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90)
2023(8990)
2022(7135)
2021(6811)
2020(5616)
2019(12947)
2018(13195)
2017(24373)
2016(12754)
2015(14020)
2014(13408)
2013(12513)
2012(10902)
2011(9757)
2010(10201)
2009(9607)
2008(9539)
2007(8278)
2006(7357)
2005(6527)
作者
(33257)
(27700)
(27345)
(26222)
(17618)
(13144)
(12308)
(10565)
(10402)
(9785)
(9423)
(9334)
(8922)
(8853)
(8522)
(8307)
(8197)
(7917)
(7864)
(7693)
(6880)
(6629)
(6587)
(6406)
(6170)
(6138)
(6124)
(5999)
(5422)
(5393)
学科
(48418)
经济(48370)
管理(41371)
(40084)
(37479)
企业(37479)
方法(22203)
数学(19143)
数学方法(18568)
技术(16121)
中国(13792)
业经(13703)
(12219)
(12091)
技术管理(11975)
(11296)
理论(11179)
(8891)
(8710)
银行(8701)
(8600)
教学(8391)
(8355)
(7890)
金融(7889)
体制(7524)
地方(7518)
(7464)
(7416)
教育(7368)
机构
学院(169349)
大学(167926)
管理(69539)
(67795)
经济(66372)
理学(60055)
理学院(59483)
管理学(58219)
管理学院(57882)
研究(53611)
中国(40954)
(35210)
(32362)
科学(31185)
(26095)
(25280)
财经(24709)
中心(24301)
(22879)
研究所(22811)
师范(22689)
北京(22518)
(22437)
业大(21960)
(20817)
(20768)
经济学(20147)
(20132)
技术(19517)
商学(18381)
基金
项目(113359)
科学(91249)
研究(86549)
基金(81136)
(70134)
国家(69534)
科学基金(61394)
社会(55023)
社会科(52244)
社会科学(52232)
(46222)
教育(41844)
基金项目(41754)
自然(38795)
(38313)
自然科(38010)
自然科学(38004)
自然科学基金(37338)
编号(35320)
资助(32500)
(30006)
成果(28440)
创新(26957)
重点(25835)
课题(25404)
(24227)
(24087)
国家社会(22736)
项目编号(22327)
(21932)
期刊
(75272)
经济(75272)
研究(52516)
中国(39227)
管理(30569)
教育(29123)
(26160)
科学(21950)
学报(20954)
技术(19373)
(18349)
大学(17485)
学学(15975)
(15428)
金融(15428)
业经(12865)
经济研究(12715)
财经(12303)
农业(12130)
科技(10785)
(10656)
(10143)
技术经济(10023)
统计(9614)
职业(8747)
问题(8538)
(8138)
论坛(8138)
图书(7975)
商业(7916)
共检索到257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邦奇  
人工智能时代智慧课堂的探索已走向生态化发展与模式创新阶段。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方案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变革、学生智慧培养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机制及新的教学模式极为紧迫。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核心理念,探讨了人工智能赋能智慧生成的体系框架,阐述了智慧生成的技术流程和技术应用三重境界,并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可为智慧课堂的升级发展和深化应用提供参考和启发。本研究对于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把握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生成发展规律和实现路径,开展面向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智慧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曾光   佟景泉   黎新华  
面向智能时代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要从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升级、教学互动增强、教师角色转变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表征,明晰“变革什么”;从人口老龄化、数智化转型、教育公平性、个性化诉求等维度,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动因,揭示“何以变革”。据此,构思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5种典型样态,并从贯彻赋能思维、对标赋能场景、融合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平台、创设智能助手等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模式变革的实施举措,回答“如何变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攀登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时代,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念变革入手,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将更加突出教师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强调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的融合。在实践创新上,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基于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和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在推进策略上,建议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形成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教、研、训"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打破教育教学数据孤岛,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内外数据链相融合的数据生态;培养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蔡宝来  
人工智能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课堂教学颠覆式创新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课堂变革的实质是人工智能赋能的课堂教学内生性革命。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是人工智能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模拟辅助、替代、延伸、扩展和增强学生主体动能和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信息化过程。赋能后的课堂教学追求和张扬智慧化课堂、个性化教学、自适应学习、混合式学习的新理念,呼应和召唤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颠覆式创新和变革。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峰   吴跃东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以其内容生成的高效性、多模态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体验,以及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正成为驱动教育理念、形态、模式、路径等全方位变革的“新引擎”,为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力。本文聚焦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首先阐释了AIGC与教育创新的内涵,剖析了二者的多维契合点,并从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诠释了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支撑、主体素养、伦理安全、生态培育、要素耦合”是AIGC驱动教育创新的五大核心要素。结合国内外AIGC教育应用的最新进展,提炼了推动AIGC教育创新的实践启示,展望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依靠标准化教育来批量生产人才的模式难以为继,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智慧教育是以"人的智慧成长"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在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中提供适切学习机会,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智慧学习环境强调利用数据和算法来读懂学生、发现学生、服务学生,包括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灵活创新的学校布局和深度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智慧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解决问题,重点开展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和无边界学习;智慧教育管理要破除"效率至上"的评价导向,充分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构建全社会参与的教育生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姗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推进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迈进,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高职院校实施“课堂革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碎片化建构代替整体性治理、技术理性僭越人文理性、实践教学场域单向度转换等问题“,课堂革命”的整体效能备受质疑。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突破传统职业教育课堂变革中的时间、空间、要素等限制,通过万物互联、群体智能、虚拟现实和智适应学习等技术赋能,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整体效能。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的技术逻辑,高职院校可从价值锚定、主体融合、过程智治、场景建构四个维度重塑课堂变革的行动框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孟亚玲  贺阳阳  李军靠  
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人工智能对教育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在一定意义上确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和智慧课堂的理念,解析了智慧课堂的六个特征:学习者角色多元化、资源定制化、学情系统化、工具多样化、环境智能化和活动自动化。提出了五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课堂形态:人工智能+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通用人工智能。最后分析了智慧课堂未来的四个发展方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王晴晴  王若昕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基本具备跨领域解决问题的文本生成能力,逐步接近通用人工智能。本研究对ChatGPT进行各项能力测评,发现其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水平,但在创造力方面,ChatGPT没有明显的创造力倾向偏好。在教学能力方面,ChatGPT已经能够通过中国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笔试部分。可以预测,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四方面应用潜能,有望成为教师准备教育资源的助手、学生开展自主自学的助手、课堂增强学习互动的助手、课外作业自动批改的助手。展望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包括:形成多元协同的“师—生—机”关系;推进“人机融合”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重塑课程体系结构与学习科学研究;全面关注“智能鸿沟”以促进教育公平。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炜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持续、全面、系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热情被激发,个性化学习与评测路径得以搭建。外语教育应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制定行动逻辑,加快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江峰   张冉   张君冬   裴雷  
大语言模型改变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模式。通过生成式自然语言处理,为史料计算化处理提供高效途径。以百川大模型作为基准模型,使用《思想家评传》系列丛书文本作为数据源,采用领域继续预训练、有监督微调、直接偏好优化的方法构建了思想家模型,并进行了性能评估。经过评估,思想家模型在中国思想史领域文本的表现优于通用模型,具有可用性。思想家模型降低了知识交流的专业壁垒,可以破解自然语言理解式计算人文研究带来的解读困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永朋  
智慧教室赋能职业院校课堂深度互动是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其价值体现在可以实现教学结构要素的多元融合互动、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深度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互动参与、互动有效、互动精准是实现职业院校课堂深度互动的关键着力点。智慧教室赋能职业院校课堂深度互动的路径是以互动决策科学化为统领,依托智慧环境提升互动参与度,依托优质互动提升互动有效度,依托学习分析提升互动精准度。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毓高  朱德全  
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环节。当前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面临着物质化、静态化、封闭化、无序化、冷漠化等问题,严重困扰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管理要实现系统性的变革,推进高职院校课堂环境的人本管理、权变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管理、协商管理,打造物质与生命共生、静态与动态相宜、封闭与开放兼容、无序与有序并存、民主与和谐统一的高职课堂环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应用于生产。资本购买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并应用于生产,形成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不由个别劳动生产。通过出售个别商品使用价值,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支付工资购买科技劳动力,用于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科技劳动的贡献。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保障科技劳动占有超额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扩大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