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8)
- 2023(10914)
- 2022(9657)
- 2021(8989)
- 2020(7453)
- 2019(17157)
- 2018(17152)
- 2017(32925)
- 2016(18071)
- 2015(20344)
- 2014(20361)
- 2013(20157)
- 2012(18256)
- 2011(16485)
- 2010(16289)
- 2009(14529)
- 2008(14025)
- 2007(11984)
- 2006(10387)
- 2005(9014)
- 学科
- 济(73199)
- 经济(73124)
- 管理(50729)
- 业(46498)
- 企(39059)
- 企业(39059)
- 方法(33742)
- 数学(29146)
- 数学方法(28808)
- 中国(18608)
- 地方(18474)
- 农(17667)
- 学(16320)
- 财(15845)
- 业经(15835)
- 理论(13783)
- 和(12157)
- 农业(12134)
- 环境(11841)
- 贸(11700)
- 贸易(11695)
- 技术(11299)
- 易(11259)
- 制(10808)
- 地方经济(10565)
- 教育(10316)
- 划(10249)
- 务(10183)
- 财务(10122)
- 财务管理(10107)
- 机构
- 大学(252218)
- 学院(250282)
- 管理(102484)
- 济(95350)
- 经济(93134)
- 理学(89715)
- 理学院(88681)
- 管理学(87142)
- 管理学院(86684)
- 研究(82842)
- 中国(59296)
- 京(54105)
- 科学(53447)
- 财(41406)
- 所(41215)
- 研究所(37891)
- 业大(37784)
- 农(37761)
- 中心(37109)
- 江(35410)
- 范(34837)
- 师范(34544)
- 北京(34101)
- 财经(34033)
- 经(30967)
- 院(30742)
- 农业(29581)
- 州(29098)
- 师范大学(28185)
- 经济学(27640)
- 基金
- 项目(179220)
- 科学(140959)
- 研究(132002)
- 基金(128838)
- 家(112079)
- 国家(111145)
- 科学基金(95837)
- 社会(81304)
- 社会科(77004)
- 社会科学(76984)
- 省(71033)
- 基金项目(69477)
- 自然(63163)
- 自然科(61660)
- 自然科学(61648)
- 教育(60757)
- 自然科学基金(60482)
- 划(59712)
- 编号(54546)
- 资助(52605)
- 成果(43483)
- 重点(40174)
- 部(38844)
- 发(38686)
- 课题(37612)
- 创(37492)
- 创新(34847)
- 科研(34117)
- 项目编号(33549)
- 大学(33297)
- 期刊
- 济(101501)
- 经济(101501)
- 研究(72401)
- 中国(46162)
- 学报(39228)
- 科学(36696)
- 管理(36660)
- 农(33226)
- 教育(32497)
- 大学(29426)
- 财(28928)
- 学学(27377)
- 农业(23944)
- 技术(22923)
- 融(17307)
- 金融(17307)
- 业经(16698)
- 经济研究(15631)
- 财经(15315)
- 图书(15155)
- 科技(13058)
- 经(12946)
- 问题(12821)
- 理论(12804)
- 资源(12463)
- 业(12259)
- 技术经济(12020)
- 实践(11902)
- 践(11902)
- 现代(11266)
共检索到354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章志敏 薛琪薪
通过梳理当前人才集聚的相关研究,从人才集聚程度的测量、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人才集聚的模式特征及路径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发现已有研究中存在着静态和宏观研究多、动态和微观研究少;对产业集聚作用于人才集聚与流动过程的分析不足;对人才集聚与流动的互动关注不够等问题,并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做了展望。
关键词:
人才集聚 人才流动 区域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萍 章守明
基于区域人才集聚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流向单一、政策雷同、观念狭隘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战略性重构人才集聚系统的解决视角,确立了人才流入、人才经营和内外交互作用三个子系统,并就每一个子系统提供了相应的人才集聚策略。
关键词:
人才集聚 区域经济 人才引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红 叶耀明
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经济学家往往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该问题,得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等,最近国内也有研究者从金融资源的角度探讨金融集聚,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综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彩君 徐维祥 唐根年
本文分析了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按照对CP模型基本假设放松部门和生产要素两方面的约束条件分类,并进行了梳理,同时根据集聚水平测度的不同角度对现有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最后评述了研究现状的不足和展望了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要素空间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CP模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曾建丽 刘兵 梁林
探讨科技人才集聚受到Allee效应影响时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问题。构建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互惠共生演化模型,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平衡点及稳定条件并以雄安新区为例,对不同的稳定条件进行仿真,进而提出促进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演化的策略。研究表明: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的演化趋势符合预设的共生演化模型运行轨迹;共生演化模型的稳定取决于Allee效应、科技人才集聚初始规模、科技人才集聚与区域创新环境共生系数的取值。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程书芹 王春艳
本文从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按照逻辑发展的顺序,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生成动因、演化和竞争力等几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有关文献总结了金融产业集聚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
金融产业集聚 金融中心 竞争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斯敖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是产业集聚研究重要的工具,一直倍受经济学家关注。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其测度方法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对产业集聚测度方法进行输理与比较分析,以供更好地选择与运用。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测度方法 研究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关爱萍 陈锐
产业集聚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对产业集聚水平测度的探索,因此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学术界在测度产业集聚水平上主要使用的几种方法,如行业集中度、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等,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各方法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其次在测度地区行业产业集聚水平时,对合理选择相应指标给出一定的建议,以期更为精确地测度我国及各区域的产业集聚水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健 尤雯
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本文不仅从定性上阐述了两者的共生效应和乘数效应,而且还以软件产业为例,从实证上进一步证明了产业集聚与人才集聚之间高度相关的关系。并依此提出了政策建议,提高我国各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程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人才集聚 共生效应 乘数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西奎 胡蓓
人才作为产业集群必备的竞争要素,是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的基本条件。只有集聚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产业集群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的原因,应从人才、企业和政府三个角度出发,制定强化产业集群人才集聚效应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人才集聚 外部经济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霍丽霞 王阳 魏巍
科技人才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基于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借鉴产业区位商思想进行测算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科技人才集聚程度测算,剖析科技人才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科技人才流动规律,结果表明,中国科技人才空间集聚非均衡发展,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差异仍有扩大趋势。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环境、教育文化环境等科技人才集聚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与启示。
关键词:
科技人才 集聚 区位商 非均衡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季小立 龚传洲
本文认为,人才群体的规模和质量决定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人才基于互补性机制、利益和声誉激励机制、企业/产业发展机制、循环累积的自增强机制实现在特定地域的空间集聚。文章提出,促进创新人才区域集聚,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推进跨区域产学研合作,育聚人才;提高创新人才利益分享和自我实现预期的激励强度;发展和集聚本地企业或产业,拓展对人才的需求空间;培植社会资本,促进知识流动和人才"地方嵌入"。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人才集聚 机制 途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凯 寸守栋
准确测度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和辐射力水平并深入探讨二者相互关系,有助于检验各省份人才政策的实效性和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提出路径建议。本文选取17个典型省份作为区域辐射中心研究样本,采用区位商法和回归分析法开展研究表明,区域辐射中心建设进程中存在明显的"人才政策—人才集聚指数—辐射力"交互推动关系,且区域辐射中心人才集聚指数与辐射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升0.936个百分点。相反,区域辐射中心辐射力提高1个百分点,人才集聚指数提高1.068个百分点。区域中心辐射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二者对人才集聚指数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6和0.56。研究成果为区域辐射中心建设指明了路径:人才政策应聚焦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服务人才,辐射中心应结合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区域性、特色化产融合作平台,建立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辐射力和金融服务辐射力来提升区域辐射中心辐射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晔 曾经元 王若宇 詹佩瑜 潘卓林
知识吸收能力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创新产出,不仅取决于其创新要素的投入量,更取决于区域人力资本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文章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基于2000—2015年县级尺度的专利数据,在知识吸收能力理论的视角下识别影响中国区域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尤其关注区域内科研人才的知识吸收能力所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①中国区域创新产出以及科研人才分布存在严重的空间不均衡性,两者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特征;②各类型创新投入要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在区域间存在着差异,表现为区域的创新产出水平越高,企业R&D投入和外商投资对区域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越强,而政府R&D投入的促进作用越弱;③科研人才的知识吸收能力仅在创新产出水平高的区域对某些创新投入要素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表现为科研人才存量与企业R&D投入、政府R&D投入和外商投资三大主要影响因素的交互项仅在区域创新产出水平高的区域显著为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