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53)
- 2023(16056)
- 2022(13622)
- 2021(13044)
- 2020(10662)
- 2019(24859)
- 2018(24979)
- 2017(47285)
- 2016(25902)
- 2015(29002)
- 2014(29212)
- 2013(28291)
- 2012(25626)
- 2011(23023)
- 2010(23134)
- 2009(21321)
- 2008(20859)
- 2007(18061)
- 2006(16002)
- 2005(14283)
- 学科
- 济(93932)
- 经济(93797)
- 管理(74696)
- 业(67749)
- 企(57726)
- 企业(57726)
- 方法(38247)
- 数学(32112)
- 数学方法(31684)
- 农(27284)
- 财(26622)
- 中国(26521)
- 制(24278)
- 业经(23910)
- 学(23574)
- 地方(20050)
- 理论(18492)
- 农业(17831)
- 体(16941)
- 银(16346)
- 银行(16299)
- 和(16176)
- 务(16032)
- 贸(15967)
- 财务(15957)
- 贸易(15956)
- 财务管理(15919)
- 技术(15544)
- 行(15487)
- 易(15459)
- 机构
- 大学(354969)
- 学院(353643)
- 管理(136537)
- 济(133183)
- 经济(129910)
- 研究(118561)
- 理学(117119)
- 理学院(115736)
- 管理学(113798)
- 管理学院(113118)
- 中国(88718)
- 京(76550)
- 科学(74026)
- 财(65921)
- 所(59111)
- 农(54972)
- 中心(53801)
- 江(53617)
- 研究所(53497)
- 业大(51674)
- 财经(51154)
- 范(50038)
- 师范(49565)
- 北京(48651)
- 经(46212)
- 院(43627)
- 州(43371)
- 农业(42646)
- 师范大学(40033)
- 经济学(39577)
- 基金
- 项目(239203)
- 科学(186749)
- 研究(180060)
- 基金(169655)
- 家(147176)
- 国家(145897)
- 科学基金(124632)
- 社会(110323)
- 社会科(104185)
- 社会科学(104156)
- 省(94652)
- 基金项目(90463)
- 教育(83728)
- 自然(79779)
- 划(79637)
- 自然科(77800)
- 自然科学(77782)
- 自然科学基金(76336)
- 编号(75906)
- 资助(68217)
- 成果(63347)
- 重点(53716)
- 课题(53059)
- 部(51970)
- 发(51231)
- 创(50197)
- 创新(46740)
- 项目编号(46713)
- 制(46548)
- 科研(45116)
- 期刊
- 济(153268)
- 经济(153268)
- 研究(108352)
- 中国(74361)
- 学报(55463)
- 财(52118)
- 管理(51234)
- 教育(50854)
- 农(50677)
- 科学(50580)
- 大学(42427)
- 学学(39139)
- 农业(34665)
- 技术(31841)
- 融(31381)
- 金融(31381)
- 业经(25495)
- 财经(24808)
- 经济研究(23276)
- 经(21125)
- 图书(20841)
- 问题(19541)
- 业(17747)
- 理论(17574)
- 科技(17567)
- 版(16885)
- 实践(16114)
- 践(16114)
- 现代(15925)
- 技术经济(15206)
共检索到530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亚玲 包芊颖 黄成凤
科研范式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数据爆炸背景下,原有的科研范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科学问题的求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和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工具。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再造科研工作流程和加速交叉融合创新等路径驱动科研范式的变革。以生物学领域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传染病的预测、演变和控制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在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辅助下,科学问题的求解由传统自下而上的路线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自上而下的思路,通过降维、近似求解,寻找与现实问题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形成解决科学问题的新范式。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迎春 虞晨琳
构建一个面向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 简称AI4R)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对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和伦理意识的科学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与AI相关的素养教育政策、课程与培训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个体系框架不仅关注教育对象对AI的知识理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思维及情感联系的教育。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受教对象,AI素养的教育培养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培养策略可由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社会性机构,亦或是图书馆、社区等公益性组织实施,他们通过承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补的教育培养策略,不仅推动AI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还负责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使其具备利用AI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得科学性之争的胜利,成为打破学科边界、推动范式变革、促进学科融合的中间力量,最终掌握“大科学”时代的核心话语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光 佟景泉 黎新华
面向智能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要从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升级、教学互动增强、教师角色转变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表征,明晰“变革什么”;从人口老龄化、数智化转型、教育公平性、个性化诉求等维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动因,揭示“何以变革”。据此,构思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5种典型样态,并从贯彻赋能思维、对标赋能场景、融合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平台、创设智能助手等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实施举措,回答“如何变革”。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储节旺 陈梦蕾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经济数字化、社会网络化和生活智能化,并在加速驱动图书馆变革,从图书馆构成要素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加速替代馆员,图书馆管理少人乃至无人化;促进馆藏资源数字化、资源组织智能化;实现用户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催生馆舍智能化、阅读学习场景化和空间虚拟化。通过增强型变革、解构型变革和新生型变革,将传统图书馆变革成为具有无人化、数字化、个性化、场景化和智能化五大特征的新型图书馆。文章尝试构建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影响的"I"模型和人工智能对不同岗位人力的替代作用模型。
关键词:
图书馆 人工智能 智能化 个性化 场景化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刁羽 薛红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影响,对提升图书馆学科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探析图书馆学科服务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必要性和挑战性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学科服务融合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展望。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通过其强大的生成性功能嵌入到学科服务平台的技术端、管理端、用户端等层面,以此推动学科服务的智慧化转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技术-经济特征以非普惠方式渗透于各产业部门,并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在梳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分析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两条路径,分别阐述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而后,深入微观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影响三次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进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构建起一个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在ICT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下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王晴晴 王若昕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刚 刘捷
随着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步伐加快,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基于价值网络分析方法,本文对广东省东莞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当出现本地智能化潜在需求却缺乏技术供给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在刺激有效需求的同时吸引创新资源的集聚,这是推动制造业集群智能化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基本战略选择。培育和完善包括制造企业、人工智能企业、新型研发组织、战略联盟和政府在内的多元创新主体构成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促进智能科技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政府积极作用的发挥集中表现为以"双创"为导向,在刺激有效需求和引进创新资源的同时,促进多元创新主体的互动和协同创新。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画斌
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人工智能成了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的利器。人工智能示范基地的创建途径主要包括构建智能生态主平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链和生态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等。人工智能示范基地创建的相关机制主要有创新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开放安全管理及人才支撑机制,探索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领导与组织实施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示范基地 智能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韩昭良 韩凯辉
人工智能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变革的机遇包括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因材施教、精准教育将成为可能,有助于打破壁垒形成人才培养的新形态;变革的挑战包括无业可就的挑战,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挑战、人才培养内容调整的挑战;为此,可采取的路径包括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调整人才培养内容和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汤同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可以在实现研究对象的全球性拓展、研究数据的形象化采集以及研究成果的智能化产出等方面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突破性的技术赋能。同时,研究者们也应警惕如文化失声的技术陷阱、西方中心的话语殖民、去情景化的方法困境等潜在的技术主义价值隐患,积极在本土文化继承、学科话语自主以及实践问题导向方面做出应有努力。基于此,比较教育研究应积极应对此次技术变革,在认识层面应重视研究内容的文化性,强化境域性的跨文化理解;在功能层面应强调研究话语的自主性,强化本土理论的生成与传播;在方法层面应注重研究问题的实践性,强化具身性的在场研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民春 彭刚东 袁瀚坤
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指标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子系统。然后,运用耦合协同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1))的“四位协同”~((2))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四位协同位于良好协同及以上的省(区、市)仅6个,其余25个省(区、市)均位于不协同的发展阶段。接着,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数衡量人工智能,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四位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和软件产业收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工具变量2SLS和动态面板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才数量、研发投入相应较高地区,人工智能作用显著;相反,作用则不显著。随后,利用空间计量和门限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受到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支出规模、信息服务程度的单门限条件影响,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杰 廖捷 董海云
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自我解放的内在冲动。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审计的劳动形态将发生演变,人机协同劳动将成为未来审计作业的基本形态,对审计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形态演变;其次,围绕人机协同劳动形态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审计工作;再次,提出了审计对人工智能的适应,即人机协同的审计作业模式"人工智能+审计";最后,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审计职业的挑战,以及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审计 适应 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