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92)
- 2023(3827)
- 2022(2980)
- 2021(2774)
- 2020(2084)
- 2019(4642)
- 2018(4261)
- 2017(7469)
- 2016(4303)
- 2015(4674)
- 2014(4458)
- 2013(4232)
- 2012(3785)
- 2011(3187)
- 2010(3149)
- 2009(2922)
- 2008(2880)
- 2007(2655)
- 2006(2183)
- 2005(1826)
- 学科
- 业(13047)
- 管理(13008)
- 济(12287)
- 经济(12276)
- 企(10878)
- 企业(10878)
- 财(6879)
- 务(5795)
- 财务(5789)
- 财务管理(5783)
- 企业财务(5667)
- 农(5159)
- 学(4538)
- 业经(4303)
- 方法(4190)
- 中国(4169)
- 农业(3848)
- 数学(3455)
- 数学方法(3376)
- 地方(2969)
- 制(2878)
- 森(2861)
- 森林(2861)
- 林(2851)
- 理论(2321)
- 划(2162)
- 教育(2138)
- 环境(2134)
- 发(2133)
- 银(2096)
- 机构
- 学院(55636)
- 大学(54252)
- 研究(20763)
- 管理(19118)
- 济(18090)
- 经济(17633)
- 理学(16363)
- 理学院(16182)
- 管理学(15743)
- 管理学院(15641)
- 中国(15600)
- 科学(14397)
- 京(12613)
- 所(10969)
- 农(10691)
- 业大(10380)
- 研究所(10141)
- 财(9461)
- 中心(9234)
- 院(9187)
- 江(8852)
- 北京(8204)
- 范(7910)
- 师范(7831)
- 农业(7742)
- 省(7648)
- 研究院(7601)
- 财经(7345)
- 州(7081)
- 林业(7054)
- 基金
- 项目(40962)
- 科学(31399)
- 研究(29626)
- 基金(27923)
- 家(25917)
- 国家(25699)
- 科学基金(20907)
- 社会(17192)
- 省(16809)
- 社会科(16233)
- 社会科学(16228)
- 基金项目(14475)
- 划(14237)
- 自然(13920)
- 自然科(13513)
- 自然科学(13513)
- 教育(13454)
- 自然科学基金(13254)
- 编号(12288)
- 资助(11100)
- 重点(10040)
- 成果(9820)
- 发(9305)
- 课题(9162)
- 创(8392)
- 科研(8284)
- 部(8112)
- 计划(8016)
- 创新(7830)
- 性(7628)
共检索到847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晓丽 殷亚方 姜笑梅
采用"中心板锯割法"结合"应变片法"对人工林尾巨桉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进行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原木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上分布沿髓心的对称性较好,在靠近树皮处为拉应变,向髓心方向拉应变逐渐减小,到某个树干半径后减为0,随即转变为压应变,向髓心方向压应变逐渐增大,径向分布的回归方程为:y=-21.075x2+4.5297x+890.75(r=0.87),在0.01水平相关性极显著,拉应变向压应变转变的树干半径为0.681R;在不同原木高度上内部轴向残余应变的径向分布模式相似,回归曲线相关性均在0.01水平极显著,但随着原木高度的增加相关性下降;原木直径影响内部轴向残余应变径向分布曲线的变...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丽 姜笑梅 殷亚方
为评估人工林尾巨桉生长应力水平并揭示其变异情况,采用应变片法对其表面轴向生长应变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表面轴向生长应变为拉应变,活立木胸高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平均值基本分布在650×10-6~1 100×10-6之间;生长应变的测试一般需要3 min左右,这时应力释放完毕,应变值达到稳定.尾巨桉两个家系间及树干两个方位(南、北向)间的表面轴向生长应变差异不显著,沿树高变化不明显.
关键词:
应变片法 人工林尾巨桉 表面轴向生长应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曹现富 王晓丽 邹广权 李艳 付朴艳 李华 李妹 唐君培 曹子林
【目的】探讨坡向对尾巨桉人工林林木生长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以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忙安林场8 a生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坡向(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每个坡向3个样地,采用样地调查对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树高、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和单株立木材积及植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进行研究。【结果】坡向对尾巨桉人工林的林分平均胸径(P=0.000)、林分平均树高(P=0.000)、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P=0.001)和单株立木材积(P=0.005)均具有极显著影响,且阳坡的各生长指标均极显著大于阴坡,半阳坡和半阴坡为过渡组。4个坡向尾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植物共有40种,隶属于23科36属;同时草本植物共有30种,隶属于16科28属;4个坡向中,半阴坡的林下物种数最多。尾巨桉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P=0.013)、Simpson指数(P=0.047)和Pielou指数(P=0.029)在坡向间均有显著差异,但Shannon-wiener指数(P=0.127)在坡向间无显著差异;阳坡灌木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大于阴坡,阴坡灌木层植物的Pielou指数显著大于阳坡。尾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阴坡,最小值均在阳坡;草本层植物的Margalef指数(P=0.013)、Simpson指数(P=0.036)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35)在坡向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阴坡均显著大于阳坡;草本层植物的Pielou指数在坡向间无显著差异(P=0.114)。【结论】4个坡向中,半阴坡的林下物种数最多,阳坡更利于林木生长和灌木层植物的生存,阴坡更利于草本层植物的生存,综合考虑林木生长和林下植物多样性,阳坡为尾巨桉的适宜造林坡向。
关键词:
坡向 尾巨桉 林木生长 林下植物多样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时忠杰 徐大平 高吉喜 宋爱云 于春堂 张宁南 胡哲森
基于海南西部沿海台地区、北部平原区、东部沿海台地区和中部山地区共18个调查点54个尾细桉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的生物量、碳贮量、固碳能力及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南尾细桉人工林生物量平均为49.72t·hm-2,乔木层(85.10%)>凋落物层(8.08%)>林下植被层(6.82%);尾细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平均为88.84t·hm-2,乔木层为20.55t·hm-2(23.13%),林下植被层为1.55t·hm-2(1.74%),凋落物层为1.93t·hm-2(2.17%),土壤层(0~100cm)为64.81t·hm-2(72.96%);尾细桉各器官碳贮量以树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胡进波 刘元 苌姗姗 吴义强 朱林峰
对8个尾巨桉家系木材的S2层微纤丝角和组织比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S2层微纤丝角自髓心向外呈缓慢的减小趋势.(2)导管组织比量径向上呈递增趋势,随后在第5至第11生长轮间略有降低或基本保持平稳;纤维组织比量从髓心向外的数个生长轮内变异规律不明显,近树皮处有上升或下降的现象;木射线组织比量随树龄的增加而减小,以后又呈波动性的增加或基本保持稳定;轴向薄壁组织比量径向上变动幅度较大,无一定规律.(3)家系间及家系内个体间的组织比量在个体水平上分布范围较广,呈正态分布,开展个体选择的潜力大.(4)S2层微纤丝角和纤维长度间存在一定负相关,但关系密切程度比针叶材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沫 何沙娥 陈少雄 欧阳林男 张程 张维耀
[目的 ]挖掘和鉴定桉树中响应种植密度的木质部生成关键基因,阐释种植密度影响林木径向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PacBio Iso-Seq和RNA-Seq联合分析,鉴定了在高、低2个种植密度水平下尾巨桉DH32-29主茎的差异表达转录本并利用qRT-PCR进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 ]分别获得45 490条在主茎中表达的非冗余全长转录本和443条在木质部中差异表达的转录本,并鉴定出60条差异表达的调控因子编码基因。在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植株直径生长量显著增加;参与细胞分裂调控的PXL2及其互作基因CUL1和T15D22.7、参与次生壁调控的MYB46、C3H14同源基因和其下游基因CesAs、LACs均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很可能是种植密度影响主茎径向生长过程中负责调控细胞分裂和次生壁合成的重要成员;参与筛管发育的NAC86同源基因及参与形成层发育和木质部分化的抑制子PTL同源基因也上调表达,它们可能促进木质部生成,这与草本植物中的功能不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PXL2、CUL1、T15D22.7、NAC86和PTL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中优势表达;MYB46、C3H14、CesA和LAC17在木质部中优势表达。[结论 ]本研究鉴定了一批参与种植密度响应的木质部生成候选基因,构建了种植密度影响尾巨桉径向生长的分子调控网络模型,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种植密度影响林木径向生长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晓丽 姜笑梅 殷亚方
In this paper, CIRAD-Foret method and strain gauge method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longitudinal surface growth strains released from fallen woods. Comparison was also done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at the same point (sawing grooves inside the position pins)and at two points. Results showe...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志超 许宇星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量化认识旱季尾巨桉的径向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桉树林的木材产量及其科学经营提供数据支持及理论指导。【方法】应用DC_3型径向变化记录仪对5.5年生尾巨桉旱季径向生长进行连续监测,同步观测林内外各环境因子,分析旱季径向变化与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受树干水分平衡因素的影响,旱季晴天尾巨桉的树干径向日变化呈现出规律的周期性波动,其日最大值出现在9:00—10:00,而最小值出现在16:00—18:00;雨天树干呈持续膨胀后保持不变,最大值较晴天晚约2 h。旱季尾巨桉树干径向累积增长为波动性上升过程,可分为相对稳定期、快速增长期及失水收缩期3个阶段。在整个旱季内,各个时期径向生长的主导影响因子不同,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温度是影响尾巨桉旱季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结论】土壤水分和温度是影响尾巨桉旱季径向生长的主要因素,若旱季能够通过采取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灌溉等)等有效的经营措施,将对尾巨桉树干的径向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径向变化 尾巨桉 旱季 影响因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利丽 王志超 陈少雄 竹万宽 杜阿朋
【目的】对雷州半岛5个不同林龄(1,2,3,5,7年生)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及林下植被的生物量进行研究,分析各林分生物量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间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为分析桉树林碳汇功能随林龄的变化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解析木分析法测定乔木层生物量,利用15株不同年龄和径阶的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叶、枝、干、根、皮等各器官生物量方程,然后估算各林分乔木层及各器官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集法测定。【结果】尾巨桉林分总生物量随林龄的
关键词:
尾巨桉 人工林 生物量 林龄 雷州半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广华 陈瑞英
对比人工林巨尾桉素材和压缩率20%-60%处理材的微观结构,分别计算其空隙度,得出处理材细胞压缩顺序为:薄壁细胞—导管细胞—木纤维细胞.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理论空隙度(C0)与测定空隙度(C1)、压缩率(k)的关系式:C0=1.451C1+21.096k-24.725;绝干密度(ρ0)与测定空隙度(C1)、压缩率(k)的关系式:ρ0=-0.0228C1-0.332k+1.962.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纪杰 张友育 俞元春 崔晓晓 陈瑜 舒洪岚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林龄的巨尾桉(Eucalyptus urophylla×E. grandis)人工林土壤的持水性、渗透性、抗蚀性等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0.3 a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少雄 周国福 林义辉
试验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因素 ,每个因素 6个水平 ,4次重复。在参试的处理范围内 ,初植密度越大 ,其数量成熟和轮伐期的年龄越小 ;密度处理从 1到 6达到数量成熟的年龄分别为 5 5、6 2、6 6、6 7、6 8、6 4a ;最佳轮伐期分别为 5、6、7、7、7、6a ,这时的内部收益率分别为 2 4 8%、2 3 9%、2 3 5 %、2 2 8%、2 1 6 %、2 4 1%。施肥处理 1到 6的数量成熟年龄分别为 6 3、6 6、6 5、6 .5、6 .5、6 .6a ,全部在6 .3 6 .6a之间 ,而轮伐期分别是 6、7、6、6、6、7a ,这时的内...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喜明 陈瑞英 卢景龙 高仁浩 翁建武
对2-5年生巨尾桉人工林脱落树皮宏观、微观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随树龄增加,脱落树皮正面逐渐平整,背面出现旋切纹理;3-5年生脱落树皮,平均厚度从0.491 mm增至0.717 mm,幅面面积以每年大约2倍的速度从93cm2扩大至349 cm2;脱落树皮由周皮、基本薄壁组织、射线薄壁组织、膨大薄壁组织、筛管、伴胞以及韧皮纤维构成,韧皮纤维在横切面中的组织比量随树龄增加而提高,脱落树皮离层形成位置位于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区域.
关键词:
巨尾桉 脱落树皮 宏观结构 微观结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贾存 郭明明 王倩 崔立志 郭敬丽 陈忠震 李永宁
【目的】相同树种不同起源的林分在结构与稳定性上有较大的差异,林内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不同。研究不同起源的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河北省围场县采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天然林优势木年轮样本,利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建立二者的树轮宽度年表。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与方差分析,分析两种年表与气温突变前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其差异。【结果】气温突变后,天然林的径向生长有显著增加,人工林径向生长则变化不明显。人工林与5—7月月均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6—7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天然林与7月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与7月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生态气候指标中,人工林、天然林年表与干燥指数的关系差异最大,气温突变前后,人工林径向生长与干燥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天然林则不显著。人工林径向生长在气温突变前后均受水分胁迫的影响,天然林径向生长在气温突变前不受水分胁迫的影响,但在突变后开始受到影响。【结论】在气温发生突变的情况下,结构单一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会由于水分胁迫的影响而衰退,而结构合理的天然林有较高的稳定性,更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郝文乾 陈玲 梅光义
【目的】分析不同坡向杉木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的差异,为调整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建将乐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4种直径分布函数(Weibull分布、logistic分布、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函数),分别对幼龄林(8年)、中龄林(16或18年)、成熟林(27年)和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杉木人工林进行直径结构分析及分布函数的拟合。【结果】总体而言,4种分布函数中,Weibull的适应性最强;杉木幼龄林直径符合gamma分布;4种分布函数对杉木中龄林直径拟合效果均较好,且中龄林直径以1cm径阶整化的拟合效果比以2cm径阶整化的好;4种分布函数对生长于阴坡的杉木成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