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9)
- 2023(1174)
- 2022(929)
- 2021(827)
- 2020(736)
- 2019(1604)
- 2018(1557)
- 2017(2910)
- 2016(1812)
- 2015(2244)
- 2014(2161)
- 2013(2188)
- 2012(2186)
- 2011(1989)
- 2010(2590)
- 2009(2815)
- 2008(1700)
- 2007(1358)
- 2006(1154)
- 2005(1016)
- 学科
- 济(5803)
- 经济(5798)
- 业(5100)
- 劳(4818)
- 劳动(4801)
- 中国(4035)
- 管理(4022)
- 农(3170)
- 理论(3128)
- 教学(2941)
- 农业(2887)
- 动(2531)
- 企(2509)
- 企业(2509)
- 动力(2464)
- 方法(2374)
- 劳动力(2340)
- 人口(2260)
- 学法(2248)
- 教学法(2248)
- 农业劳动(2140)
- 学理(2125)
- 学理论(2125)
- 数学(2106)
- 农业人口(2099)
- 数学方法(2093)
- 融(1994)
- 金融(1994)
- 法(1465)
- 人事(1301)
- 机构
- 学院(26096)
- 大学(24982)
- 济(11146)
- 经济(10942)
- 研究(8809)
- 管理(8677)
- 理学(7286)
- 理学院(7216)
- 管理学(7059)
- 管理学院(7009)
- 中国(6482)
- 京(5320)
- 科学(4687)
- 财(4621)
- 所(4437)
- 江(4137)
- 研究所(3952)
- 经济学(3874)
- 财经(3849)
- 技术(3702)
- 农(3603)
- 中心(3592)
- 经(3537)
- 范(3482)
- 经济学院(3476)
- 职业(3476)
- 师范(3442)
- 业大(3391)
- 北京(3384)
- 院(3196)
共检索到415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小兵
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就业 金融危机 路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晓静
“空心化”“老龄化”是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老年劳动力占多数,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新时期农村劳动力面临断代危机。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城乡差距、农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家庭结构离散化等的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一困境,需激发青壮年回流的意愿,增强青壮年留在农村奋斗终生的持续动力。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断代危机 城乡差距 青壮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傅伯仁 王璠 李爱宗
本文在肯定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巨大贡献的基础上,从农民工的地位、生存特征、文化素质、转移成本与风险,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技能素质、制度环境、公共服务、农村城镇化,提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平稳、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柏培文 杨志才
本文从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属性、闲暇效用和劳动力制度保护4个方面衡量劳动力议价能力,运用模型刻画了劳动力议价能力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同时选取2001~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进入新世纪后,劳动力议价能力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发现:其一,劳动力议价能力与劳动收入占比显著正相关,劳动力议价能力可以解释劳动收入占比波动的10.10%,且工资在二者传导机制中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其二,对于全国层面劳动收入占比的波动,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属性、闲暇效用和劳动力制度保护分别贡献了约1.004、18.602、1.395和0.77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层面的劳动力属性和闲暇效用的贡献比全国分别高1.593和1.706个百分点。其三,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速度、第三产业比重和劳动力议价能力成为劳动收入占比提高的主要动力,三者平均贡献了19.881个百分点。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福垣
人们对劳动力短缺与过剩的判断,都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的需求而言的。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实际上既不可能真正短缺,也不可能真正过剩,许多人没事做,必然是许多事没人做,有多少劳动者失业,就有多少资本失业。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不足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永恒的矛盾。生产不足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推动着人们为满足自己的需求永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德文 张展新 程杰 侯慧丽
全球金融危机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就业冲击。尽管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基本都已外出,但面临着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等问题。由于务工收入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就业不稳定和工资收入下降将增加贫困地区农户的返贫风险和脱贫难度。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就业不稳定性增加等新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政策思路来看,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就业冲击,而且可以为贫困地区减少贫困创造有利条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良 刘飞
中国选择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造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排斥,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了经济增长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偏离,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当中国进入经济周期调整与结构转型从而产生了巨大就业压力的时候,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就业压力,尤其影响了严重依赖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力。由此,必须从一个较长时期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依赖于将经济发展转移到就业优先的模式上来,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匹配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升级与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经济增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郝君富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体现在出口和劳动力就业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就出现了大批农民工返乡的问题。虽然近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重新复苏,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缓慢以及工人工资水平偏低,许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出现"民工荒"问题。本文拟从就业市场国际化的角度来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提出国内就业问题应当"全球化",并主张我国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结合起来"走出去"。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就业问题 农民工 全球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怀民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开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加工贸易活动的开展,开展该项活动的经济体都是通过开放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部直接投资来从事加工装配活动。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我国在加工贸易分工和利益分配中所处的地位也是基本合理的,实施新劳动法等因素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上升已使我国东部地区在劳动密集产品加工装配环节的比较优势丧失,次贷危机也使加工出口的外部环境恶化,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带来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应鼓励加工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汤静波
相对过剩,人们一般往往从产品总量角度去认识。其实,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某一种生产要素的过度供给,实际上也是相对过剩的一种表现。根据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一种要素无限增多并不能促进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无限扩张,反而会导致该种要素的浪费和生产效率的低下,而我国正是处于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严重过剩的状态。这种过剩,不仅造成了经济运行质量的下降,而且对于总量的过剩具有直接与间接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力过剩 相对过剩经济 劳动力政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穆建新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遭受重创,出口急剧萎缩,沿海企业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大量农民工面临失业返乡、返乡失业的困境。中国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即由以出口导向、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异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劳动力转移"模式,转变为以内需驱动、沿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内陆转移、就地就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转移"模式;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机制激励,促使模式转变;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帅 张海鹏
本文利用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金融危机冲击前后的面板双重倍差(panel-DID)模型,考察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对中国有涉外经济业务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造成了直接冲击,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这些行业的非农就业人数减少、劳动时间缩短;但是,研究并没有发现金融危机冲击对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在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时,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工资性劳动、就业地点在外省的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更容易遭受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罗仁福 张林秀 赵启然 刘承芳
笔者使用3省6县24乡镇共计72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非农就业情况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贫困农村地区仅有一半左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工作是在非农行业就业,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偏低。教育程度低、未接受专业技术培训的非农就业劳动力受到危机的负面冲击要大于教育程度高和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研究发现,贫困农村地区劳动力不仅非农就业参与率低,而且在危机期间非农就业受到的负面冲击也显著地比非贫困农村地区大。这对政府今后扶贫和在危机环境下如何瞄准脆弱人群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贫困农村 非农就业 金融危机影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周建波
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 ,势必要从传统生产方式中分离出大量的过剩人口 ,这些人如何安置 ,是影响洋务现代化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洋务思想家们的思考主要是 :从长远看 ,惟有加快改革 ,依靠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吸纳社会过剩人口 ;从眼前看 ,一是借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向海外移民 ,一是接着边疆开发时机积极向边疆地区移民 ,三是大力开展社会赈济 ;对于社会转型期非生产部门出现的过剩人口 ,尤其是官员、八旗的再就业问题 ,洋务思想家更是做了深入的考察和思考。只是由于清政府坚持保守的意识形态 ,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更偏好后者 ,致使这些的睿智思考没有成为现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