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07)
- 2023(6437)
- 2022(5504)
- 2021(4952)
- 2020(3992)
- 2019(8217)
- 2018(8223)
- 2017(14622)
- 2016(7692)
- 2015(8255)
- 2014(7645)
- 2013(7239)
- 2012(6172)
- 2011(5674)
- 2010(5712)
- 2009(5332)
- 2008(4851)
- 2007(4351)
- 2006(3734)
- 2005(3376)
- 学科
- 济(27697)
- 经济(27676)
- 管理(26168)
- 业(23141)
- 企(18960)
- 企业(18960)
- 技术(12037)
- 方法(11308)
- 环境(9972)
- 数学(9684)
- 数学方法(9556)
- 农(9331)
- 中国(7843)
- 学(7283)
- 业经(7232)
- 技术管理(6700)
- 农业(6594)
- 财(5958)
- 生态(5878)
- 划(5740)
- 贸(5702)
- 贸易(5699)
- 易(5571)
- 地方(5253)
- 理论(5119)
- 和(4925)
- 发(4681)
- 资源(4677)
- 制(4129)
- 规划(4093)
- 机构
- 学院(106564)
- 大学(101724)
- 济(40598)
- 经济(39749)
- 管理(39119)
- 研究(36265)
- 理学(33738)
- 理学院(33390)
- 管理学(32660)
- 管理学院(32479)
- 中国(26234)
- 科学(24416)
- 京(21529)
- 农(18677)
- 所(18487)
- 业大(17547)
- 研究所(17066)
- 财(16770)
- 中心(16576)
- 江(16191)
- 技术(14920)
- 农业(14536)
- 范(13961)
- 院(13942)
- 师范(13800)
- 财经(13487)
- 北京(13381)
- 州(13003)
- 经济学(12378)
- 经(12237)
- 基金
- 项目(76694)
- 科学(60106)
- 研究(56356)
- 基金(53962)
- 家(48332)
- 国家(47994)
- 科学基金(40659)
- 社会(35378)
- 社会科(33645)
- 社会科学(33639)
- 省(31881)
- 基金项目(28321)
- 划(26340)
- 自然(25950)
- 教育(25355)
- 自然科(25261)
- 自然科学(25255)
- 自然科学基金(24747)
- 编号(22870)
- 资助(21220)
- 重点(18077)
- 发(17798)
- 创(17438)
- 成果(16493)
- 创新(16370)
- 课题(15982)
- 部(15665)
- 国家社会(14986)
- 科研(14518)
- 计划(14444)
共检索到1530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鉴毅 肖汉兵 林锡芝 杨焱清
在人工生态下强化培育大鲵亲本,确定性腺成熟指标,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进行催产,大鲵的催产率从1989年(♀)28.6%(♂)36.8%提高到1992年(♀)65%(♂)65.7%。
关键词:
大鲵 人工生态 催产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鉴毅 杨焱清 肖汉兵 林锡芝
在人为控制光照强度和水温、适当调节水质的条件下,中国大鲵人工催产获得的受精卵,利用充分曝气过的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均可孵化出大鲵幼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汉平 陈大庆 钟鸣远 邱顺林 黄木桂 麦家柏 张邦杰
在低盐度人工生态条件下鲥鱼保种越冬获得成功。在总密度为56.13尾/米~2(鲥鱼0.37尾、淡水白鲳55.76尾/米~2)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92.0%,3龄鱼达100%;在鲥鱼密度为8.99尾、淡水白鲳密度为7.80尾/米。的条件下,鲥幼鱼成活率达89.4%,3龄鱼达100%。试验表明,鲥鱼越冬期间可摄食人工饲料,无需投喂浮游生物;鲥鱼的商品化养殖越冬是可行的。
关键词:
鲥鱼 人工生态 越冬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何福林
进行了牛蛙人工催产药物、剂量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催产1龄亲蛙HCG的适宜剂量为4000IU/kg;催产2龄亲蛙尽量避免使用与第一次相同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剂量与亲蛙的成熟度和水温密切相关;牛蛙的人工催产2龄亲蛙最好。
关键词:
牛蛙 人工催产 激素 剂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德志 肖慧 吴恢碧
选择网箱养殖的笋壳鱼 ,经长途运输、暂养后催产。要求水温 2 8 2~ 2 9℃ ,催产剂为HCG和LRH-A2 +DOM合剂 ,单独使用HCG剂量 90 0~ 10 0 0IU/kg ,效应时间 5 0~ 5 4h ;使用LRH -A2 +DOM合剂剂量4 0~ 5 0 μg +10~ 15mg/kg ,效应时间 4 8~ 5 2h。催产 14组亲鱼 ,催产成功率 85 7% ,平均受精率 95 % ,孵化率90 % ,出水花 2 9 7万尾。
关键词:
笋壳鱼 人工繁殖 催产技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凌 张洁明 郭峰 鲁大椿
日本鳗鲡(Anguillajaponica)产后亲鱼的恢复培养全过程包括:产后亲鱼的海水淡化、诱导开口以及亲鱼培育。对2种不同淡化方式的结果比较发现,日本鳗鲡亲鱼的海水淡化方式以缓慢连续的方式较好,即每天换水1次,每次淡化量为总盐度的3%~4%,总淡化时间为1个月。淡化后的亲鱼存活率分别为:自然产卵的产后亲鱼达到100%,人工授精的产后亲鱼为86.3%,而难产的产后亲鱼则为81.5%。在各种开口驯养方式中,以水蚯蚓为开口饵料的驯养效果较好。诱导亲鱼开始摄食所需时间最短,为18d;摄食量也最大,达到平均体重的2.5%。从水蚯蚓逐步转为全人工饵料后,进行日常亲鱼培育。经18个月的恢复培养后,使产后...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恢复培养 再次催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管俊娇 肖植文 杨晓洪 张建华 张惠 王江民 刘艳芳 黄清梅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在云南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施用方式和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新品种(云瑞8号、云瑞6号、云瑞8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态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性状不同。高密度不影响品种特有的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茎粗、叶宽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减小。3个品种的穗长、行粒数和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大显著减少,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高。高密度对穗部性状造成了不利影响,而高密度的增产效应补偿了密度对穗部性状的不利影响。控制施肥时间和施肥空间(时空)的施肥方式,施用较少的氮肥即可有效的增加产量。云瑞88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耐密植性,为3个品种中最具潜力的高产品种,应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
玉米 生态条件 种植密度 氮肥水平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蔡智鸣 朱振伟 岑坚 曹广初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郑言鑫 杨爱国 吴彪 孙秀俊 周丽青 李东明 董迎辉
为探究江珧亲贝的最佳催产方法及减少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栉江珧幼虫上浮粘连现象,分别研究了不同催产方法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效果,不同培育密度和培育方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阴干4 h后用升温3℃的次氯酸钠中和海水,可诱导亲贝大量排放精卵。并且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幼虫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最适培育密度为1 ind/ml,在降低幼虫培育密度的同时,在培育池内安装造浪泵,使培育水体流动起来,能够有效减少幼虫的相互粘连提高幼虫的成活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郑言鑫1 2 杨爱国1 吴 彪1 孙秀俊1 周丽青1 李东明1 2 董迎辉3
为探究江珧亲贝的最佳催产方法及减少工厂化育苗过程中栉江珧幼虫上浮粘连现象,分别研究了不同催产方法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的效果,不同培育密度和培育方式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阴干4 h后用升温3℃的次氯酸钠中和海水,可诱导亲贝大量排放精卵。并且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影响较小。幼虫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幼虫最适培育密度为1 ind/ml,在降低幼虫培育密度的同时,在培育池内安装造浪泵,使培育水体流动起来,能够有效减少幼虫的相互粘连提高幼虫的成活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强 马晓君 豆攀 程秋博 余东海 袁继超 孔凡磊
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对四川成都平原双流和川中丘陵区简阳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生态条件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使其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川中丘陵区,而无效生长过多,收获指数
关键词:
生态条件 氮肥 玉米 氮素利用 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贵勇 袁平荣 Kwak Kang-Su 杨天梅 吕宏斌 杨从党
2001—2002年,对在中国宾川(亚热带)和韩国水原(温带)两生态区8个籼稻品种的产量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实际产量和产量潜力比温带条件下高1.25和4.43t/hm2,差异极显著.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具有较高产量潜力,是因为具有较多的生物产量和颖花量,分别比温带条件下多2万/m2和422.25g/m2.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对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温带生态条件下则是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结实率.在亚热带生态条件下,增产途径应是在保证足够有效穗的基础上,适当降低穗粒数而增加结实率;温带生态条件下应在提高千粒重的基...
关键词:
籼稻品种 产量潜力 亚热带 温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叶慧丽 王平 姚琳 毛建辉 卢代华 胡容平 吴江 龚学书 肖兰英
为了明确杂糯间栽技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控制稻瘟病的效果,在四川省的叙永、资中、营山、蒲江、雅安5个不同的生态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杂糯间栽在不同生态区不同发病程度下对稻瘟病的控制作用不同。在发病较重的生态区(叙永,发病率86.46%,病指53.61),间栽糯稻发病程度与净栽糯稻无显著差异。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营山,发病率6.90%,病指1.08),部分间栽处理中糯稻发病程度极显著低于净栽。在叙永,杂糯间栽对感病糯稻叶瘟的控制效果在12%~26%,对颈瘟的效果为0;在发病较轻的雅安、营山,对叶瘟的控制效果最高达到46%~88%,对糯稻颈瘟控制效果的范围在11%~76%。总体来说,在发病较轻的生态区...
关键词:
水稻 杂糯间栽 稻瘟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