(9221)
(9137)
(8629)
(8559)
(8401)
(7283)
(7240)
(7180)
(6807)
(6696)
(6578)
(6572)
(6568)
(5906)
(5892)
学科
(52050)
经济(51996)
管理(30701)
(30367)
方法(27172)
数学(24248)
数学方法(24072)
(23318)
企业(23318)
(13772)
(13325)
中国(13301)
(12163)
贸易(12163)
(11843)
(10010)
地方(9670)
业经(9464)
(9295)
金融(9293)
农业(9148)
理论(8898)
(8890)
(8461)
银行(8440)
(8040)
(7652)
财务(7639)
(7629)
财务管理(7616)
机构
大学(176000)
学院(174938)
(76463)
经济(74943)
管理(65940)
研究(59086)
理学(56938)
理学院(56290)
管理学(55390)
管理学院(55045)
中国(44457)
(36553)
科学(35451)
(34469)
(30856)
(30490)
财经(27913)
研究所(27814)
中心(27542)
业大(26314)
(25892)
(25376)
经济学(24725)
农业(24577)
北京(23007)
经济学院(22789)
(22346)
师范(22128)
财经大学(20750)
(20637)
基金
项目(114479)
科学(89278)
研究(83635)
基金(82554)
(71756)
国家(71185)
科学基金(60239)
社会(52615)
社会科(49985)
社会科学(49967)
(44605)
基金项目(43880)
教育(39679)
自然(38288)
(37927)
自然科(37416)
自然科学(37403)
自然科学基金(36743)
资助(34453)
编号(34266)
成果(27968)
(26420)
重点(26191)
(24789)
(23941)
课题(23757)
教育部(22707)
创新(22410)
科研(22299)
大学(21929)
期刊
(78705)
经济(78705)
研究(50650)
中国(32127)
学报(27386)
(27013)
(26632)
科学(24381)
管理(21106)
大学(20411)
学学(19180)
教育(18792)
农业(18163)
(16667)
金融(16667)
技术(15484)
财经(13812)
经济研究(13338)
业经(12225)
(11918)
问题(11401)
(11158)
国际(10728)
(10493)
技术经济(9342)
统计(8990)
商业(8601)
理论(8546)
世界(8344)
(8184)
共检索到253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韶光  袁伦渠  
(一)人才国际流动效应的争论 关于人才国际流动的效应,世界各国政府及学术界一般持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其一可称为“国际模式”(international model),另一种可称为“本国模式”(national model)。 1.国际模式。持“国际模式”观点的人士如Grubel,Johnson等认为人才资源在国际间流动反映其边际生产力的不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因此增加世界之福利,而对人才的流失国并不发生损害。他们认为“人才外流”的问题不必过分地重视,以全世界为整个人力供需市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方天梯  曹桂元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全发  陈平  
在国际资本流动的贸易效应研究中,长期过分注重外资对东道国贸易数量扩张型增长的作用。但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目前对该领域理论的研究具有局限性,现结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1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如何针对跨国公司技术与市场内部化战略,采取相应对策,使外资利用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瑜  王琪延  
子女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同时受自致效应和先赋效应的影响,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强下层群体向上流动的机会和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获得机会受家庭背景影响较大,成为优势家庭保持优势地位的工具和社会流动的阻碍。文章基于2010年CGSS数据库,首先统计分析了中国居民现阶段的代际流动情况,应用有序因变量模型分析了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严浩坤  
资本区际流动的根本动因是逐利和避险,廉价的原材料和生产要素、新的技术以及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可以成为资本区际流动的动因,而且资本区际流动还可以降低风险,使资本流出地区和流入地区的资源配置接近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本文运用国际资本流动模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下分析了资本区际流动效应,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内的资本区际流动会给流出和流入地区带来净利益,且要比同样规模的资本跨国流动给该国(无论该国是投资的东道国还是母国)增加的净收益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冯慰荣  冼国明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间的人才资源流动不断加剧。人才资源国际流动对于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时间区间的情况是不同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假设在全球范围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条件下,从宏观上定性研究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趋衡性,对人才资源国际流动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人才资源国际流动的规律,并由此分析我国人才资源流动的状况。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铮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引导资本流动成为汇率预期管理的关键。人民币加入SDR,可增进SDR代表性与正当性,同时借助IMF背书,提升国际影响力,引导资本流动。笔者通过构建两国的代际交叠模型探讨货币入篮SDR的作用机理。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假设下,货币入篮SDR可以从信息结构影响债权人监督债务人的交易成本,引起资本收益率变动,进而引导资本流动形成汇率波动压力。检验SDR其他权重货币,验证了入篮SDR对资本流动影响的推断。研究发现:影响主要针对长期资本流动,具有滞后性,短期资本不显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铮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越发显著,如何引导资本流动成为汇率预期管理的关键。人民币加入SDR,可增进SDR代表性与正当性,同时借助IMF背书,提升国际影响力,引导资本流动。笔者通过构建两国的代际交叠模型探讨货币入篮SDR的作用机理。在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假设下,货币入篮SDR可以从信息结构影响债权人监督债务人的交易成本,引起资本收益率变动,进而引导资本流动形成汇率波动压力。检验SDR其他权重货币,验证了入篮SDR对资本流动影响的推断。研究发现:影响主要针对长期资本流动,具有滞后性,短期资本不显著;长期资本总量上升,净额受货币发行国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的差异影响。人民币纳入SDR有利于加快国际化进程,倒逼制度建设和进一步提升市场开发程度,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改变汇率变动的预期。但人民币国际化仍需在币值稳定的基础上推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泽广  付飞  唐伟霞  
资本易变性是描述资本流动的重要维度。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背景的文献综述后,尝试性地构建了资本易变性的测度指标———资本变异系数,并给出若干样本国家的测度值。通过对中国资本易变性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尽管中国尚未完全放开资本账户,资本易变性已经能够显著地影响GDP和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所以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资本易变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积生  汪莉  
流动性过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流动性过剩在提高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抑制了货币政策传导效力,同时还可能引发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激化,资本市场面临冲击。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姜金婵  巩云华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基于资本跨区域流动效应的理论,选取我国2000-2009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对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各地区的资本流动,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朝云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作用的表现。从静态分析看,劳动力流动调剂了供需双方缺口,提高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的中心城市和经济先发展地区具有吸引资金、技术和知识资本的优越条件,决定着劳动力流动方向,而且因累积循环作用,引起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造成我国乡城收入差距和地理性二元经济。而这些又进一步地产生劳动力流动的预期效应,加剧这一格局。从经济发展论,政府应发挥劳动力流动的宏观调控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莉  杨印生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把“关系”作为切入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这一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将其作为一个群体进行社会网络分析,说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钟云华  
研究基于资本转化视角,利用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助学贷款的社会流动效应及其发生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贫困生获得助学贷款,其实质是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本。这些经济资本在高等教育场域内,转化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改善了贫困生的资本总量与资本结构,提高了贫困生在社会地位市场中的竞争力,有效促进了贫困生向上社会流动,助学贷款社会流动效应的发生机制就是资本转化。为了促进贫困生更好地向上社会流动,我国应加快助学贷款立法步伐、扩大助学贷款覆盖面和增强助学贷款的"育人"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