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42)
2023(12076)
2022(10703)
2021(10168)
2020(8451)
2019(19640)
2018(19658)
2017(37523)
2016(20428)
2015(23143)
2014(22834)
2013(22389)
2012(20607)
2011(18370)
2010(18164)
2009(16324)
2008(15643)
2007(13496)
2006(11703)
2005(9911)
作者
(57953)
(47907)
(47592)
(45447)
(30601)
(23214)
(21732)
(18880)
(18381)
(17027)
(16636)
(16061)
(15334)
(14973)
(14850)
(14610)
(14453)
(14130)
(13853)
(13565)
(11893)
(11580)
(11485)
(10937)
(10711)
(10629)
(10586)
(10577)
(9606)
(9584)
学科
(78235)
经济(78155)
管理(56948)
(50195)
(41024)
企业(41024)
方法(34261)
数学(29404)
数学方法(29054)
(22159)
地方(20847)
(19085)
中国(19065)
业经(17455)
(17190)
环境(16105)
农业(14911)
(13878)
理论(13343)
(13336)
贸易(13327)
(12839)
(11995)
(11971)
技术(11817)
(10916)
财务(10857)
财务管理(10837)
教育(10479)
企业财务(10169)
机构
学院(276922)
大学(276156)
管理(111327)
(101975)
经济(99483)
理学(96844)
理学院(95661)
管理学(93899)
管理学院(93416)
研究(92602)
中国(67493)
科学(61434)
(60209)
(45996)
(45683)
(44619)
业大(44132)
中心(42728)
研究所(42543)
(39654)
(38820)
师范(38497)
北京(38126)
财经(36387)
农业(35567)
(34906)
(33395)
(33026)
师范大学(31248)
技术(30234)
基金
项目(200368)
科学(156006)
研究(146620)
基金(142731)
(124847)
国家(123813)
科学基金(105901)
社会(89249)
社会科(84346)
社会科学(84323)
(78990)
基金项目(77744)
自然(70353)
自然科(68440)
自然科学(68423)
自然科学基金(67112)
(66872)
教育(66062)
编号(61319)
资助(57554)
成果(48610)
重点(44739)
(42938)
(42409)
课题(41802)
(41175)
创新(38330)
科研(38143)
项目编号(36844)
大学(36733)
期刊
(111218)
经济(111218)
研究(76744)
中国(51281)
学报(45043)
科学(41986)
(40802)
管理(38100)
大学(33364)
教育(32352)
(32253)
学学(31329)
农业(28886)
技术(23799)
(19728)
金融(19728)
业经(19524)
图书(16740)
经济研究(16164)
资源(16003)
财经(15706)
(15107)
问题(14751)
科技(14721)
理论(13853)
(13257)
实践(13074)
(13074)
(13005)
现代(12657)
共检索到393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敬儒   岳邦瑞   兰泽青  
城市扩张造成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环境发生显著退化,如何针对生态交错带特征开展区域生态修复,成为亟待研究的规划技术问题。文章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方法,结合秦岭北麓人工自然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的生态特殊性分析,选择西安市鄠邑区为对象开展研究,提出适宜人工自然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分析4步骤,包括: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交错带景观资源整合,并基于此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修复的基本思路与分区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文梅  任志远  王丽霞  侯琳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水土资源,保证水土资源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西安市为例,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系统层建立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的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并将生态安全值划分为5个判别等级,以此来判定西安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馨  裴成荣  
文章以西安为例,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理想解法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991—2015年的测度值都呈现出局部波动、整体上升的趋势,并且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继续上扬的趋势,而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测度值都表现出收敛的趋势。综合评价的测度值从1991年的0.069增加到2015年的0.835,增长了12倍,并且自然因素影响最大,文化因素的作用开始显现。基于定量分析,探讨了处于遗址片区的城市,在特色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环境改善应当努力的方向,从而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成为特色生态城市建设的推动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侯叶子  杨晓俊  
旅游业是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发展产业之一,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建设密不可分,两者处于动态发展之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协调好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西安市是我国著名旅游目的地,采用2010—2015年的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确定权重,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安市生态安全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年西安市旅游经济与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类型呈现了较明显的阶段性发展,表现为2010—2011年的濒临失调衰退型向2012—2015年的协调发展型的转变,转变方式由旅游经济损益型转变为旅游经济与生态安全同步发展型,旅游经济与生态安全系统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开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实行景区绿色生态管理等促进旅游经济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荆治国  周杰  詹涛  齐丽彬  张昌盛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君丽  刘聪聪  徐勇戈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君丽  刘聪聪  徐勇戈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号召建立生态宜居城市,并以生态宜居城市作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首先,界定生态宜居城市内涵,提出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的四个目标:营造舒适平等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生产水平、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三个准则层的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利用熵值法计算了各指标层的具体权重并计算了生态宜居综合指数,选取四个中心城市与西安市进行空间对比以及水平时间演变分析,并基于PSR模型对西安市2012—2019年的城市生态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最后,分析西安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并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晓君  丁超  
再生水是水资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已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第二水源"。为了推进再生水的利用,合理测定再生水的成本价格便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选取了操作性较强的平均成本价格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价格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析了西安市再生水与自来水的比价情况。最后,提出了促进再生水回用事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璞周  卫海燕  杨芳  
以西安市为例,对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推进,其对城市资源产生的压力也逐渐增大,并提出了协调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缓解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矛盾的几点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姗  李世平  
该文以西安市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各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重建社会价值评估体系,运用机会成本法、替代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耕地资源社会价值446.8546万元/hm2,其中社会保障价值占68.48%,社会稳定价值占33.52%。其总值为土地征收价格的4倍多,证明耕地资源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但是在耕地转用时补偿标准偏低。因此,应完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同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弱化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司洁  李欣鹏  薛靖裕  李锦生  
伴随着旅游文化消费的兴起,通过商业开发改善历史街区的人居环境品质和整体空间活力,已是当下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主要方式。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北院门历史街区核心区人群活动的热力值、热区占比分析,发现了餐饮业在该区域占主导地位,而历史遗产则处于衰败的现状。同时,结合对原住居民的调查访谈,认为北院门历史街区存在过度商业化的问题,且对历史街区的地方性产生了负面影响。提出历史街区的更新与商业开发,应当以地方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前提的观点,并提出规划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璐红  洪增林  余永林  
研究目的:以街区经济为平台,定量评价研究区内街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状况,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街区经济、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选择的西安市莲湖区38个街区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好集约利用3个,一般集约利用24个,低度利用11个,因此在发展街区经济时,应采取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商业用地在整个街区中所占的比例和提高街区商业用地的容积率等措施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西安市莲湖区街区经济土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于悦  李钢  金安楠  黄雨珊  徐蓝青  杨卓  
校外托餐场所作为新型教育辅助设施,主要为中小学生提供餐食休息服务,已逐渐成为学生在家和学校之外的第三活动空间,值得从空间视角深入探究。论文以西安市雁塔区为研究区,基于校外托餐场所及相关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实地调研方法,解析校外托餐场所的基本功能、布局选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校外托餐场所主要服务对象为低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具有儿童托管需求的家庭,具有育儿辅助和儿童“中转”“寄存”功能,服务类型包括学生托管、餐饮起居、作业辅导等;(2)空间上多分布在雁塔区中部与北部,呈“东—西”走向,与城区空间形态和各街道发展状况相契合,主要开设在传统中多层小区、高层公寓式小区与单位家属院内,集中于1~5层的低楼层;(3)区域人口、教育环境、投资成本和空间位置影响其布局选址,其中中小学数量与分布、小区数量与分布、距中心城区距离影响较为显著。最后,结合需求群体,从城区、街道、门店3个尺度,系统梳理了影响因素,并结合“双减”政策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慧民  段品生  郭海东  
生态宜居度是目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密切关注的话题。论文通过归纳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安全保障度及生活便利度4个维度的25个基础指标,构建生态宜居度预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预测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预测得到2016—2020年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指数数据,用熵权法对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得到下列结论:(1)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基本保持稳定,2016—2020年,西安市市区生态宜居度略有下降,而周边区县的生态宜居度略有上升,不同区县之间的生态宜居度差距略有扩大趋势;(2)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目前在空间上形成"核心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2016—2020年内有从未央区向长安区连线发展并向两翼辐射的趋势,空间分布布局上逐渐向"中间高,两翼低"演化;(3)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发现,影响西安市各区县生态宜居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君轶  马耀峰  杨敏  
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基于GIS技术,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入境游客行为,完善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分析了旅游生态足迹的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计量模型。以西安市2002年入境游客为例,对入境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入境游客人均生态足迹为0.015 69 hm2,约占该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足迹的1.17%。可以看出,在旅游热点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对区域生态足迹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生态足迹结构组成中,餐饮的旅游生态足迹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54.09%。西安市旅游生态足迹效率很高,该市应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以提高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