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44)
- 2023(7329)
- 2022(6313)
- 2021(5607)
- 2020(4960)
- 2019(11555)
- 2018(11452)
- 2017(21820)
- 2016(12615)
- 2015(14435)
- 2014(14826)
- 2013(15042)
- 2012(14540)
- 2011(13410)
- 2010(13467)
- 2009(12326)
- 2008(12612)
- 2007(11637)
- 2006(10032)
- 2005(8875)
- 学科
- 济(54173)
- 经济(54120)
- 管理(34181)
- 业(31029)
- 方法(27632)
- 数学(24649)
- 数学方法(24379)
- 企(24205)
- 企业(24205)
- 学(17545)
- 农(14816)
- 环境(12965)
- 财(12801)
- 中国(12231)
- 地方(10309)
- 贸(10222)
- 贸易(10222)
- 业经(9973)
- 易(9907)
- 农业(9736)
- 和(9722)
- 制(8659)
- 划(8215)
- 务(7827)
- 财务(7807)
- 财务管理(7784)
- 融(7741)
- 金融(7738)
- 银(7616)
- 理论(7592)
- 机构
- 大学(197770)
- 学院(195135)
- 济(76168)
- 经济(74519)
- 研究(71964)
- 管理(69958)
- 理学(60231)
- 理学院(59461)
- 管理学(58135)
- 管理学院(57783)
- 中国(51664)
- 科学(50143)
- 农(45028)
- 京(43243)
- 所(40031)
- 业大(37305)
- 研究所(37223)
- 农业(35770)
- 财(33538)
- 中心(32175)
- 江(30410)
- 北京(27310)
- 财经(27169)
- 院(26012)
- 范(25882)
- 师范(25519)
- 经(24520)
- 经济学(23841)
- 省(23463)
- 州(23426)
- 基金
- 项目(133861)
- 科学(102146)
- 基金(95708)
- 研究(89863)
- 家(87592)
- 国家(86993)
- 科学基金(70608)
- 社会(53856)
- 省(52941)
- 基金项目(51105)
- 社会科(50938)
- 社会科学(50916)
- 自然(48726)
- 自然科(47472)
- 自然科学(47449)
- 自然科学基金(46565)
- 划(46078)
- 教育(41051)
- 资助(40066)
- 编号(34954)
- 重点(31826)
- 发(29381)
- 部(29086)
- 计划(28510)
- 成果(28481)
- 科研(27160)
- 创(26759)
- 科技(26182)
- 创新(25299)
- 课题(25140)
共检索到2791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文霞 朱波 刘锐 陈实 周玉平 陈放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碳储量变化与林木生物量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5、10、17、22和26年柳杉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9.8、67.58、5.8、162和275 t/hm2.林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0~10 cm>10~30 cm>30~50 cm>50~70 cm,但集中分布于50 cm以内.土壤有机碳表聚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减小,从5...
关键词:
人工柳杉林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鑫 陈先刚 白明锐 李风格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组分在退耕还林后的变化,为退耕还林后的土壤碳储量变化评价和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云南省宣威市选择耕地对照和不同退耕还林年数(4,8,12年生)的柳杉人工林地,在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采集土壤并收集枯落物和细根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土壤密度、土壤全氮含量、枯落物现存量和细根生物量。【结果】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4,8和12年生时林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0.07%,19.29%和11.52%,即退耕
关键词:
退耕还林 柳杉林 土壤有机碳 活性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俞飞 侯平 陈全明 王祖良
采用典型样线法对浙江天目山老龄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的土壤种子库状态及更新特征展开研究,以此解译柳杉种子库的基本特征,为柳杉林天然更新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天目山老龄柳杉林土壤种子库属于短暂性土壤种子库,而且产生的种子活力低下,发育不完善的种子占60%~70%,霉烂种子占30%~40%。种子活力低下,枯落物层过厚,缺乏光照及化感作用等因素导致林下幼苗更新存在障碍,需进行人为更新才能实现其可持续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丁思一 佘济云 杨庆朋 汪思龙
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都是反映土壤养分和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间伐、修枝和去除林下植被等经营措施对其影响如何还不太清楚。以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研为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森林经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间伐、修枝和去除林下植被均显著减小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和酶活性,分别为对照样地的79.96%、76.69%和70.70%;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虎 慈龙骏 方建国 陈冬花 刘玉锋
选取新疆西天山为监测区,建立云杉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提取西天山不同年龄阶段云杉林信息,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分析1986、1996及2007年3期森林生物量监测数据,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西天山云杉林总体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42.73t·hm-2,全林区云杉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前期(1986—1996年)减少、后期(1996—2007年)增加、总体略有下降的特点。1986年西天山云杉林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为143.165t.hm-2,1996年下降到141.875t·hm-2,2007年又恢复到143.15t·h...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肖玖金 林宏贵 周鑫 尤花 李云 张健
为研究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在四川盆周西缘山地3个不同坡位(海拔分别为1 088 m,987 m和830 m)的柳杉人工林设置样地(分别为样地Ⅰ,样地Ⅱ和样地Ⅲ)进行土壤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3.46×104只·m-2,隶属于5门13纲94类,其中,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均以样地Ⅲ最高,分别为6.53×104只·m-2和66类,以样地Ⅰ最低,分别为1.35×104只·m-2和38类,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数呈现出随坡位高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从垂直分布来看,各土层土壤动物密度均随着坡位的上...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兰 谭伟 柴宗政
选取平坝大坡林场的5个龄组21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R软件的forestSAS软件包,通过树种组成、胸径分布、树高分布、林分密度和林木分布格局来分析林分空间结构,并评价其林分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树种组成单一,林木优势度不明显,林分垂直结构简单,林木太密集使之可利用空间小,林分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均匀;大坡林场柳杉林分空间结构异质性弱,林分结构多样性低,林分不稳定.
关键词:
柳杉 林分结构 空间结构异质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孙启武 张家诚
It was researched that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 Shanxia Farm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enter, CAF in Fenyi Country, Jiangxi Province. The trend of the numbers and biomass of soil microorganism, the numbers of bacteria ...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方江平 项文化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冷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424.52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为300.02t.hm-2,占总生物量的70.67%,其次是死亡木111.53t.hm-2,占总生物量的26.27%,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较低,分别为2.59和0.18t.hm-2,所占比例分别为0.61%和0.04%。乔木层中,树干、皮、枝、叶与根的生物量分别为194.59、33.96、20.22、12.39与38.48t.hm-2。随着树木生长,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比例减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王新杰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鸿侠 肖文发 潘磊 黄志霖 王晓荣 庞宏东
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Eswaran et al.,1993;Scottetal.,2002;王绍强等,2000;解宪丽等,2004),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库组成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目前国内外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分布等研究仍显不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涂宏涛 孙玉军 刘素真 董云飞 方景
根据7块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标准地调查的数据,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及其垂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木和各器官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树干所占比重最大且逐渐增大,在林龄28年时,乔木层的生物量最大为167.86 t/hm2。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垂直分布序列为乔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分别为50.28 t/hm2、4.32 t/hm2、1.50 t/hm2,平均年固碳量分别为2.44 t/hm2·a-1、0.19 t/hm2·a-1、0.14 t/hm2·a-1。杉木人工林总平均生物量、总平均碳储量和总平均年固碳量分别为119.05 t/hm2、56.10 t/hm2、2.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令智 满秀玲 肖瑞晗 蔡体久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kg~(-1),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kg~(-1)。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腾飞 李贤伟 范川 魏鹏 刘运科 苏宇 杨正菊
【目的】探讨香樟人工林土壤表层(0~20cm)细根形态特征、生物量及碳氮含量变化动态,为深入研究人工林细根的养分、水分吸收规律及碳在地下的分配特点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选取四川雅安市雨城区老板山31年生香樟人工林,随机设置20m×20m样地3块,于2011年的1,4,7和10月份,在各样地按"S"形选取5个采样点,采用根钻法,分0~10和10~20cm土层采集根系样品,用WinRHIZO 2005根系分析系统对细根形态进行分析,并测定细根生物量及碳氮含量。【结果】1)1~5级细根随着根序的增加,平均直径、生物量和细根C含量逐渐增大,比根长(SRL)、根长密度(RLD)和细根N含量逐渐降低。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宁 杨雪 李世兰 王楠楠 韩冬雪 冯富娟
[目的]研究红松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生长季动态变化,为更多地了解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松林在长白山海拔分布高度上限为准,从最高海拔起按每100 m海拔为1个梯度依次向下选取5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海拔设置3个重复样地,面积均为20 m×20 m,间隔20 m。样地内按S型随机布点,共设10个15 cm×15 cm样方,分别于2013年5月21日、7月19日、8月23日、9月20日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不同海拔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差异的机制。[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