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1)
- 2023(10390)
- 2022(9226)
- 2021(8747)
- 2020(7369)
- 2019(17025)
- 2018(16901)
- 2017(32427)
- 2016(17815)
- 2015(19982)
- 2014(19848)
- 2013(19535)
- 2012(17981)
- 2011(16061)
- 2010(15919)
- 2009(14414)
- 2008(13731)
- 2007(11881)
- 2006(10160)
- 2005(8724)
- 学科
- 济(66641)
- 经济(66571)
- 管理(48446)
- 业(45647)
- 企(37514)
- 企业(37514)
- 方法(31591)
- 数学(27179)
- 数学方法(26848)
- 农(18957)
- 学(18006)
- 中国(16719)
- 财(15260)
- 业经(15014)
- 地方(13954)
- 农业(12765)
- 理论(11992)
- 和(11683)
- 贸(11408)
- 贸易(11404)
- 易(11054)
- 环境(10765)
- 制(10736)
- 技术(10683)
- 教育(10237)
- 务(9983)
- 财务(9925)
- 财务管理(9908)
- 划(9499)
- 企业财务(9391)
- 机构
- 大学(247481)
- 学院(245468)
- 管理(99614)
- 济(91019)
- 经济(88873)
- 理学(86833)
- 理学院(85858)
- 管理学(84325)
- 管理学院(83892)
- 研究(83281)
- 中国(59825)
- 科学(55203)
- 京(54068)
- 农(42783)
- 所(42170)
- 业大(41710)
- 财(39149)
- 研究所(39001)
- 中心(37660)
- 江(34937)
- 北京(34597)
- 范(33520)
- 师范(33227)
- 农业(32901)
- 财经(32200)
- 院(31406)
- 经(29318)
- 州(28737)
- 师范大学(26989)
- 技术(26791)
- 基金
- 项目(178410)
- 科学(138223)
- 研究(129196)
- 基金(127316)
- 家(112327)
- 国家(111379)
- 科学基金(94332)
- 社会(77765)
- 社会科(73385)
- 社会科学(73365)
- 省(70009)
- 基金项目(68856)
- 自然(63533)
- 自然科(61948)
- 自然科学(61930)
- 自然科学基金(60783)
- 划(59333)
- 教育(58853)
- 编号(53598)
- 资助(52478)
- 成果(42748)
- 重点(39969)
- 部(38143)
- 发(37672)
- 课题(36619)
- 创(36571)
- 科研(34543)
- 创新(34024)
- 大学(33018)
- 计划(32831)
共检索到347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宁华 姚金雨 周国英 李家湘 李超 景美清 赵书明
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内杉木过熟林地内景观植被天然更新开展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冠下演替层已经初步形成,研究区内参与演替的景观植被种类达55种,生长势良好,景观价值高;但分布不均匀,密度低。为保证其今后景观价值,应从林内卫生、遗传物质人工诱导、种群竞争机制等方面入手,应尽快开展园内景观植被诱导恢复工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梅 郑小贤
【目的】分析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情况,为北京人工侧柏林的天然更新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北京十三陵林场人工侧柏林林分的天然更新状况进行调查,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影响天然更新的8个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人工侧柏林林分中,各树种更新幼苗在≤30cm和>30~≤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均为不良,在>50cm高度级的更新等级为中等;林分中阔叶树种的更新能力强于针叶树种,优势树种侧柏幼苗更新密度和频度分别为538株/hm2和13.8%;影响侧柏林更新的8个因子的关联度排序为:海拔>坡向>土壤厚度>坡位>林分密度>坡度>灌草盖度>枯落物厚度。【结论】北京十三陵林场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铁岩 毕君 王超 许国民 王立方 尤海舟
油松是易于天然更新的树种。对冀北山地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样方测定结果显示油松天然更新能力较强,更新幼树密度26283株/100 m2,达到了常规造林的密度要求;更新幼树的树高结构呈左偏单峰形,年龄结构呈下降型种群;微地形对更新幼树的株数有明显影响,不平坦的地形相较于平地有利于更新;更新幼树的空间格局呈典型的聚集型分布状态。采用样带法测定油松母树种子传播距离主要在2倍树高以内,平均最远距离约2.8倍树高。建议今后应改变油松林皆伐再造林的生产模式,利用其天然更新能力对现有成熟龄、近熟龄人工林及疏
关键词:
油松林 天然更新 森林演替 冀北山地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梅 郑小贤
利用金沟岭林场8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标准地1986年、2001年、2008年的更新调查数据,研究了其天然更新的密度和分布格局动态。结果表明:林龄为中龄林(1986年)、近熟林(2001年)、成熟林(2008年)时,天然更新密度分别为1 734、1 956、2 544株/hm~2,中龄林、近熟林天然更新等级均为不良,成熟林更新等级为中等;中龄林更新较多的为云冷杉等针叶树种,随着林龄的递增,阔叶树种的更新增多;全林分在中、近、成熟林阶段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聚集的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各个树种更新分布格局也随林龄变动而发生变化,成熟林时,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本研究通过分析更新密度和幼苗幼树的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长忠 沈国舫
以重点调查与全面搜集已有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式 ,对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现状与潜力 ,分别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水平 ,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集体杉木人工林现实生产力多为气候生产力的 11%~ 18% ,国有林多为 2 0 %~ 4 0 % ;若达正常经营状态 ,集体、国有杉木人工林其生产力可在现有水平上分别再提高 70 %以上和 4 0 %。集约经营条件下 ,杉木可达气候生产力的 50 % ,马尾松可达 80 %左右。良种、良法条件下 ,国有林生产力可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 80 %以上。相同条件下 ,马尾松同杉木相比 ,生物生产力高 2 0 %以上
关键词:
人工林 生产力 杉木 马尾松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姚茂和 盛炜彤 熊有强
通过分析53块样地的调查材料,系统地论述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与林分及立地的关系,表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林下植被类型和指示种均可作为杉木人工林立地分类及评价的依据之一。但林下植被的指示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当林下植被发育到一定阶段才有较好的指示能力,而且其外延性较差,林下植被指示作用的调查结果不能无限外推。
关键词:
林下植被 指示作用 杉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明国 殷有 孔繁轼 卢国珍 张连生
为了给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标准地调查观测的方法,研究林况、地况因子对辽西半干旱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影响较大的因子为微地形、林分郁闭度、坡向和土层厚度,对更新幼树生长影响较大的因子为林分郁闭度、灌木盖度和土层厚度。林分郁闭度为影响辽西地区油松天然更新的关键因子,郁闭度大于0.7时几乎没有更新幼树,郁闭度小于0.3时幼树分布不均匀;坡向与土层厚度构成了辽西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导立地因子,阳坡天然更新不能成功进行,适宜的立地条件是实现油松天然更新的前提;侵蚀沟对油松天然更新有着显著影响,侵蚀沟内更新幼树株数比正常坡面高160.2%;...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唐继新 贾宏炎 曾冀 李忠国 庞圣江 郝建 赵总
基于南亚热带米老排人工林落种后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调查资料,对其皆伐迹地天然更新幼树的树种、起源、数量、空间格局、分布频度和树高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皆伐迹地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更新树种为米老排树种;(2)在010 m空间尺度内,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分布为聚集分布(P<0.01);(3)米老排种子更新幼树的数量和频度,可达到森林天然更新的良级标准,亦符合采伐迹地人工更新成林的验收标准;(4)种子天然更新幼树树高的分布近似正偏山状的weibull密度函数;(5)在米老排人工林皆伐作业后1.5年左右,对采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志东 韩广轩 毛培利 王光美 薛钦昭
为阐明黑松(Pinus thunbergii)海防林天然更新的影响机制,在对烟台典型样地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成年个体密度、距海岸距离、草本和灌木盖度对其天然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松海防林径级分布呈逆J字型分布,判定系数R2达到了0.99,表明所调查的黑松种群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发展的异龄种群;幼苗和幼树随着成年个体密度和距海岸距离的增加,个体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随着草本和灌木盖度的增加,表现出下降倾向;小树个体数与灌木盖度呈正相关,与成年个体密度、距海岸距离和草本盖度关系不明显。处于不同生活史阶段的幼龄植株在成年个体密度、距海岸距离及下层植被的影响下表现出了不同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桂生 马履一 贾忠奎 吴丹妮 迟明峰 张淑敏 赵贵娟
【目的】油松为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通过探讨环境因子与油松更新苗生长的相关关系,阐明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形成的林隙对其天然更新影响的内在机制。【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设置4种林隙等级,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之比分别为L-I(0.75 H)、L-II(1.00 H)、L-III(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每种林隙等级设置3个重复,并根据边界木的平均冠幅将每个林隙分为林隙中心区域(B),林隙边缘区域(C)和林隙周边区域(D)。调查了油松更新状况,同时测量生长旺季的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下物种组成和生长状况的差异性,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①所有林隙等级中油松更新苗数量均占绝大部分(> 82.6%),油松更新苗数量所占比例并没有显著差异(P> 0.05)。②林隙等级对总的更新苗平均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当年高生长都有显著影响(P <0.05),空气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只在特定等级林隙中与部分更新特征显著相关。【结论】初步结论:油松人工林内,间伐产生的林隙对天然更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植物物种组成影响不大;林隙的大小主要通过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对油松更新状况产生影响;所研究的5个环境因子中,林隙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是影响更新苗更新状况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 林隙 环境因子 天然更新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小鹏 王得祥 杜江涛 张宋智
【目的】探讨华山松人工林天然更新与微生境因子间的关系,为指导华山松人工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华山松为研究对象,在甘肃小陇山林区分别在阳坡、阴坡设置20m×20m典型样地各4个,分别调查弱度(20%)、中度(30%)和强度(40%)3种间伐强度处理下,华山松林分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率、凋落物厚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7项微生境因子特性及相应区域的幼苗、幼树更新数量,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华山松幼苗更新数量和种群更新潜力随着间伐强度增大而增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农友 卢立华 孙冬婧 黄德卫 李华 雷丽群 明安刚
为深入了解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人工林天然更新的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应用典型样地法,研究广西西南部岩溶石山降香黄檀人工林的天然更新,分析降香黄檀实生幼苗幼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20个5 m×5 m的样方中共调查降香黄檀幼苗幼树94株,其平均密度1 880株/hm2,空间分布以随机分布为主。幼苗幼树的个体主要集中在DBH≤3 cm和H≤4.0 m以内,且胸径随树高的增加而增长;其多度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随高度级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钟原 刘玉英 邱金梅 肖佳佳 成仿云
圆明园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议题,其中植物景观的恢复与建设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园内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探讨了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现状以及在恢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结论包括:1)圆明园开放区域共有植物169种,分属64科128属,与盛期相比主要缺少常绿乔灌木、温带果树和农作物;2)植物景观的现状与盛期相比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有较大差距;3)恢复植物景观是保护圆明园的重要内容,要与周边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在恢复原本的整体基调和局部特色的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特点,适当应用一些新的植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卫军 李志辉 王佩兰 胡俊靖
杉木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解丘陵区杉木人工林不同林龄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对其人工中龄林及近熟林地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采用辛普森(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了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龄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人工近熟林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中龄林林分其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人工中龄林随年龄的逐渐增大其群落植物种类逐渐增多,林分进入近熟林后,其植物种类变化不很大;同时人工林物种丰富度普遍呈现出近熟林高于中龄林的趋势,较为明显的是灌木和草本;对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应根据不同林龄合理调整种群结构,创造良好的林地生长条件,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盛炜彤
从 198 6年起 ,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 ,用间伐方式对 8~ 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 ,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 ;郁闭度分别为 0 .9、0 .7及 0 .6。设置固定样地 6个 ,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 ,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 ,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 ,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 .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 ,间伐 8~ 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 90 %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 ,干生物量可达 4~ 5 t· hm-2 ;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 ,林下植被的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