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61)
- 2023(4133)
- 2022(3457)
- 2021(3006)
- 2020(2597)
- 2019(5800)
- 2018(5510)
- 2017(11450)
- 2016(5864)
- 2015(7185)
- 2014(6787)
- 2013(6897)
- 2012(6173)
- 2011(5589)
- 2010(5532)
- 2009(5123)
- 2008(5099)
- 2007(4327)
- 2006(3525)
- 2005(2929)
- 学科
- 济(32460)
- 经济(32432)
- 业(24824)
- 管理(24371)
- 企(21587)
- 企业(21587)
- 方法(21282)
- 数学(19890)
- 数学方法(19832)
- 财(8982)
- 中国(6932)
- 务(6658)
- 财务(6650)
- 财务管理(6638)
- 企业财务(6409)
- 供销(6394)
- 销(6394)
- 农(6378)
- 业经(5807)
- 贸(5784)
- 贸易(5784)
- 易(5618)
- 理论(5367)
- 技术(4352)
- 融(4268)
- 金融(4268)
- 地方(4236)
- 农业(4110)
- 制(4057)
- 银(3818)
- 机构
- 学院(89508)
- 大学(88748)
- 济(41491)
- 经济(40952)
- 管理(39519)
- 理学(35431)
- 理学院(35187)
- 管理学(34880)
- 管理学院(34706)
- 研究(21967)
- 财(19016)
- 中国(16825)
- 京(16574)
- 财经(16180)
- 经(14842)
- 经济学(13976)
- 经济学院(12900)
- 财经大学(12192)
- 江(11951)
- 商学(11884)
- 商学院(11802)
- 经济管理(10891)
- 中心(10718)
- 业大(10384)
- 科学(10348)
- 北京(9958)
- 范(9684)
- 师范(9613)
- 州(9471)
- 所(8845)
- 基金
- 项目(61846)
- 科学(50860)
- 基金(47397)
- 研究(47076)
- 家(39226)
- 国家(38927)
- 科学基金(35764)
- 社会(32600)
- 社会科(31144)
- 社会科学(31140)
- 基金项目(24578)
- 省(23961)
- 教育(23621)
- 自然(22285)
- 自然科(21834)
- 自然科学(21832)
- 自然科学基金(21515)
- 资助(20444)
- 划(19435)
- 编号(18218)
- 部(15015)
- 教育部(14030)
- 国家社会(13926)
- 成果(13900)
- 人文(13826)
- 创(13645)
- 重点(13491)
- 创新(12605)
- 课题(12565)
- 制(12557)
共检索到118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戴翔 刘梦
要素层次和要素质量是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决定分工地位的基本因素,而要素组合对要素作用的发挥有重要影响。以此为逻辑起点,本文重点从“要素质量匹配”视角,以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为开放发展红利的例子,理论分析要素质量匹配对“人才红利”实现的关键作用,并利用中国经验数据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由于生产要素质量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单一生产要素本身的质量,生产要素间匹配质量状况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即质量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价值链攀升,因此,实现与技术和制度更好的匹配,有助于发挥人才促进价值链攀升
关键词:
人才 红利 要素质量匹配 全球价值链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旭 邱斌 刘修岩 李松林
本文基于制造业出口企业面板数据从多中心结构视角探讨了区域空间结构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中心结构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存在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在区分了企业所处城市规模、行业要素密集度和生产规模的差异之后,此结论依然稳健。同时,本文测算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大约有1/3省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已处于随多中心结构发展而上升的阶段。此外,区域内多中心城市网络能够通过推动市场一体化、促进要素流动以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等途径提高企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崔日明 宋换换 李丹
当前中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本质所在。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投入的服务质量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投入服务质量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投入服务质量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分投入服务来源后发现,投入的国内外服务质量均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但国外服务质量的促进效果更明显;区分投入服务结构后发现,不同类型服务质量都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正向效应,但信息通讯和金融保险服务质量的效应更显著;区分制造业要素密集度后发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投入的服务质量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而知识密集型则表现出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技术创新是投入服务质量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作用渠道。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杨慧瀛 杨宏举 符建华
在数字贸易“井喷式”发展的今天,深入探析其对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基于RCEP框架内国家2011—2020年的数据,实证考察数字贸易对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贸易与一国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数字贸易发展在初期会降低一国的全球价值链位置,但达到某一阈值后,则会提高价值链位置;数字贸易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促进作用受到贸易便利化程度的正向调节效应影响;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数字贸易前期积累阶段,对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的抑制作用相对明显。研究结果为发展中国家制定数字贸易政策以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支持。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占丽 戴翔 张为付
产业上游度越低通常意味着更高的附加值率与更高的价值链分工地位。然而,本文经验研究发现,产业上游度与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相关性,在中、美两国分别表现为正负相反的"悖论"现象,而在剔除品质影响后"中美悖论"随之消失。据此,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中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源于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的专业化技术特征差异,还源于相同或相似环节的品质特征差异。因此,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重要目标,不仅是指要专业化于更加具有技术内涵的生产环节和阶段,也要提升所从事生产环节和阶段的品质水平,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宏亮 张为付
利用WIOD世界投入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分析数字化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数字化投入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攀升,表现为数字化投入强度越大,行业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心度越高;第二,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增强制造业关键链节的控制力和国内供给率从而对数字化投入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而贸易壁垒限制要素跨境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数字化投入的促进效应;第三,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化投入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影响更为明显,并且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有利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攀升,但数字媒体及交易投入的影响有限;第四,机制检验发现,数字化投入带来的成本降低和资源错配缓解效应是提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地位的渠道。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及增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依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汪全立 赵伟
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大学习和自身的研发力度,以便能不断沿着价值链向上攀升,即不断从价值链的低端上移到其高端,从低附加值阶段,上移到较高附加值阶段,最后成为在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和主导性的企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宋炜 贺继杨 周勇 董明放
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技术跃迁不仅取决于研发双循环溢出,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利用2008—2020年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估计研发双循环溢出与价值链攀升对制造业技术跃迁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智能资本全面介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新需求持续迭代导致的供需低适配性使得研发双循环溢出对制造业技术跃迁的正向效应不显著。进一步纳入价值链攀升后发现,以“锯齿型引领”为特征的研发双循环溢出能够降低中国制造业断链、断供风险,并通过溢出赋能推动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促进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两端延伸,对制造业技术跃迁具有显著正向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懿 邓峰 卓乘风
基于我国人口红利消退的现实背景和制造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的迫切需求,本文采用中国2004-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层面探究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且分层次对其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种推动效应是通过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制得以实现。在此机制作用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政府干预及创新水平对此中介机制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提高政府干预力度可显著促进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作用;注重创新、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可以弱化人口红利的消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本文验证了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背景下的有利条件,深化人口老龄化影响制造业价值链规律的认识及理解,为顺应人口老龄化与制造业高端攀升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制造业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水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邵朝对 苏丹妮
技术差距是决定地区间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探讨日益兴起的国内价值链与地区间技术差距之间的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30个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将省份两两配对进行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了地区间技术差距,而在考虑国内价值链贸易之后,区际双边贸易则扩大了地区间技术差距,反映出国内价值链贸易主导了区际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这一结论在以方言异同、遗传距离、地理距离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中仍然成立。生产率动态分解进一步显示,通过促进资源再配置效率的空间收敛是国内价值链贸易缩小技术差距的重要途径。同时,国内价值链贸易的技术差距缩减效应在初始技术差距较大的省份间、国内价值链位置差异较大的省份间以及东部和中西部省份间更强。最后,纳入全球价值链后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对全球价值链贸易参与不平衡带来的技术差距具有矫正作用,而传统区际贸易则放大了传统对外贸易依赖差异造成的技术差距。总体而言,本文从国内价值链这一全新视角为探索新时代中国技术差距收敛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冯巧根
随着CPTPP创造的贸易效应不断提升,势必引起全球供应链的变迁,并影响区域及全球价值链的未来走向,以及对整体的国际贸易格局产生动摇。CPTPP规则变化延伸出的区域投资和贸易转移效应,引发全球供应链变迁及相应的变迁管理。通过嵌入会计权益维护机制,积极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中国企业谋求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的路径选择。同时,在对接CPTPP进程中借助于资产、收入与成本等会计要素的行为优化,合理配置相应的发展路径,积极谋划最佳的会计权益维护策略与跨国经营战略。企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中需要在高水平贸易协定与高标准会计准则的融合方面探寻一致性的方案,进一步结合我国企业利益诉求的客观需要优化相关的经贸规则或会计政策措施。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彬 高敬峰 宋玉洁
在数字经济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交汇时期,研究数字技术如何影响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于打造贸易强国和发展高质量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生产要素角度提出衡量全球价值链分工新思路,并使用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及中国各行业使用的数字技术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并且中国使用国内数字技术更能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此外,数字技术的使用对于中国参与欧盟地区全球价值链分工、农业采选业和制造业以及复杂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更大。中国应重视发展国内数字技术,发掘国外数字技术潜力,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机会,进一步深化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程度。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顾振华 沈瑶
本文基于中国政治经济背景,构建了一个关税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且利用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134个部门的数据,通过OLS和Tobit方法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1)外国最终产品中的中国增加值越高,或者中国最终产品中的外国增加值越高,则中国对于该产品的关税水平越低;(2)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会直接降低中国的关税,还会扩大中国增加值上升对关税的负影响,削弱外国增加值上升对关税的负影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程惠芳 袁佳煜
数字技术正在加速重塑全球价值链(GVC),以此为契机推动GVC分工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畅通双循环、促进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辨析增加值来源识别数字技术渗透水平,研究了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技术可有效深化内需主导型GVC分工,其作用机制在于激发国内需求、强化核心环节优势与降低贸易成本。第二,相对而言,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在国际分工参与水平高的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更大。第三,与外需主导型GVC分工相比,数字技术对内需主导型GVC分工的深化作用更大。以上结论对中国凭借数字技术优化国际分工模式、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顾振华 沈瑶
本文基于中国政治经济背景,构建了一个关税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且利用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134个部门的数据,通过OLS和Tobit方法进行了经验验证。结果表明:(1)外国最终产品中的中国增加值越高,或者中国最终产品中的外国增加值越高,则中国对于该产品的关税水平越低;(2)贸易协定的签署不仅会直接降低中国的关税,还会扩大中国增加值上升对关税的负影响,削弱外国增加值上升对关税的负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双向FDI与全球价值链韧性:来自跨国数据的经验证据
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如何影响经济协动——理论机理与经验证据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理论假设与实证分析
商业信用:源于竞争关系还是合作关系——基于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商业信用实证研究
“双反”调查与上市公司全球价值链参与——来自美国对华“双反”调查的经验证据
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的变化轨迹及其对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管理层背景与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FTA条款深度与区域价值链参与: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证据
全球价值链嵌入与绿色全要素能源效率——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
上游垄断与制造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