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3)
- 2023(9900)
- 2022(8361)
- 2021(7416)
- 2020(6036)
- 2019(13177)
- 2018(12911)
- 2017(23210)
- 2016(12669)
- 2015(13914)
- 2014(13464)
- 2013(13105)
- 2012(12203)
- 2011(11337)
- 2010(11541)
- 2009(10777)
- 2008(10344)
- 2007(9241)
- 2006(8437)
- 2005(7879)
- 学科
- 济(52488)
- 经济(52440)
- 管理(28582)
- 业(28320)
- 企(20722)
- 企业(20722)
- 中国(18770)
- 地方(18168)
- 学(17053)
- 农(16694)
- 业经(13609)
- 方法(12731)
- 农业(11476)
- 发(10311)
- 地方经济(10151)
- 数学(10024)
- 数学方法(9866)
- 融(9823)
- 金融(9821)
- 银(9775)
- 银行(9742)
- 行(9598)
- 贸(9498)
- 贸易(9486)
- 财(9273)
- 制(9080)
- 环境(9077)
- 易(9059)
- 理论(8377)
- 和(8248)
- 机构
- 学院(177400)
- 大学(173895)
- 研究(70977)
- 济(67131)
- 经济(65517)
- 管理(58275)
- 中国(52641)
- 理学(48209)
- 理学院(47513)
- 科学(46522)
- 管理学(46469)
- 管理学院(46128)
- 京(38388)
- 所(38186)
- 农(35030)
- 研究所(34779)
- 中心(31242)
- 财(30969)
- 江(29623)
- 范(27750)
- 农业(27500)
- 师范(27351)
- 业大(27062)
- 院(26403)
- 北京(24673)
- 州(24029)
- 省(23947)
- 财经(23375)
- 技术(22768)
- 师范大学(21718)
- 基金
- 项目(114735)
- 科学(88296)
- 研究(84461)
- 基金(78459)
- 家(70317)
- 国家(69663)
- 科学基金(57108)
- 社会(50898)
- 社会科(47989)
- 社会科学(47981)
- 省(47744)
- 基金项目(40401)
- 划(40371)
- 教育(38263)
- 自然(36037)
- 编号(35173)
- 自然科(35122)
- 自然科学(35112)
- 自然科学基金(34419)
- 发(31945)
- 资助(31541)
- 成果(29267)
- 重点(27717)
- 课题(26328)
- 发展(24893)
- 展(24443)
- 创(24146)
- 部(23263)
- 创新(22560)
- 计划(22077)
共检索到288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柳凌 张洁明 郭峰 张涛
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h30min,总积温为885.50℃·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
关键词:
日本鳗鲡 胚胎 仔鱼 发育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骏 余德光 王广军 刘晓春 朱宏友 林浩然
降海鳗鲡一直是作为研究鳗鲡人工繁殖的材料,由于降海鳗鲡的资源衰退,选用池塘养殖鳗鲡作为亲本的研究成为热点。尽管人工诱导野生降海鳗鲡获得的胚胎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报道,但人工诱导池塘养殖鳗鲡的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未见报道。本文应用池塘养殖日本鳗鲡取代野生降海日本鳗鲡进行人工繁殖,2002年的孵化批次共80次,其中大部分为人工授精卵(60次),一部分(20次)为自然产卵。受精率为(44.03±21.99)%,孵化率为(65.76±19.48)%,共计获得苗种349.9万尾。连续记录了鳗鲡的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发育过程。在水温为20.5℃时,胚胎发育需要时间为49h,所需积温1005℃.h;在水温为22.5℃...
关键词:
养殖鳗鲡 人工诱导 产卵 胚胎 仔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赵优 庄平 章龙珍 冯广朋 刘鉴毅 陈丽慧
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通过对其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观察,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25个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根据观察结果,将整个发育过程划分为7个阶段:受精卵胚盘形成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形成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和孵化出膜阶段。在水温(21.5±1.0)℃、盐度4.0、pH7.2~7.5的条件下,经历160h后开始出膜,从心脏跳动期至出膜期历时相对较长,占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的56%以上。在出膜前眼睛开始黑色素沉积,胸鳍、肾脏和膀胱等形成。纹缟虾虎鱼初孵仔鱼全长(2.534±0.078)mm,在水温(22...
关键词:
纹缟虾虎鱼 胚胎 仔鱼 早期发育 形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蔡林钢 牛建功 张北平 吐尔逊 谢春刚 唐皖江 郭焱
2010年5月通过人工催产,人工授精方法获得伊犁裂腹鱼(Schizothorax pseudaksaiensis Herzenstein)受精卵,在人工培育的条件下对其胚胎和仔鱼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伊犁裂腹鱼成熟卵为淡黄色,卵径为1.70~1.80 mm。受精40 min后,受精卵卵周隙接近最大化,此时卵径为2.90~3.10 mm。根据对伊犁裂腹鱼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和描述,可将胚胎发育分为6个时期。在水温19~21℃时,受精卵2 h胚盘隆起;经过125 h 30 min仔鱼出膜,全长7.9 mm;经过222 h仔鱼鳔形成,可进行平游。分析发现在胚胎发育特征上,伊犁裂腹鱼同其...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利平 刘登攀 蒲金成 杜力 陈桃英 陈文银 郑春静 吴雄飞 吴嘉敏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仔鱼 开口饵料 摄食行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孔祥迪 刘莉 李炎璐 于欢欢 陈超
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BAP、Py的浓度与eroD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明显,3种PAHs对条纹锯鮨胚胎中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其...
关键词:
条纹锯鮨 多环芳烃 胚胎 仔鱼 毒性效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施兆鸿 夏连军 王建钢 陆建学 赵荣兴 王海平 谢立峰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embryo and early larva development of Dentex tumiforns was discussed. Floating forms of egg in different salinities, optimal salinity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early larva growth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1. In immobile condition, all eggs sank at salinity of 32....
关键词:
黄鲷 盐度 胚胎发育 仔鱼 生长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蔺玉华 耿龙武 吴文化 王斌 夏永涛 刘晓勇
取3+龄咸海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chalcoidesaralensis)进行全人工繁殖,对受精卵各阶段发育形态进行观察。该鱼受精卵呈圆球状,为沉性卵,微粘性,卵粒白色透明,直径(1.32±0.04)mm。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肌节出现期、视泡形成期、尾芽期、肌肉效应期、胚动期、心脏搏动、出膜前期和孵化期。水温22~24℃时,受精卵经56h45min孵化出仔鱼。胚胎发育所需积温1232~1344h·℃。孵化第1天仔鱼沉卧水底,体色为白色,全长(4.51±0.08)mm;第4天仔鱼平游,开始摄食蛋黄和单细胞藻类;第6天鱼体卵黄囊消失,食...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振禧 黄洪贵 吴妹英 黄柳婷 赖铭勇
2011-2013年,连续观察了福建地区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受精卵的胚胎和仔鱼早期发育的全过程,描述了从受精卵到晚期仔鱼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斑鳜的成熟卵近圆球形,淡黄色,平均卵径为(1.76±0.08)mm;受精后5 min左右,卵膜吸水膨胀,平均卵膜径达(2.20±0.09)mm。在20℃温度条件下,孵化时间为189.33h。24℃温度条件下,初孵仔鱼平均全长(5.57±0.18)mm,具趋光性;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避光,进入混合营养期;5日龄时卵黄耗尽,6日龄时油球也完全消失。仔鱼全长y与日龄x成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y=0.4916x+5.720...
关键词:
斑鳜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罗海忠 施兆鸿 傅荣兵 马凌波 罗海军 毛志增 陈波 柳敏海 范卫明
通过海上捕获灰鲳亲体进行人工授精,对东海灰鲳的胚胎发育和仔鱼形态进行了连续观察,详细地描述了东海灰鲳胚胎和仔鱼发育各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东海灰鲳受精卵为圆球形,透明,油球1个,位于卵中央,卵径范围在1.150~1.315 mm之间,平均卵径1.260 mm,油球径范围在0.368~0.395 mm,平均油球径0.374 mm。在水温在28~29℃,盐度28时,孵化时间约为24 h;初孵仔鱼,肌节约33对,全长2.785 mm。孵出后2 d就开口,3 d卵黄囊完全消失,5 d油球完全消失。2 d胸鳍张开,10 d尾脊上翘。
关键词:
灰鲳 胚胎 仔鱼 形态特征 东海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涛 张洁明 郭峰 柳凌
研究了出膜后第1~9 d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幼苗,在不同光强度下趋光性分布及视觉发育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8900 lux的强光条件下,日本鳗鲡早期幼苗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52.2%的幼苗都集中在最暗的110 lux区域;而在2300 lux的弱光条件下,表现出趋弱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44.6%的幼苗都集中在25 lux区域。视网膜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幼苗的视网膜发育首先出现的是外界膜和内界膜,最后出现的是外丛层。幼苗的整个视网膜结构到9 d时,发育为9亚层结构。视网膜中最发达的是外核层,由3种细胞构成。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明 姜伟
[目的]本文研究了齐口裂腹鱼胚胎及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方法]观察研究了该鱼类胚胎发育各时期的典型特征及1~30日龄仔鱼发育各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①齐口裂腹鱼成熟的卵呈淡黄色,色泽鲜明,卵为沉性,卵径2.8~3.1 mm。受精吸水后卵出现微粘性。水温14.1~16.8℃条件下,受精后约4~5h,隆起的胚盘表面开始出现分裂沟,受精卵进入分裂期;受精后约11~12 h,进入囊胚期;受精后约18~20h,进入原肠胚阶段;受精后约39~40h,进入神经胚阶段;受精后47~50h,胚体发育进入器官形成期;受精后约140 h,开始进入出膜期。初孵的仔鱼全长约9~10 mm。②出膜后1~11 d,仔鱼眼睛、鳍、口腔、鳃、鳔、体表色素、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相继发育并趋于完善;出膜后第10~11天,仔鱼开始摄食浮游动、植物。出膜后12~22d,消化系统、鳍、鳔等进一步发育,仔鱼卵黄消耗殆尽,完全外源性营养。出膜后22~30 d,仔鱼发育进一步完善,摄食旺盛,开始摄食微粒子配合饲料。[结论]对齐口裂腹鱼胚胎发育及1-30日龄仔鱼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了解齐口裂腹鱼胚胎及仔鱼早期发育特点,为齐口裂腹鱼的人工繁育积累基础资料,并为齐口裂腹鱼人工增殖中的规模化繁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胚胎发育 仔鱼发育 形态特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胡雪松 李池陶 葛延龙 贾智英 姜晓娜 石连玉
对产自黑龙江的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is)的胚胎和早期仔鱼发育的形态特征和时间进行观察和描述。对受精卵去膜,在Holtfreter氏液中培育,着重观察去膜卵在原肠胚及后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在水温(23.5±1.0) ℃ 条件下,黑龙江三角鲂胚胎从受精到出膜历时30 h 10 min,历经7个主要发育阶段(卵裂前、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出膜),25个具体发育时期。初孵仔鱼体长为(4.33±0.16) mm,在(25.5±1.0) ℃ 条件下,经144 h,卵黄囊被完全吸收,此时全长为(7.73±0.20) mm。早期仔鱼可根据眼色素沉积、体色素(主要位于头、颈、背部和消化道)沉积、鳔和卵黄囊的变化分为眼色素增多期、体色素增多期、鳔出现期、鳔充气期和卵黄囊完全吸收期等5个时期。黑龙江三角鲂在鳔充气膨大(出膜后96 h)前,无摄食行为。在出膜后96~144 h为混合营养期,适宜将仔鱼转入池塘进行夏花培育。本研究旨为黑龙江三角鲂的资源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永江 崔爱君 姜燕 王滨 周鹤庭 柳学周 刘新富
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测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大洋性经济鱼类黄条(鱼师) (Seriola lalandi)胚胎孵化率、初孵仔鱼畸形率、内源性营养吸收利用、生长基因表达、存活指数(SAI)、饥饿不可逆点(PNR)的影响,并对早期仔鱼活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最适水温为20℃~22℃条件下,胚胎孵化率最高,达75%~81%,且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7%,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_(10)值最接近于2,且初孵仔鱼全长和卵黄囊体积最大。受精卵在盐度为30以上时,漂浮在水面,而在盐度为20~25时,悬浮在水中,在盐度为10~15时,下沉于水底部。受精卵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范围为30~35,胚胎孵化率达79%~80%,初孵仔鱼畸形率低于6%。发现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18℃、20℃、22℃、24℃)初孵仔鱼卵黄囊吸收利用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不同盐度条件下,初孵仔鱼的SAI值表明,盐度为30~35组仔鱼的SAI值较高且峰值出现在盐度为30组,而盐度为10组仔鱼SAI值最低。在水温为20℃~22℃时,6 d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最高(78%),PNR点出现在7~8d之间。在水温为20℃~24℃、盐度为30~35条件下的初孵仔鱼中,IGF-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饥饿条件下,IGF-1 mRNA在饥饿后第2天显著升高,其后在第3d-4d显著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随着饥饿的进行继续下降至显著低于开口期表达水平。本研究明确了黄条(鱼师)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最适盐度为30~35,并建立了初孵仔鱼活力评价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规范化的黄条(鱼师)胚胎孵化和苗种培育技术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洁明 柳凌 郭峰 张涛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人工诱导 性腺发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