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84)
2023(6804)
2022(5580)
2021(4906)
2020(4068)
2019(9085)
2018(8539)
2017(16505)
2016(8730)
2015(9973)
2014(9815)
2013(9926)
2012(9528)
2011(8778)
2010(8953)
2009(8452)
2008(8100)
2007(7352)
2006(6969)
2005(6522)
作者
(25567)
(21883)
(21744)
(20843)
(13985)
(10193)
(9850)
(8401)
(8181)
(7758)
(7661)
(7251)
(7115)
(6981)
(6936)
(6687)
(6358)
(6160)
(6109)
(5968)
(5612)
(5322)
(5276)
(5170)
(4962)
(4944)
(4663)
(4591)
(4440)
(4231)
学科
(61341)
经济(61303)
管理(27033)
(22284)
方法(17802)
地方(16302)
数学(16103)
(16066)
企业(16066)
数学方法(16022)
中国(13740)
(12346)
地方经济(12099)
(12017)
(10116)
业经(9949)
农业(9397)
(7804)
(7733)
金融(7733)
经济学(7521)
环境(7465)
理论(7400)
(6636)
银行(6609)
(6547)
贸易(6542)
(6445)
(6421)
财务(6417)
机构
学院(133882)
大学(132590)
(69372)
经济(68168)
研究(49946)
管理(47823)
理学(40411)
理学院(39945)
管理学(39385)
管理学院(39104)
中国(37802)
(31624)
科学(26843)
(26771)
(24938)
财经(24453)
经济学(23909)
研究所(22277)
(22130)
中心(21606)
经济学院(21263)
(20488)
(19450)
财经大学(17928)
(17448)
北京(17055)
(16222)
(16139)
业大(16103)
师范(16005)
基金
项目(82642)
科学(64761)
研究(61754)
基金(60268)
(51997)
国家(51598)
科学基金(43875)
社会(42515)
社会科(40314)
社会科学(40308)
(31896)
基金项目(30752)
教育(27655)
(25729)
资助(25154)
自然(25074)
自然科(24486)
自然科学(24481)
自然科学基金(24074)
编号(23719)
成果(20047)
(19403)
重点(18861)
国家社会(18831)
(18393)
课题(16945)
(16548)
(16326)
教育部(16316)
(16224)
期刊
(85070)
经济(85070)
研究(46198)
中国(28501)
(25279)
管理(19098)
学报(18809)
(18717)
科学(17378)
经济研究(15542)
大学(14707)
学学(14226)
(14141)
金融(14141)
财经(13936)
农业(12247)
(12236)
技术(12141)
教育(11034)
问题(10715)
业经(10617)
技术经济(8521)
(8166)
统计(7845)
世界(7721)
国际(7026)
经济问题(6864)
(6581)
经济管理(6537)
(6203)
共检索到216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静  楠玉  
长期经济增长离不开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但低效率的公共部门在减速过程中仍可以很好地生存,减速后果由生产性部门来消化,这将使人力资本进一步向无效率公共部门集中,导致人力资本错配,从而造成内生增长动力缺失。本文理论研究表明,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公共部门存在一个最优的人力资本配置比。借助OECD国家和中国例证也发现,如果公共部门人力资本配置偏离这个最优比例,将导致经济稳增长受阻。此外,相比美国、英国等OECD国家,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强度较大,而生产性等市场化部门人力资本强度相对较小。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时期,大量优秀人才配置到非市场的公共部门而非生产性部门,会给中国经济稳增长带来严重挑战。因此,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改变不利于经济减速时期能有效淘汰非效率部门的制度结构,引致人力资本进一步向生产性部门集中,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最大限度释放人力资本红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锋  
2012年二季度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速"破8",此后九个季度在7.5%上下波动,近来部分经济指标再度走低,如1~8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接近实施刺激计划以来最低值,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比7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创2011年3月以来最低。8月出口进口增速降至2.3%,当月贸易顺差增至近500亿美元,显示内需较弱,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煤体"大宗商品雪崩钢价跌入无底洞"之类报道。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张平  
中国的发达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这符合国际上普遍讨论的减速原则。应明晰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强化市场竞争实现转型升级的机制调整,而不是重新回到产业干预政策的老路;通过服务业效率的持续改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扩大服务规模;保持制造业优势,提升其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要抓住全球绿色创新的技术进步趋势,通过政府引导创新;通过金融、税收等手段实现以"效率持续改进推动转型升级"的目标,从而为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找到新路子。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本文探讨为什么解决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之间人力资本"错配"问题,是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面临的难题,并借助"新卡尔多事实",关注全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人力资本匹配效应。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可能失灵,易引发错配,致使创新动力不足。如果政府通过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转型为创新型企业,虽完美解决了错配,但经济增长将面临下行压力,且经济受到人力资本供给的波动而不稳定。所以,人力资本错配是伴随稳增长的一个"难题"。尽管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而言,完美解决人力资本错配可能不是有效的,但提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本文探讨为什么解决技术密集型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之间人力资本"错配"问题,是中国经济稳增长政策面临的难题,并借助"新卡尔多事实",关注全社会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的人力资本匹配效应。研究发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可能失灵,易引发错配,致使创新动力不足。如果政府通过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转型为创新型企业,虽完美解决了错配,但经济增长将面临下行压力,且经济受到人力资本供给的波动而不稳定。所以,人力资本错配是伴随稳增长的一个"难题"。尽管对于转型中的经济体而言,完美解决人力资本错配可能不是有效的,但提升社会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水平,为人力资本外溢提供有效渠道,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本在部门间的适宜匹配,可以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创新和经济稳增长的实施条件。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资本积累效果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期,需要在保障人力资本形成的激励条件下,允许一定的人力资本错配,同时规制技术型企业,促其创新,与此同时,扩大人力资本外溢渠道,释放更多的教育和知识红利,推进知识生产与消费一体化过程,从而推动创新和实现增长跨越。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华民  周鹏  
美国经济继 1 0年快速增长后增长减速 ,是由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原因造成的。美国经济增长的减速 ,将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受冲击最大的可能是东亚国家和地区。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可能是中国对内进行结构调整、对外开放资本项目的一个较好机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贺翔  
通过对经济史的研究,不难看出长期经济增长从根本上说是由结构演进至均衡路径逐渐达成的过程。通常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为经济追赶阶段,其主要由前期结构变动所引起的。第二,为均衡增长阶段,其主要是由后期要素以及产出比例逐渐稳定所带来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指出,国家经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逐渐由服务业与工业替代,由于农业生产率明显低于服务业与工业,使得产业结构过渡时期劳动力会促使经济飞速增长,出现"结构红利"。然而当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友申  
1986年12月日本经济进入了后来被称为“平成景气”的经济扩张时期,到1991年12月这一经济增长局面已持续61个月,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增长最长的一个时期。目前,这一局面由于过去几年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日本政府有意识地采取了紧缩的金融政策,因此,这种减速带有明显的自我调节性质,而并非周期性衰退的开始。1991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4.4%。1992年有可能进一步减慢。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静  司深深  
本文关注到当前中国大量人力资本积聚并沉淀在公共部门这一现实问题,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的两部门模型,从消费的角度分析了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人力资本比例失衡对消费增长的作用机制,以揭示出公共部门人才膨胀影响消费增长的过程。理论分析发现,大量人力资本积聚在公共部门使得社会人力资本的潜在生产能力并未得到激发,生产效率低下,社会产出不高,同时使得收入差距增大,因此公共部门人才膨胀不利于社会消费增长。通过比较中国和OECD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占比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差异发现,与OECD国家不同,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本占比过高,从而对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说明了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人力资本比例失衡对消费增长具有非对称作用机制,揭示出公共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人力资本配置失衡促使消费增长冲击消弭的过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中国当前均存在研发投入递增与全要素生产率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表现出研发投入的"索洛悖论"现象,且"索洛悖论"出现在研发强度为5-6的区间。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框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给出理解这一反常结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力资本投入错配,直接后果是持续创新失去人力资本依托。最后,基于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两个维度,进一步实证发现,实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匹配,可以规避研发投入递增与技术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静  楠玉  刘霞辉  
无论是全国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产业层面,中国当前均存在研发投入递增与全要素生产率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表现出研发投入的"索洛悖论"现象,且"索洛悖论"出现在研发强度为5-6的区间。通过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框架,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给出理解这一反常结果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索洛悖论"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研发投入与研发人力资本投入错配,直接后果是持续创新失去人力资本依托。最后,基于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技术进步两个维度,进一步实证发现,实现人力资本与研发投入匹配,可以规避研发投入递增与技术进步递减同时并存的困境。而实施条件是加强人力资本投入在创新中的作用,以及改变因政策偏向、资源垄断以及要素市场扭曲等导致人力资本错配的机制。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尚毅  
知识可分为关于自然的技术知识和关于人类自身的制度知识,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忽视了制度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制度知识分布状况决定了技术知识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可能性及充分性,应将全部知识纳入经济增长分析框架。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优化的结果,人力资本不仅体现为技术知识,而且体现为制度知识,即人力资本的第二特征。着力提升人力资本,特别是提高制度知识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健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开始"结构性减速",西部地区正在"结构性加速",而中部地区为"加速"与"减速"并存,整体呈现出"结构性加速";全国经济总体上依然维持在"结构性加速"阶段,但经济增长分化的格局业已形成;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最大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增速,其次是空间效应,平均工资增速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庆  
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之后通常会开始减速,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拐点,经济增长的潜在减速在所难免。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类似于40年前日本经济以及20年前韩国经济的拐点。如果历史具有借鉴意义,那么在这一拐点之后,整体GDP增长通常会减速,而通货膨胀则会加速;经济结构通常会发生重大转变,三个重要的经济比率:消费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会迅速上升。作为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大陆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具有特殊性,可能更符合长期、渐进的特征。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基准设想和两个替代设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