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5)
2023(1665)
2022(1465)
2021(1402)
2020(1237)
2019(2873)
2018(2912)
2017(5910)
2016(3358)
2015(3412)
2014(3454)
2013(3525)
2012(3411)
2011(3187)
2010(3366)
2009(3300)
2008(3329)
2007(3255)
2006(3000)
2005(2833)
作者
(10165)
(8574)
(8307)
(8131)
(5398)
(4102)
(3799)
(3238)
(3231)
(3075)
(2974)
(2895)
(2871)
(2863)
(2742)
(2663)
(2519)
(2519)
(2442)
(2435)
(2254)
(2099)
(2056)
(2040)
(1955)
(1905)
(1898)
(1695)
(1691)
(1679)
学科
(16257)
经济(16246)
管理(9590)
(9374)
(8515)
企业(8515)
方法(6491)
数学(5032)
结构(5023)
(5022)
数学方法(4988)
(4877)
中国(4557)
(4520)
产业(3793)
(3659)
理论(3558)
业经(3416)
(3351)
体制(3242)
地方(3121)
(2987)
财务(2980)
财务管理(2974)
产业结构(2916)
企业财务(2903)
(2884)
金融(2883)
(2768)
银行(2758)
机构
大学(56137)
学院(53785)
(22518)
经济(22094)
研究(18789)
管理(17595)
理学(14648)
理学院(14427)
管理学(14166)
管理学院(14050)
中国(13904)
(11910)
(11767)
科学(11466)
(10023)
财经(9425)
(9033)
研究所(8998)
师范(8948)
(8761)
(8448)
经济学(7847)
北京(7546)
中心(7533)
(7308)
师范大学(7247)
(6999)
经济学院(6978)
财经大学(6878)
(6424)
基金
项目(30637)
科学(24320)
研究(22726)
基金(22655)
(19596)
国家(19426)
科学基金(16420)
社会(14987)
社会科(14270)
社会科学(14265)
(11631)
基金项目(11584)
教育(10832)
(10006)
自然(9901)
自然科(9651)
自然科学(9649)
资助(9589)
自然科学基金(9516)
编号(8489)
成果(8148)
重点(7306)
(7248)
(6671)
课题(6562)
教育部(6355)
国家社会(6331)
(5972)
人文(5948)
(5864)
期刊
(27860)
经济(27860)
研究(19843)
学报(10400)
(10273)
中国(9406)
科学(8729)
大学(7923)
学学(7324)
教育(7197)
管理(7159)
财经(6519)
(6431)
(5705)
(4947)
金融(4947)
经济研究(4374)
问题(4230)
技术(4079)
农业(3896)
业经(3685)
图书(3261)
(3161)
(3008)
技术经济(2929)
书馆(2655)
图书馆(2655)
现代(2629)
经济问题(2526)
国际(2489)
共检索到84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景林  
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获得其正面(善)或负面(非善或恶)的道德价值和意义,而非直接现成地顺自然而行。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是以其在政治上并未导致外在强制之说,在道德上亦主张自力成德,而未导致他力的救赎说。其政治伦理哲学的体系,亦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终始相扣的理论自洽性。人的实存"从心之所可"的人性结构论与目的论的善性说,共同构成了荀子人性论学说的整体内涵。
[期刊] 求索  [作者] 沈顺福  
一般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这是《荀子》的题中之义。然而它还有一个言外之意,即天生之物中有某些善的东西,比如知性、仁心、善心等,这些都是天生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善性。善性是一种天生气质,它是人类成为圣贤的内在根据,因此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东西,类似于孟子的人性。荀子主张以礼乐教化的方式激发身体中的善的气质,这样便可以成圣贤。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朱新卓  
人生而蕴含灵性的潜能,随着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正常成长、接受教育和自觉努力,灵性的潜能就会在不同人的心里不同程度地发育、生长。人性灵指人拥有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状态,这体现在四个方面:灵动的意识生成独立的认识和体验,主动的意向形成能动的存在趋向,健全的自我促成自为、生成的生命形态,敞开的灵明引导超越的精神向度。教育应以性灵说为人性论,以发展人性为任务,通过和谐并进、相得益彰地发展人的知情意,促进灵性的充分敞开,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琦  
孟子沿着孔子“仁学”思想,对孔子的人性论进行了拓展与重构,建构了性善论,并以之为基点,确立“存心养性”的人性修养理论与仁政学说。展现了孔、孟之间人性论发展、嬗变的逻辑轨迹及人性论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季金华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长期的教育生涯中,批判地继承了诸子百家之长,并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对教育的起源、本质、过程、功能及作用等都有自己的独道之见,形成了他自成体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教育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荀子没有教育哲学专著,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散见在《荀子》一书的各篇中,具体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兵  
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丰富的政治伦理观念,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以民生民意为中心的民本观念;二、以强烈的君德意识与君权至上观念为主体的人治精神;三、朴素的制度正义思想。荀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对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宗法政治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尤以其制度正义思想最为重要;去除其中的君主专制等封建政治的糟粕,它对于当前的执政制度文明建设也同样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安珍  顾炎甫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荀子是提出系统富国思想的第一个儒家代表。在《荀子》中,除了《富国》专章之外,《荣辱》、《仲尼》、《儒教》、《王制》、《王霸》、《君道》、《天论》、《征论》、《礼论》、《正名》、《大略》等诸多篇章,都有层见迭出的富国隽论。用马列主义观点借鉴、吸取和融会包括荀子富国之道在内的古今中外优秀思想财富,无疑是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重要任务。有鉴于斯,我们试图对荀子的富国之道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野  
荀子在广泛的游历实践中实现了他的游乐观与儒家游文化的统一。荀子的游乐观渗透着儒家重仁、重孝、重义等文化内涵和重入世而轻出世的游乐思想,这充分体现在荀子对游乐与山水、孝道、交际、享乐、政治之间关系的论述当中。荀子的游乐观与儒家的游乐思想一脉相承,并对韩非子有一定的影响,这对儒家游文化的赓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荷花  
作为教育基础的人性论多是对抽象人性的研究,对具体人性之复杂多样性、整体性、动态生成性、历史文化性关照不够,存在对教育场域适应的局限。从具体个体人性发展变化的过程角度看,人性是人以先天的遗传和发育为基础,在人生实践历程中经环境影响与自我选择而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特性。它包含习性、秉性、共性、天性、自性,它们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变化,构成了人性动态发展的图景。这种人性认识能适切地阐释教育场域的人性问题,推动我们审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尤其是深刻理解: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促进人性发展与完满;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性多样发展的人;教育的关键是启发自觉、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人性化教育是提升人性的必由之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肖迎春  高兆明  
福山在关于自由民主制确立与演进的思考中有基于人性论的论证。他认为追求"承认"的人性根据与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自由民主制演进的动力机制。福山基于"承认"的相关人性论论证思想经历两个阶段。他在早先认为现代科学技术导致社会趋向同质化、进而为自由民主制确立奠定基础,其后则进一步发现以基因修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有导致社会异质化、进而终结自由民主制本身的可能。福山的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科技对人性、社会政治秩序的内在影响。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解小娟  
以西方哲学家、教育家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哲学理论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针对学校教育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人格教育存在其必要性。通过对爱和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发现只有把爱的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善人性、培养高素质人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伦坤  
从本源上讲,公司社会责任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本文从分析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认为公司也具有人性构造。公司社会责任的制度设计应立足于公司经营者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属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着力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揭开法人的经济人面纱,将社会责任加到公司背后的自然人身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庞庆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玉婷  
我国传统人性论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彰显了古代中国人的价值理想追求,对当今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意义。职业院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影响。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思想价值取向问题,文章建议运用中国传统人性论中的道德教育资源,扩大中国传统人性论对职业院校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兆山  张海波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的发展始于人与社会的矛盾,教育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人性论与教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对人性的看法不只是教育的起点,它贯穿于教育的始终。社会—教育—人是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主线,人性论也应有机融合于教育学学科体系之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