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28)
- 2023(10401)
- 2022(9392)
- 2021(8807)
- 2020(7413)
- 2019(17083)
- 2018(17019)
- 2017(32643)
- 2016(17975)
- 2015(20237)
- 2014(20241)
- 2013(20067)
- 2012(18161)
- 2011(16372)
- 2010(16097)
- 2009(14621)
- 2008(13849)
- 2007(11817)
- 2006(10182)
- 2005(8672)
- 学科
- 济(68423)
- 经济(68353)
- 管理(49440)
- 业(46860)
- 企(38787)
- 企业(38787)
- 方法(34622)
- 数学(29991)
- 数学方法(29651)
- 农(18543)
- 学(18258)
- 中国(16419)
- 财(15326)
- 业经(15273)
- 地方(13816)
- 农业(12583)
- 理论(12259)
- 环境(11793)
- 和(11473)
- 贸(11465)
- 贸易(11459)
- 技术(11222)
- 易(11080)
- 制(10443)
- 务(10108)
- 财务(10044)
- 财务管理(10028)
- 教育(9894)
- 划(9739)
- 企业财务(9492)
- 机构
- 大学(255110)
- 学院(252617)
- 管理(103378)
- 济(92856)
- 理学(90727)
- 经济(90654)
- 理学院(89696)
- 管理学(88027)
- 管理学院(87595)
- 研究(83657)
- 中国(59554)
- 科学(56747)
- 京(54945)
- 农(45864)
- 业大(43852)
- 所(42637)
- 研究所(39673)
- 财(39518)
- 中心(37596)
- 农业(36387)
- 江(35389)
- 北京(34286)
- 范(33936)
- 师范(33562)
- 财经(32869)
- 院(30760)
- 经(29950)
- 州(28982)
- 技术(27919)
- 师范大学(27353)
- 基金
- 项目(184540)
- 科学(143981)
- 基金(133258)
- 研究(131075)
- 家(117883)
- 国家(116935)
- 科学基金(99704)
- 社会(79790)
- 社会科(75557)
- 社会科学(75536)
- 省(72723)
- 基金项目(72218)
- 自然(67870)
- 自然科(66230)
- 自然科学(66216)
- 自然科学基金(65005)
- 划(61906)
- 教育(59948)
- 资助(54711)
- 编号(53472)
- 成果(42189)
- 重点(41318)
- 部(39584)
- 发(38776)
- 创(38244)
- 课题(36438)
- 科研(35840)
- 创新(35635)
- 计划(35131)
- 大学(33907)
共检索到348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振斌 陈辉蓉 雷腊梅 宋立荣 付贵萍 金建明 贺锋 何振荣
以含水华的鱼塘水作为进水灌溉两套上行流 -下行流人工湿地系统 ,系统内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灌溉一周后收集人工湿地进出水水样 ,用HPLC法检测其藻毒素含量 ,结合温度、电位、溶氧等理化指标和细菌、藻类数量的变化 ,分析人工湿地系统对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其效果的可能因素。结果表明 ,人工湿地系统对藻毒素有一定的去除作用 ,对藻毒素含量 0 .117g/L的进水 ,两套系统去除率分别为 6 8.5%和 34.6 % ,芦苇 -水葱组合的湿地系统去除效果优于茭白 -石菖蒲组合的湿地系统。在三种主要藻毒素RR、YR、LR中 ,湿地对YR的去除效果最好 ,湿地出水中浓度降至检测限以下。基质的吸附和细菌...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藻毒素 去除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振斌 邓平 吴晓辉 成水平 付贵萍 贺锋
夏季在水力负荷为800mm/d间歇式进水条件下,研究了人工湿地不同工艺流程的8套小试系统SSP(sys-temofsmallplot)内部水流方向上藻类去除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小试系统中,藻类生物量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少,除藻率在出水处均达到最大值。藻类的去除主要发生在湿地水流方向的前几层,而系统其他层对藻类只有微弱的去除效果。由下行池与上行池构成的湿地系统中,去藻是上、下行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有推流床或塘处理系统参与的湿地系统中,它们对藻类的去除均有一定的作用。去藻作用主要是基质的拦截,不同的水流方向、植物和微生物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湿地对藻类的去除率在夏季一般都能达到90%以上,证明人工...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藻类 去除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程方 叶建仁 刘戈 安会翠
为研究抗松针褐斑病菌在湿地松子代组培苗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以抗病湿地松瓶内组培苗和温室1年生组培苗针叶为材料,测定PAL、PPO、SOD的活性。结果表明:松针褐斑病菌毒素处理后,湿地松PAL和PPO活性与抗病性成一定正相关关系,SOD活性与植株抗病性在48 168 h内表现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政 付融冰 杨海真 顾国维
构建了芦苇和无植物人工湿地,在系统水量衡算的基础上比较了两种湿地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植物收割后的冬季,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低于无植物湿地2.2%;在其他季节,芦苇湿地对污水CODCr的去除率比无植物的高出3.2%~4.2%,但对BOD5的去除率却比无植物的低了1.8%~3.4%。有植物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无植物湿地有所改善,但是提高不多。比较了两种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有植物湿地比无植物湿地高(P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刁一峰 苏芳莉 芦晓峰 王娟 王铁良
通过建立模拟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的小试模型,并灌以造纸废水,分析模拟装置中水样、土样和植物样中氮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造纸废水的氮去除效果显著,且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同一浓度废水中N的去除效果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展叶期>发芽期。NH4+-N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NO3--N有淋洗的作用,在土壤底层积累;TN随深度增加有所减少。芦苇不同器官的含氮量为:叶片>茎秆>根须>根茎。
关键词:
芦苇 湿地生态系统 氮 造纸废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小平 黄桂林
在分析研究当前国际上一些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国内湿地资源清查中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湿地资源清查数据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中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该系统共为6级,第1级根据成因将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第2级共分为9类,第3级共分为16类,第4级为基本级,共分为41类,其中天然湿地29类,人工湿地12类。对一些类型复杂的湿地,该系统还提出了第5级、第6级的分类。该系统将可尝试用于全国、流域、省区、地市等不同规模和层次湿地资源清查中的湿地分类。克服了一些分类方法中类型不全、彼此独立而导致资源调查和监测中数据不能有效利用的缺点,使任何一个规模和层次的资源数...
关键词:
湿地 分级分类 湿地资源清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晟 贺锋 成水平 梁威 吴振斌
传统的人工湿地系统除磷效能的提高方式主要集中在基质填料的选择、湿地植物的筛选等方面,本试验从调整湿地的组合工艺着手探索提高磷去除效率的优化组合,在为期两年的研究中考察了推流床—下行流—上行流、下行流—上行流—推流床、好氧塘—下行流、下行流—兼性塘、推流床—下行流、下行流—上行流、推流床等8种不同工艺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磷的去除规律,比较了这些湿地组合所构建的生物学效应。试验结果显示,如果采用塘系统作组合单元在湿地系统中前置比较理想,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水力负荷下的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湿地系统可以常年保持稳定的、较高的磷去除能力,而且对水力变化具有更好的耐受性能。复合垂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孔庆玲 李科林 冯冲凌 王平
通过自制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研究了相同装置有无设置挡板情况下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在同样的水力负荷(0.1~0.5 m3/(m2·d))条件下,设置挡板,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去除率。但在水力负荷为0.1、0.2m3/(m2·d)时,设置挡板的系统易产生死水区,而随着水力负荷的提高,可改善这一状况。研究结果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挡板 处理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娄娟 刘奕清
本文通过对人工湿地各个子系统植物景观的分析与构建,旨在找出适合人工湿地的植物配置模式,为今后人工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给以借鉴。
关键词:
源、流、汇子系统 植物配置模式 人工湿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涵 吴树彪 吕涛 李春燕 董仁杰 庞昌乐
探讨回流及不同回流方式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分布及去除效果的影响。对无回流、回流至进水处、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3种回流方式进行试验研究,并对2种回流比(1∶1和10∶1)条件下的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回流比为1∶1的条件下,无回流与有回流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的去除率分别约为10%和40%,采用不同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总有机碳(TOC)的去除,回流至湿地前半部分的湿地较无回流湿地(44%)的去除率提高约17%。回流比为10∶1的条件下,采用回流方式的人工湿地的NH4+-N、PO34--P、TOC的去除率分别较无回流湿地提高了约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梁威 吴振斌 周巧红 成水平 付贵萍 詹发萃 邓家齐
随着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酞酸酯的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已成为全球最普遍的污染物之一。报告了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含酞酸酯(DBP等)的污水污染的去除效果,以及湿地去除酞酸酯的基质微生物和酶方面的净化机理。具体结果如下: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对酞酸酯污染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去除率高达99.9%以上;构建湿地对酞酸酯的净化主要发生在氧气含量相对较多的下行流池,上行流池的净化作用相对较差;同时分层实验还发现,构建湿地的净化作用主要集中在湿地上层基质中。通过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构建湿地处理酞酸酯污染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丽娟 张曼胤 何春光
湿地分类是湿地科学研究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能为研究者们广泛认同的分类原则和分类系统.我国湿地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为了方便湿地资源的管理,必须确立一个科学而全面的分类系统,并在此分类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编码,这是实现湿地资源信息化以及科学管理湿地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从湿地所处的行政区划、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出发,结合《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分类标准,对我国的湿地进行了分类编码研究.
关键词:
中国湿地 分类方法 编码方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沈健 何宗明 郜士垒 林宇 赵文东 董强
【目的】研究地上枯落物和地下根系在土壤碳氮循环中的作用,为提高滨海沙地人工林土壤碳氮保留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沿海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启示。【方法】以福建长乐滨海沙地2种典型人工林(湿地松和尾巨桉)为研究对象,设置去除根系、去除枯落物以及对照3种处理,1 a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结果】滨海沙地湿地松林和尾巨桉林碳氮储量差异不明显,去除地上枯落物使尾巨桉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下降,去除地下根系使湿地松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上升,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均降低了2种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和微生物有机氮含量,湿地松人工林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后土壤矿质氮含量均有所升高,尾巨桉人工林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碳输入下土壤D_(OC)与D_(ON)、M_(BC)、M_(BN)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M_(BC)与土壤NH_4~+-N、NO_3~--N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去除根系或枯落物处理对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碳氮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调控地上、地下有机物输入会影响土壤碳氮及其组分,进而影响土壤碳氮库,表明根系和枯落物是土壤碳氮库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会因树种类型而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爱峰 韩刚 于仁成
近年来,欧洲沿海地区频繁出现一种新毒素Azaspiracid(AZA)导致的中毒事件,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对这类新型毒素的毒性及致毒机理还不清楚,缺少相应的贝类毒素检测方法。为此,本文对有关AZA毒素的来源、理化性质、毒性、致毒机理、检测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建议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以期帮助人们认识这一新型毒素,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原多甲藻酸 原多甲藻 贝类毒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维昊 宋立荣 徐小清 刘永定 张锡辉
微囊藻毒素是有毒蓝藻释放的肝毒性代谢物,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已列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特定检测项目。在暴发严重蓝藻水华的滇池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对水华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进行了全年监测,结果表明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7~0.82μg/L,比水体中蓝藻生物量的藻毒素含量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为研究水体中藻毒素的归宿,通过有关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光降解是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同时微生物降解、生物积累和颗粒物吸附也是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因素。探讨了蓝藻水华污染水体的藻毒素归宿...
关键词:
天然水体 微囊藻毒素 归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