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296)
2023(6515)
2022(5575)
2021(5316)
2020(4339)
2019(9936)
2018(9922)
2017(18669)
2016(10829)
2015(12418)
2014(12582)
2013(11983)
2012(11188)
2011(9953)
2010(10473)
2009(9573)
2008(10144)
2007(9552)
2006(8645)
2005(8047)
作者
(28640)
(23632)
(23444)
(22667)
(15451)
(11158)
(10887)
(9293)
(9026)
(8959)
(7933)
(7828)
(7814)
(7696)
(7653)
(7195)
(7179)
(7017)
(6979)
(6767)
(6076)
(5768)
(5714)
(5644)
(5500)
(5374)
(5334)
(5316)
(4748)
(4673)
学科
(37570)
管理(37439)
(34927)
经济(34884)
(31589)
企业(31589)
(18273)
(13462)
(13451)
财务(13435)
财务管理(13389)
中国(13224)
企业财务(12739)
方法(11518)
(10619)
(9767)
农业(9254)
业经(9247)
理论(9220)
数学(9062)
数学方法(8866)
地方(8241)
(7870)
银行(7867)
(7759)
贸易(7753)
(7572)
(7312)
(7230)
教学(6951)
机构
学院(147189)
大学(140807)
(58368)
经济(56772)
管理(54655)
研究(46618)
理学(44914)
理学院(44449)
管理学(43817)
管理学院(43492)
中国(39613)
(33689)
(30135)
(26697)
科学(25058)
财经(24347)
(23173)
中心(22589)
(21676)
(21162)
研究所(19819)
(19562)
北京(19546)
师范(19424)
(18999)
技术(17638)
财经大学(17335)
(17288)
(16846)
职业(16787)
基金
项目(81263)
研究(67647)
科学(63078)
基金(54874)
(45108)
国家(44616)
社会(39675)
科学基金(38599)
社会科(37455)
社会科学(37445)
(33324)
教育(33003)
编号(31201)
基金项目(27558)
成果(27499)
(26911)
资助(23786)
自然(22918)
课题(22641)
自然科(22343)
自然科学(22340)
自然科学基金(21953)
(19532)
(19290)
项目编号(18853)
重点(18194)
(17998)
(17839)
(17038)
规划(16760)
期刊
(75489)
经济(75489)
研究(49545)
中国(37365)
(30938)
教育(25076)
管理(22582)
(20445)
金融(20445)
(18012)
科学(15305)
技术(14981)
学报(14812)
业经(12805)
大学(12283)
财经(12091)
农业(11510)
学学(11047)
经济研究(11034)
(10331)
财会(10035)
会计(9195)
问题(9045)
职业(8842)
(8583)
(8321)
论坛(8321)
(8298)
图书(7831)
国际(7769)
共检索到248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鲍立刚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我国人才劳务派遣的发展速度异乎寻常,而且派遣活动出现常态化和主流化的趋势。但从某些方面而言,劳务派遣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对常规的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制度造成较大冲击,影响到和谐劳动关系和社会稳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牵头起草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描绘了和谐、公正的人才劳务派遣劳动关系蓝图,但是草案内容尚有很多改善空间,如建立派遣业务注册保证金和市场退出机制,放开特殊人才派遣业务,由用工单位直接支付派遣工报酬并纳入国企工资总额。为了有效遏制违法派遣行为,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并对当地政府进行问责。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翟玉娟  
目前,我国还缺乏对劳务派遣的国家层面的立法规制,但天津市、吉林省、广东省等地已经出现了相关的地方立法,都加强了对劳务派遣机构成立时和对劳务派遣业务的监管。结合三地立法经验,建议在国家层次的立法中,建立工商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通报制度,并应严格限定派遣员工比例,以及慎用备用金制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沈同仙  
在我国法律加强对劳务派遣规制的背景下,一些被派遣劳动者在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合力"游说"下,同意从一个派遣机构被安排到另一个派遣单位,表面上表现为劳务派遣单位的变更,实际上是劳务派遣的解除(退回)以及建立新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等环节的运行结果。其中涉及原派遣单位是否应向被派遣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如何支付以及在劳务派遣中如何理解"劳动者非本人原因被安排"等法律问题的理解。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婷  
为了避免关于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相关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要通过采取明晰法律条纹内涵、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强化劳动维权帮助、提高劳动者维权能力等综合措施,以确保劳务派遣实现同工同酬的立法目的在现实得以实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霞  
劳务派遣是一种特殊的用工形式,它满足了灵活多样的用人需求,拓宽了就业渠道。劳务派遣机构管理混乱,管理水平低;法律制度不完善,监管乏力;被派遣劳动者权益难以保障是当前制约我国劳务派遣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认为,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提高劳务派遣机构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劳务派遣机构管理、强化监管水平等措施促进劳务派遣健康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丹  
长期以来,劳务派遣用工一直是企业缓解缺员压力、降低人工成本、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用工方式。2012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集中就劳动合同法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进行修改,劳务派遣用工面临更为严格的法律环境。后劳务派遣时代,企业究竟该如何优化用工方式、降低劳动风险?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大卫  
《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已于2013年12月20日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但是其中的很多条款已经同《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大相径庭,且很多条款存在很大缺陷,从操作层面分析都缺乏可行性,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旨在引起立法者和人力资源管理着的高度重视,也为劳动者积极维权应对做好警示工作。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劳动合同法》修订案将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这一旨在严格规制劳务派遣的修订案,必将对这一行业产生重大影响,也引起了众多企业和数千万劳务派遣人员的关注。为此,本期"焦点"栏目邀请了四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劳务派遣制度的来龙去脉及未来发展趋势,供广大企业与劳动者参考。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沈琴琴  李文沛  
近年来,在对日劳务派遣业发展的同时,纠纷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一个案件从起诉、审理到执行的过程,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涉外劳务纠纷的法院管辖、冲突规范、准据法以及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并为被派日劳动者提供了一套解决劳务纠纷的国际私法维权模式。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赵国庆  侯风均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对劳务派遣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规范。目前,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在企业中广泛存在,如何正确处理劳务派遣中的相关涉税问题成为企业和税务机关共同关注的焦点。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坚  汪丽华  屠聂华  
劳务派遣用工是一种灵活的用工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与运用。本文从用工单位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存在的内、外部风险,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推动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健康、和谐、科学地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全勇  
劳务派遣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要的一环,最近这十几年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有效解决一些用工需求的同时,劳务派遣发展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文章通过对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发展定义、优势进行了阐述,对发展中遇到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采取加强立法、吸收劳务派遣工加入工会、签订劳务派遣工集体合同、强化监管规范派遣行为等对策,进一步推动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健康快速发展。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叶芳  
《劳动合同法》中劳务派遣规则需要雇主责任分配方面进一步完善,包括加强长期雇佣或直接雇佣的雇主责任,界定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的范围,设定同等岗位报酬知情权,明确派遣劳动者的职务侵权责任等。与立法缺陷相比,导致我国劳务派遣泛滥和失范现象的更深层原因是地方政府的维稳需要。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董保华  
对于劳务派遣三方主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文以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劳动力通过市场进行配置,为了使人尽其才,一个劳动者只能形成一种劳动关系的观念正在被全方位地突破,而一个人存在多重劳动关系恰恰是一种常态。这为我们以双重劳动关系来认识劳务派遣提供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