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2)
2023(554)
2022(525)
2021(497)
2020(376)
2019(956)
2018(877)
2017(1527)
2016(846)
2015(896)
2014(848)
2013(869)
2012(829)
2011(759)
2010(754)
2009(667)
2008(752)
2007(604)
2006(576)
2005(580)
作者
(2021)
(1669)
(1643)
(1616)
(1079)
(751)
(720)
(610)
(608)
(606)
(593)
(590)
(514)
(505)
(484)
(476)
(465)
(458)
(450)
(442)
(435)
(428)
(411)
(393)
(367)
(365)
(346)
(339)
(330)
(325)
学科
(4228)
(3461)
企业(3461)
管理(3372)
(3210)
经济(3204)
(2637)
(2339)
财务(2339)
财务管理(2339)
企业财务(2324)
世界(1459)
方法(1166)
中国(962)
数学(951)
数学方法(949)
(914)
教育(902)
世界经济(848)
农业(831)
问题(769)
(620)
经济问题(604)
(595)
贸易(594)
理论(583)
(582)
(579)
劳动(579)
动力(555)
机构
大学(10989)
学院(10666)
(4337)
经济(4235)
管理(3916)
研究(3859)
理学(3364)
理学院(3330)
管理学(3279)
管理学院(3260)
中国(2991)
(2473)
(2281)
科学(1964)
(1939)
财经(1843)
(1733)
研究所(1690)
中心(1689)
(1687)
师范(1680)
(1585)
北京(1495)
财经大学(1431)
(1398)
师范大学(1389)
(1381)
商学(1298)
商学院(1294)
教育(1245)
基金
项目(6074)
科学(4900)
研究(4656)
基金(4468)
(3843)
国家(3777)
科学基金(3386)
社会(3108)
社会科(2938)
社会科学(2937)
教育(2410)
基金项目(2363)
(2198)
自然(2126)
自然科(2072)
自然科学(2072)
自然科学基金(2048)
(1921)
编号(1899)
资助(1825)
成果(1779)
(1501)
教育部(1366)
(1350)
课题(1340)
重点(1330)
人文(1314)
大学(1306)
(1272)
项目编号(1264)
期刊
(5326)
经济(5326)
研究(3813)
中国(2830)
(2668)
教育(2135)
管理(1798)
学报(1711)
世界(1605)
大学(1439)
(1413)
科学(1354)
学学(1208)
农业(1068)
财经(1051)
财会(1008)
会计(989)
(969)
国际(917)
(914)
经济研究(912)
(865)
金融(865)
世界经济(809)
(781)
(740)
图书(725)
技术(684)
(673)
通讯(649)
共检索到19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国平  
余华小说致力于剖析人物的精神状态,以揭示出人的真实需求;同时从爱的艺术出发,尝试对其进行救赎。充分了解余华作品中的人物的精神世界、人格状况,把握其在意识形态发生巨变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人格分裂、人性异化等特征,能有效地跳出语言、地域、文化制约等因素,清晰透彻地解读余华作品。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耿菊萍  王震魁  
余华的成长小说《兄弟》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成长主体与主题方面具有同质性。此外,余华和海勒有着许多精神上的同源联系和契合点,黑色幽默成为余华对抗外部世界的方式。《兄弟》在黑色幽默观照下于荒诞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余华后期创作的审美追求,从中可以见出先锋精神的救赎。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颖  
眷村是台湾特殊政治历史背景下的产物,眷村小说中的"外省女性"形象,是眷村小说形象谱系中特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因为其形象的丰富性与典型性,也因眷村特殊性质造就的女性在其中的特殊位置。文章旨在发掘形形色色的"外省女性"作为眷村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相似的生命困境,即难以真正超越"外省人"身份的局限,她们不仅要承担历史政治所加诸来台"外省人"的流离与苦难,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眷村环境的闭塞压抑,以及家庭内部父权的阴影。文章分别从代际、性别、两岸关系三方面讨论眷村"外省女性"群体的生命困境与精神悖论,从而探寻"外省女性"群体零落精神空间的共性,以深入理解"外省女性"的心灵世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学生的精神世界是由学生自身意识主导,由感受、注意、思维、情感、创造等内在能量倾注,存在于个体脑海中,主宰着学生认识外界和自身的神奇世界。然而学生却经常被教师压抑本能、剥夺力量、误解思想。由于教师陷入教学模式的沼泽,过于依赖控制的权力,以及封闭面向自我的理解,从而难以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可以从寻求需要、转化思维、参与合作等角度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是重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式,恢复学生作为人得以存在的根本;而且是在追问教师作为教师的存在意义,唤醒教师自身的精神本质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锦  
苦难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很多作家在书写苦难的同时也对苦难的救赎之路进行了探索。新时期小说对于“苦难”主要叙述了三种救赎路径:一是为活着而活着的忍耐态度,二是逃离到宗教中去寻找解脱和超越,三是悲剧英雄式的反抗方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何梦洁  
忏悔意识自新文学时期始发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在忏悔意识普遍缺乏的当代文化场域中,虹影的小说便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在继承鲁迅和郁达夫开创的现代忏悔意识的基础上,虹影将探索救赎之道也纳入创作主题。虹影明白"罪"是苦难的根源,忏悔是解开"罪"的钥匙,是救赎的前提,所以她在苦难中体认"罪"的存在,领悟苦难的意义;始终把对个体与社会的关注看作文学的使命,将写作看作一种具有忏悔和救赎双重作用的力量;最终,在徘徊和惶惑中回归童心,用爱治愈人性缺陷,找寻自我和人类精神救赎的终极奥秘。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熊瑶结  
《生命册》反映的是在现代化背景下城乡二元结构对人的身体、人的精神世界所造成的创伤和痛苦,它既彰显了乡土中国的精神传统,又反映了在时代潮流冲击的现实下,人面临着原乡崩塌和身份认同的危机,成为一个被放逐的"他者",游离于城乡之外。文章通过分析李佩甫《生命册》中的一个个怪异人物来揭示时代病症在人身体上的蹂躏以及对人的精神的压抑与异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仲建维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文革  
图书馆职业懈怠产生的原因在于智力物化,具体表现为发展唯经济论、社会价值取向金钱化、图书馆员价值认知偏差、图书馆经营化4个方面。图书馆职业懈怠危害了馆员个人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实质是图书馆精神缺失。开展图书馆榜样教育可以有效培育图书馆精神,克服职业懈怠,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邵安菊  
国内众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曾经大大得益于OEM方式,但在逐渐失去价格优势之后,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的OEM企业要彻底摆脱困境,必须在现有的全球分工中寻求突破。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项秉健  汪国新  
社区学习共同体最深刻的革命在于,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精神世界的一次自我去蔽,他们是一群自主的成人学习者。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就是一种邻里间的协作学习,一种带着特定的情绪和感情温度的共同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保证了其成员在群体中的每一时刻、每一行为都处于自主和自愿的状态之下,因为他随时可以零成本离开。"自主和自愿正是善和道德的前提"。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虹  赵友斌  
霍瑞修·爱尔杰毕生创作了百余部"从乞儿到王子"式青少年励志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对美国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颇深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是性格单一、纯粹的扁平静态人物,有的是性格复杂、多变的圆形动态人物;还有的两类性格兼而有之。爱尔杰通过塑造一系列圆润丰满的人物形象,凸显和传递了"从乞儿到王子"式"美国梦"主题,使其蕴含的正能量成为影响和激励世代美国青少年乐观向上、不懈努力的精神食粮。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张栋  
在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簇拥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对立双方力量的不同而形成两种形态,分别是"围"的效果与"放"的效果。这两种不同的效果其实展示出了余华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思考,尽管有不同,但仍然是作者对人的生存境遇思考的结果,仍是出自作者的内心。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欣  孙天胜  
晚明时期,旅游风气盛极一时,尤其士人阶层好游成癖,他们置身山水,荡涤心灵,其动因在于追求性灵复归和个性解放。旅游本身的价值在晚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大量游记文体的出版,则是他们对中华旅游文化的最大贡献。
[期刊] 求索  [作者] 韩庆祥  王海滨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是中国现代性问题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黑格尔和马克思都重视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精神与现实需要在对方中确证和体现自身的力量,并强调精神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相转化,然而在视域关照、运思逻辑和研究理路上存在偏重于"精神基地"还是"现实基础"的差异性问题。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的实质就在于内在精神与现实逻辑的和解与互动,具体涵摄相辅相成的三个子问题:人的精神世界如何适应现实逻辑;现实逻辑如何改善关乎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外在条件;精神文化如何优化现实逻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问题,主要指向内在精神与当代中国整体结构转型和社会力量博弈的现实逻辑之间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