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85)
2023(4925)
2022(4191)
2021(4025)
2020(3462)
2019(8244)
2018(8295)
2017(15723)
2016(8657)
2015(9737)
2014(9813)
2013(9331)
2012(8295)
2011(7630)
2010(7932)
2009(7468)
2008(7316)
2007(6403)
2006(5604)
2005(4919)
作者
(26023)
(21844)
(21759)
(20670)
(13822)
(10527)
(9609)
(8646)
(8279)
(7885)
(7562)
(7459)
(7141)
(6965)
(6832)
(6821)
(6409)
(6326)
(6276)
(6210)
(5508)
(5451)
(5421)
(4985)
(4972)
(4809)
(4799)
(4719)
(4525)
(4377)
学科
(36936)
经济(36906)
管理(22582)
(21438)
方法(21076)
(19205)
企业(19205)
数学(18379)
数学方法(17871)
(10468)
理论(9395)
中国(8046)
(7742)
业经(7703)
(6549)
(5729)
(5487)
贸易(5483)
地方(5388)
(5304)
技术(5068)
教学(5067)
农业(5002)
(4842)
环境(4700)
(4685)
(4566)
(4547)
金融(4547)
(4369)
机构
学院(125611)
大学(124898)
管理(48634)
(47611)
经济(46579)
理学(42553)
理学院(42134)
管理学(40883)
研究(40710)
管理学院(40692)
中国(29592)
科学(28043)
(27127)
(22364)
业大(21908)
(21398)
(20338)
研究所(19927)
(18065)
中心(17778)
北京(17385)
农业(17249)
财经(16570)
(15776)
师范(15603)
(15240)
(15050)
(14604)
经济学(14595)
技术(14426)
基金
项目(87983)
科学(68612)
基金(62976)
研究(60055)
(57090)
国家(56714)
科学基金(47884)
社会(36049)
(35506)
社会科(34163)
社会科学(34151)
自然(33572)
自然科(32809)
自然科学(32802)
基金项目(32461)
自然科学基金(32147)
(30281)
教育(29176)
资助(27607)
编号(23933)
重点(20877)
(18375)
成果(18343)
(18330)
(18313)
计划(17745)
课题(17416)
科研(17228)
创新(17113)
大学(16021)
期刊
(49023)
经济(49023)
研究(32375)
学报(23435)
中国(22076)
科学(20965)
(19470)
管理(18261)
大学(17616)
学学(16838)
教育(15575)
(15174)
农业(13221)
技术(12860)
林业(8887)
业经(8846)
统计(8340)
财经(8134)
(8017)
经济研究(8002)
(7863)
金融(7863)
(7657)
科技(7213)
(7019)
决策(6861)
技术经济(6602)
问题(6538)
业大(6480)
(6250)
共检索到1748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米彩红  刘增文  张晓曦  
【目的】建立基于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枯落物分解的土壤极化模型,旨在为深入认识土壤养分极化成因和预测土壤养分极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的角度出发,建立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推理和动态模型,通过实验室分解法和野外调查,对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进行分析。【结果】分别建立了基于养分循环和枯落物分解的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度推理模型及动态模型,并针对油松、落叶松、侧柏、刺槐、小叶杨、白桦和辽东栎等人工林,确定了模型中的主要参数。【结论】由于人工林土壤养分极化受林木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利用、枯落物分解等的综合影响,所以从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的角度来建立土壤养分极化动态理论模型是可行的。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袁颖红  樊后保  王强  裘秀群  陈秋凤  李燕燕  黄玉梓  廖迎春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增加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分别为N0(0 kg.hm-2.a-1),N1(60 kg.hm-2.a-1),N2(120 kg.hm-2.a-1),N3(240 kg.hm-2.a-1),每处理重复3次。以CO(NH2)2作为氮源,每月以溶液方式对林地进行喷施。通过2 a的处理后发现,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各处理土壤pH值、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交换性钙和土壤交换性镁质量分数均呈下降趋势,而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则不断上升。各处理中,不同层次土壤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付刚  刘增文  崔芳芳  
【目的】研究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中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三者的关系,为合理治理、改造人工纯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山区,对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kaempferi)、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灰楸(Catalpa fargesii)纯林及各混交林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针阔混交林可提高土壤全N、速效N、全P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平均值较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16.66%和53.76%,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较针叶纯林提高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佳  周小玲  陈建华  韦铄星  田育新  张珉  蒋燚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姜明  李昆  
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效应,并选择了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速效P、速效K作为人工林重建对土壤养分效应的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2年生的桉树、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类人工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N量其增幅高于10年生、6年生的人工林;除念珠相思林以外,人工林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所在试验点的对照地。混交林对增加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的作用非常明显,其改良能力优于纯林;人工林土壤表层全N含量均低于1.0 g.kg-1;(2)速效N的变化规律与全N含量基本一致,速效P含量波动较大,土壤速效K含量比较丰富,pH值的范围在4.44~6.42之间;(3)灰色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樊巍  高喜荣  郭良  杨洪义  曲进社  
本文报道了施肥4年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消长、水分物理特性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含量,其最适处理(100kgN/hm2+100kgP2O5/hm2)分别比施肥前提高21%、60%和14%;而施肥对全P、速效P以及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影响不大;对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的分析表明,施肥使土壤微生物总数比造林前提高了377%,从而提高土壤活性,促进林木生长。适当地施肥并不会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环境造成剧烈的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安娜  陆云峰  张俊红  吴家森  徐金良  童再康  
【目的】研究浙江开化杉木人工林连栽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寡营养细菌酸杆菌群落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类型杉木林地导致土壤肥力变化的酸杆菌分子生态学机制,为该地区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调整、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构建健康土壤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马尾松林(对照)、马尾松林皆伐后的一代杉木林、杉木林迹地自然更新二代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土层(0~20 cm, 20~40 cm)的土壤pH、束缚水含量、有机碳及主要速效养分含量,比较分析土壤肥力水平,同时进行土壤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优势酸杆菌群的结构变化。【结果】1)马尾松林改植杉木后土壤酸化显著,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P杉木一代林>杉木连栽林。2) 3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细菌中酸杆菌门均占明显优势(32.68%~49.17%),且连栽后的杉木连栽林0~20 cm土层酸杆菌占比显著高于马尾松林0~20 cm土层(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吴妙兰   顾晓娟   刘悦   刘林云慧   刘亚蕾   吴文宇   周林菲   莫其锋  
【目的】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比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旨在探明粤西地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C、N、P养分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化学计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广东省阳江市国有花滩林场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和灰木莲Magnoliaceae glanca四种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土层(0~10、10~20、20~40、40~60、60~100 cm)的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全磷(TP)和速效磷(AP)等指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人工林类型土壤C、N、P的垂直变化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的土壤TOC、TN存在显著差异,土壤TOC和TN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不同林分间表现为马占相思>加勒比松>尾叶桉>灰木莲,土壤TP在不同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间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尾叶桉林和灰木莲林的土壤C∶N、C∶P、N∶P分别为7.45~8.09、10.14~16.59和1.35~2.18,均低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林分的土壤TOC与TN、C∶N与C∶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SWC)和p H值会影响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论】马占相思林有较好的养分归还和地力维持的效果,在人工林营建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种植固氮树种达到土壤肥力改良的目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晓莎  李倩茹  许中旗  贾彦龙  庞瑞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当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9、18、33 a)和杨桦天然次生林(9、18、28 a)2种林型下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1)2种林型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差异在不同的林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幼龄和中龄阶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而近熟林则相反;在多数年龄阶段的多数土层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磷元素含量高于杨桦天然次生林;除近熟林040 cm土层土壤全钾略低于杨桦天然次生林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其他年龄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卢成阳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杜虎  鹿士杨  杨钙仁  
根据广西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桉树(eucalyptus)3种人工林分布情况,按其在各县市的分布权重选取不同龄级(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典型样地,样地面积20m*50m,采用网格法采集表层土壤(0cm-10 cm),采用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氯仿熏蒸法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各林龄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幼龄、中龄、过熟龄阶段微生物数量大小顺序为:杉木>桉树>马尾松,杉木幼龄、马尾松、桉树近熟林微生物数量在各自的林型中最大。微生物生物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明辉   尹昀洲   王珂   王树力  
【目的】弄清水曲柳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揭示影响土壤养分的林分空间结构因子,得出基于改善土壤养分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措施,为水曲柳人工林的精准经营及其土壤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4种林分密度和2种混交比例的水曲柳人工林为对象,运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法得出混交比、林分密度、角尺度、大小比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等林分结构因子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结果】水落3∶3混交林表层0~10 cm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4种密度纯林,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同密度水曲柳纯林分别提高37.5%、46.7%、22.2%、4.6%、17.9%和6.8%;不同林分密度水曲柳纯林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P <0.05),土壤养分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最小密度纯林较最大密度纯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4.6%、54.8%、24.7%、9.9%、70.5%和39.7%;土壤养分含量随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的增大而增加,随竞争指数的增大而降低;林分密度和竞争指数对多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直接负作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开敞度与多数土壤养分含量正相关,各结构特征因子间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结论】水曲柳落叶松混交林较水曲柳纯林、低密度纯林较高密度纯林土壤养分含量高。水曲柳人工林经营过程中应多营造混交林,以保持合理林分密度为总基调,降低林木间竞争指数。在调整角尺度,使林木趋于随机分布的基础上,根据大小比数伐除处于劣势的林木,增大开敞度。逐渐改变林木生长空间不合理的状态,改善林地营养条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黄笑  李际平  赵春燕  曹小玉  石乐  
为了研究不同林分类型闽楠人工林土壤氮、磷、钾元素含量以及其随土壤层次分布的变化规律。以湖南省金洞林场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14年生闽楠纯林、杉木林下补植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4年生闽楠纯林为研究对象,对4层深度(020、2030、3045、4560 cm)土壤的氮、磷、钾等养分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氮、全钾元素含量在整个土层(060 cm)中、速效磷元素含量在2060 cm土层中14年生闽楠—木荷混交林较14年生闽楠纯林多28.15%、23.82%、11.49%,全磷及速效钾元素含量14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顺平1  乔杰2  孙向阳1  王保平2  王炜炜2  崔令军2  于鑫1  
摘 要:为选择适宜泡桐生长的坡向坡位,对湖北省咸宁市浅山丘陵区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①坡位对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均达显著及以上程度,坡向和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 P、有效 K 空间分布的影响多达极显著程度。②对 4 项养分指标在 0 ~ 40 cm 土层范围内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 12 个坡向坡位划分为 3 类,其中第 1 类为东坡下部、南坡下部、西坡下部、北坡下部;第 2 类为北坡上部、北坡中部、东坡上部、东坡中部;第 3 类为南坡上部、西坡上部、南坡中部、西坡中部。③在此 3 类坡向坡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邵英男  刘延坤  李云红  陈瑶  田松岩  
以3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林分密度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全氮、全磷、C/N)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林分密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对土壤养分含量与环境要素(凋落量、现存量、林分密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凋落量、现存量和林分密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密切;林分密度为750900株·hm(-2)时,土壤多种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密度养分含量,有利于该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健飞  王淳  徐雯雯  黄选瑞  张志东  
【目的】探究不同代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及细菌变化有助于了解地力维持机制。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不同代际人工林(一代林(17和37年生)、二代林(14年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代际林及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异规律及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的耦合关系。【结果】(1)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一代林(17年生)和二代林(14年生)的速效钾和有效磷显著高于一代林(37年生)(P 0.05)。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各代际林土壤养分均呈现降低趋势。(2)在门水平上,3个林分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和酸杆菌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3个林分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呈迅速下降趋势。(3)一代林(37年生)的ACE和Chao1细菌丰富度指数在3个代际林中最低,且在0~10 cm和20~30 cm土层代际林间差异显著(P <0.05)。【结论】华北落叶松二代林在早期发育阶段不存在地力衰退问题,随着林龄的增加,应加强速效钾、有效磷和碱解氮的调控,并重视特定细菌群落的变化以维持土壤肥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