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16)
2023(5709)
2022(4631)
2021(4551)
2020(3529)
2019(8264)
2018(8168)
2017(13753)
2016(8533)
2015(9645)
2014(9733)
2013(8718)
2012(8195)
2011(7642)
2010(7977)
2009(7128)
2008(7151)
2007(6492)
2006(5915)
2005(5386)
作者
(22209)
(18628)
(18364)
(17668)
(11938)
(8828)
(8440)
(7436)
(6998)
(6802)
(6450)
(6428)
(6087)
(5910)
(5909)
(5728)
(5604)
(5579)
(5485)
(5469)
(5007)
(4629)
(4518)
(4446)
(4320)
(4219)
(4119)
(4052)
(3822)
(3724)
学科
(23557)
经济(23522)
教育(19560)
管理(19021)
(16785)
(14196)
企业(14196)
中国(13678)
理论(10173)
(9832)
方法(8604)
(7249)
(7115)
教学(6533)
业经(6300)
数学(6139)
数学方法(5970)
(5528)
技术(5250)
(5202)
发展(4796)
农业(4784)
(4708)
(4673)
(4427)
金融(4426)
(4382)
贸易(4380)
(4284)
银行(4270)
机构
大学(125030)
学院(118160)
研究(44477)
(38043)
经济(37028)
管理(35977)
理学(30756)
教育(30263)
理学院(30212)
管理学(29463)
管理学院(29198)
(28755)
师范(28632)
(27836)
科学(26515)
中国(26026)
师范大学(23777)
(22208)
研究所(20329)
(20277)
(19638)
北京(18194)
中心(18117)
财经(16322)
(15787)
(15546)
(15494)
技术(15342)
(14798)
业大(14366)
基金
项目(73590)
研究(62241)
科学(60038)
基金(50764)
(43575)
国家(43041)
社会(37445)
教育(36981)
科学基金(35893)
社会科(35106)
社会科学(35096)
(29159)
编号(27515)
(27483)
成果(26491)
基金项目(25985)
课题(22559)
自然(20870)
自然科(20392)
自然科学(20384)
自然科学基金(20019)
资助(19127)
(19125)
重点(18620)
(18481)
规划(17373)
(17014)
(16991)
教育部(16740)
项目编号(16525)
期刊
教育(49849)
研究(47781)
(44406)
经济(44406)
中国(30922)
学报(18917)
科学(16702)
(15871)
大学(15512)
(14313)
学学(12778)
技术(12446)
管理(12364)
职业(11671)
农业(9729)
财经(9445)
(8271)
(7675)
金融(7675)
技术教育(7501)
职业技术(7501)
职业技术教育(7501)
(7475)
论坛(7475)
图书(6860)
业经(6698)
(6632)
经济研究(6420)
(6150)
问题(6032)
共检索到1855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荷花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庞庆举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人生而蕴含灵性的潜能,随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成长、接受教育和自觉努力,灵性的潜能就会在不同人的心里不同程度地发育、生长。人性灵指人拥有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状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灵动的意识生成独立的认识和体验,主动的意向形成能动的存在趋向,健全的自我促成自为、生成的生命形态,敞开的灵明引导超越的精神向度。教育应以性灵说为人性论,以发展人性为任务,通过和谐并进、相得益彰地发展人的知情意,促进灵性的充分敞开,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解小娟  
以西方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人格教育存在其必要性。通过对爱和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只有把爱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顺福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玉婷  
我国传统人性论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彰显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理想追求,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职业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影响。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问题,文章建议运用中国传统人性论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扩大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兆山  张海波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始于人与社会的矛盾,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人性论与教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人性的看法不只是教育的起点,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社会—教育—人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主线,人性论也应有机融合于教育学学科体系之中。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巍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德意志帝国的危机与精神科学的兴起,以斯普兰格为代表的德国知识分子重新全面地发现了洪堡的思想遗产。本文从精神科学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视域出发,探讨了洪堡教育思想体系的人性论基础及其内在结构。洪堡学说的核心是个体的自由,它既意味着单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意味着民族实现其个性。洪堡对人性论做出双重规定,进而以此为起点,通过"教化",探索将个人自由、民族个性与世界主义有机地交融到一起的思想道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林滨  
人性理论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它构成伦理道德的理论起点。本文从儒家与基督教对人性善恶的不同界定出发,力图从中西伦理中心、道德教育依据、道德教育本质三个角度分析两种人性理论于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同预制作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琦  
孟子沿着孔子“仁学”思想,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存心养性”的人性修养理论与仁政学说。展现了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嬗变的逻辑轨迹及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伦坤  
从本源上讲,公司社会责任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从分析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认为公司也具有人性构造。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设计应立足于公司经营者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揭开法人的经济人面纱,将社会责任加到公司背后的自然人身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迎春  高兆明  
福山在关于自由民主制确立与演进的思考中有基于人性论的论证。他认为追求"承认"的人性根据与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自由民主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福山基于"承认"的相关人性论论证思想经历两个阶段。他在早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社会趋向同质化、进而为自由民主制确立奠定基础,其后则进一步发现以基因修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有导致社会异质化、进而终结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可能。福山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人性、社会政治秩序的内在影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人类具有元人性。元人性作为原初本质,赋予人成为人的潜能,赋予人尊严,赋予教育培育人性的可能性。人在成为人的生活行动中理解元人性,反抗非人性,实现元人性,成为个人主体。元人性本身蕴含成长的方向。成长就是去拥有元人性、实现主体化。学与教贯通自然、文化、他者与人性绽放的关系,是人获得人性理解、成长为人的根本方式。学与教是相互合作的人文实践。每一个人只有参与到学与教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元人性,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体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姜波克  李天栋  
本文根据我国国情重新界定了内部均衡的内涵,指出应以经济持续增长的汇率条件替代国际收支平衡的汇率条件作为均衡汇率的标准。本文继而分析了汇率的杠杆属性,并将均衡汇率区分为“投资推动型”和“技术促进型”,这对于结合经济增长的阶段选择汇率政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