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5)
2023(9054)
2022(8185)
2021(7793)
2020(6685)
2019(15160)
2018(15183)
2017(29053)
2016(16083)
2015(18045)
2014(17978)
2013(17778)
2012(16172)
2011(14466)
2010(14135)
2009(12799)
2008(12161)
2007(10395)
2006(8847)
2005(7382)
作者
(47705)
(39603)
(39238)
(37256)
(24922)
(19097)
(17684)
(15744)
(15046)
(14030)
(13634)
(13253)
(12433)
(12402)
(12149)
(12127)
(11972)
(11802)
(11255)
(11120)
(10030)
(9520)
(9481)
(8869)
(8849)
(8794)
(8690)
(8561)
(7974)
(7908)
学科
(58830)
经济(58765)
管理(43772)
(41371)
(34942)
企业(34942)
方法(29704)
数学(25712)
数学方法(25409)
(16091)
(15280)
中国(14205)
(13853)
业经(13239)
地方(12240)
理论(10583)
(10416)
农业(10285)
(10077)
贸易(10073)
环境(9818)
技术(9796)
(9764)
(9237)
财务(9180)
财务管理(9166)
(8994)
教育(8702)
企业财务(8683)
(8471)
机构
大学(224325)
学院(222207)
管理(90952)
(80341)
理学(79805)
理学院(78923)
经济(78433)
管理学(77437)
管理学院(77061)
研究(74085)
中国(51801)
科学(50698)
(48686)
(40013)
业大(39372)
(37975)
研究所(35395)
(34526)
中心(32651)
农业(31243)
北京(30940)
(30460)
(29234)
师范(28977)
财经(28676)
(27689)
(26136)
(25371)
技术(24551)
师范大学(23501)
基金
项目(163776)
科学(126545)
基金(117200)
研究(115976)
(104134)
国家(103314)
科学基金(87333)
社会(69291)
社会科(65512)
社会科学(65492)
(64652)
基金项目(63560)
自然(59939)
自然科(58452)
自然科学(58437)
自然科学基金(57348)
(54961)
教育(52471)
资助(48280)
编号(47334)
成果(37425)
重点(36701)
(34571)
(34349)
(33769)
课题(32445)
科研(32083)
计划(31471)
创新(31458)
大学(29939)
期刊
(83780)
经济(83780)
研究(60898)
学报(42134)
科学(37096)
中国(36411)
(35734)
管理(31355)
大学(30865)
学学(29250)
农业(25210)
教育(24241)
(24064)
技术(18412)
业经(14982)
林业(14350)
(13966)
金融(13966)
科技(13180)
图书(13179)
(12968)
财经(12725)
经济研究(12547)
理论(11671)
业大(11562)
问题(11225)
实践(11063)
(11063)
(10909)
(10593)
共检索到3050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单宏臣  谭笑  孙向阳  王登芝  
作者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和林冠下的土壤及植被状况 .结果表明 :①林隙中乔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林下一致 ,但灌木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比林下高 .②林隙土壤的枯枝落叶层比林下薄 ,其组分主要是草本和根系盘结物且呈半分解状态 ;林隙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除A层的颜色、根系含量有别外 ,与林下土壤无明显区别 .③油松林林隙土壤中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 10 7% ,34 5 % ,2 5 8%和 35 7% .④油松侧柏混交林中林隙土壤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4 7% ,12 5 % ,9 4 %和 31 1...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牛栋  赵士洞  延晓冬  郭忠玲  
长白山暗针叶林实际林隙面积大多小于 80m2 ,扩展林隙面积主要集中在 5 0m2 ~ 2 0 0m2 之间(75 %左右 ) ;随着海拔高度增加 ,平均林隙面积变小 ,每公顷林隙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类型主要是掘根风倒、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形成的 ,分别占 3 4 %和 3 0 .6%。风干扰是长白山暗针叶林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暗针叶林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木的数量以 2株~ 3株居多 ,共占林隙总数的 61 % ;并且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木的数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林隙形成木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 ,其中云杉所占比例为 62 %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云  潘存德  李明辉  侯世全  孙丹峰  刘云慧  
通过对天山云杉林中 30个林冠空隙的调查 ,研究了新疆天山云杉林林冠空隙的基本特征和影响林冠空隙内幼苗更新的因子 .结果表明 ,本研究范围内 ,天山云杉林扩展林冠空隙 (EG)的面积在 5 0 .81~ 2 98.0 5m2 之间 ,其中以 4 0~ 1 6 0m2 所占比例较大 ;实际林冠空隙 (CG)的面积大多在 1 1 .37~ 1 83.39m2 之间 ,其中以小于 80m2 所占比例较大 ;CG EG值大多在 0 .4~ 0 .6之间 ,大多数林隙的形状近似于圆形 ,都接近于 1 ;林冠空隙有 1 0种形成方式 ,其中以伐倒和伐倒 +掘根风倒的方式最多 ;林冠空隙开敞度大多分布在 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楚珺尧  王晶苑  王绍强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库的活性组分,DOC降解影响土壤有机碳的迁移转化过程、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和微生物的能源供给。当前大气氮沉降的增加是影响我国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定过程的重要因素,已引起各方广泛关注。论文基于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三种人工针叶林过去5 a的施肥试验,重点分析了不同树种土壤DOC季节及0~30 cm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动态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施肥对于不同人工林土壤DOC的影响。研究发现:1 DOC浓度季节变化:湿地松林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马尾松林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杉木林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DOC浓度剖面变化特征如下:湿地松林为10 cm>20 cm>...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殷晖  关文彬  薛肖肖  谢春华  
雨滴速度、雨滴动能等参量都与土壤侵蚀关系密切。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观测了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暗针叶林群落的林内降雨,采用经验公式和雨谱法计算出降雨雨滴的动能和势能。结果表明:雨滴终点速度与雨滴直径和雨滴动能的大小均成正比;在小雨强时,林冠可以增加降雨落地时的动能,有时甚至可以达到林外的2倍以上;林冠对降雨势能的消减量与降雨量和林冠截留量有显著相关关系,不同月份的降雨特征不同、林冠截留特征不同,致使林冠对降雨势能的削减能力也不同。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春华  关文彬  吴建安  程根伟  罗辑  
林冠截留能力是反映森林与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研究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 ,采用机械布样与林分叶面积指数相结合方法 ,观测了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暗针叶林群落林内降雨 .结果表明 ,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线性相关 ,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 ,而截距可以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 ;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在原有预测季节或生长季林冠截留模型基础上 ,引入单场降雨平均强度 ,用叶面积指数修正林冠透水系数 ,建立新的林冠截留概念模型 ,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单场降雨的林冠截留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余新晓  岳永杰  李金海  张国桢  刘松  
为探讨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以北京山地典型针叶林和阔叶林为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和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逐渐递减。在0~10cm和10~20cm土层内,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针叶林土壤。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但针叶林与阔叶林之间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差异没有规律性。土壤易氧化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36~0.4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范围为0.28~0.73,且随土层深度增加比率减小。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极显著相关,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乔沙沙  周永娜  刘晋仙  景炬辉  贾彤  李毳  杨欣  柴宝峰  
【目的】分析环境与空间因素在寒温性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帝山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Lp)、青杄林(Pw)以及油松林(Pt)4个土壤细菌群落(LpMC1、LpMC2、PwMC和PtMC)的结构,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森林类型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在该区域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霍小鹏  李贤伟  张健  张兴华  代杰  张良辉  
为川西亚高山人工林水源涵养效益评价与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区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针叶林类型林地枯落物蓄积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土壤贮水与渗透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枯落物蓄积量随林龄增大而增加,排序为:70 a云杉林(F)>40 a云杉林(C)>40 a云杉-落叶松林(E)>55 a云杉林(B)>40 a落叶松林(D)>桦木林(BF)>25 a云杉-落叶松林(A)>灌木林(SF)>裸露地(BL),林地枯落物最大持水量也呈相同的趋势。(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有机质与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土壤pH、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不明显。(3)在0~30 cm...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雪芬  韩有志  张莉  卢雅娟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 m2,平均为60.07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 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 cm,高度在20~30 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 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张志强  
优先流是一种常见的土壤水分运动形式,近年来被应用到不同科学领域,但目前仍然没有国际认可的标准定义。以非饱和带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为基础,该文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开展室内土柱实验,与野外实地示踪影像分析相结合对贡嘎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进行优先流研究。研究采用示踪标定及示踪影像等方法,结合作者前期雷诺数计算分析,判定出研究区域土壤水分流动有优先流现象发生,并初步判定优先流类型是管流。同时采用驻留力矩分析穿透曲线(BTC)的平均穿透时间以及蔓延扩散和拖尾程度,结果表明优先流的穿透曲线具有不对称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乐乐  聂立水  戴伟  
该研究选取了北京山地人工油松林、人工白皮松林、天然油松林和人工落叶松林4种针叶林型下0~0.2 m和0.2~0.4 m土层的土壤,通过测定不同的底物浓度、培养时间及培养温度下的放氨量,计算出脲酶的各项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探讨了北京山地4种针叶林型下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特征。结果表明,4种林型下土壤酶促反应的Vmax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Km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脲酶酶促反应的变化规律;土壤酶促反应K值和Ea值均表现出随温度和土壤深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变化特点因林型而异;酶促反应ΔH和ΔG值随温度和土壤深度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ΔS为负值,说明土壤脲酶酶促反应体系中有序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其强  马和平  钱登峰  叶彦辉  韩艳英  边巴多吉  
【目的】探讨藏东南原始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以了解藏东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中各设置典型样地3块,用LI-8100土壤碳通量仪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取土样测定其理化特性,以此分析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1)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近似"n"型,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25±0.74)和(2.95±0.62)μmoL/(m2·s);不同月份下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7月>8月>6月,同月份下为林芝云杉林大于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陶长森  牛树奎  陈羚  李连强  
【目的】树冠火是一类对森林生态系统特别是针叶林造成严重损害的森林火灾。了解针叶林冠层特征,探究树冠火发生、蔓延机制,估测潜在冠层火行为是预防和扑救树冠火的关键。【方法】本研究以妙峰山地区主要的针叶林,油松林和侧柏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灌木、草本和地表枯落物负荷量,采用分段标准枝法对冠层可燃物负荷量进行了分层调查与测算,研究冠层特征(冠层密度、冠层可燃物负荷量)的垂直分布规律;并利用树冠火发生和蔓延模型以及火焰高度和强度模型,按照树冠火类型划分标准,研究针叶林树冠火发生的概率、类型和潜在火行为。【结果】油松林平均冠层密度为0.192 kg/m~3,侧柏林为0.127 kg/m~3,油松林冠层平均有效可燃物载量为1.21 kg/m~2,侧柏林为0.619 kg/m~2;油松林和侧柏林的下层(0~3 m)垂直分布差异性较大,油松林下层可燃物负荷量占整体负荷量10.5%,而侧柏林则高达21.1%;在中等和高的燃烧情况下,2种林分均表现出较高的潜在火行为指标,油松林最高蔓延速度、火线强度和火焰高度分别为:91 m/min、45 281 kW/m、23 m,侧柏林为85 m/min、19 911 kW/m、16 m。【结论】冠层密度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随树高变化趋势相似;林分树冠火发生概率和类型与林分冠层可燃物和冠层密度的垂直分布关系密切;2种林分的连续型树冠火的潜在火行为估算指标具有蔓延速度快,火焰强度大,火焰高度高的特点,一旦发生树冠火,人为处置困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