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48)
- 2023(9065)
- 2022(6969)
- 2021(6557)
- 2020(4840)
- 2019(10701)
- 2018(10436)
- 2017(18524)
- 2016(10182)
- 2015(11424)
- 2014(11556)
- 2013(10788)
- 2012(9954)
- 2011(8918)
- 2010(9044)
- 2009(8200)
- 2008(8035)
- 2007(7358)
- 2006(6378)
- 2005(5748)
- 学科
- 济(40884)
- 经济(40830)
- 管理(25727)
- 业(23295)
- 企(19299)
- 企业(19299)
- 业经(13085)
- 农(12981)
- 中国(12404)
- 方法(12052)
- 理论(10851)
- 学(10767)
- 产业(10764)
- 地方(10501)
- 制(9375)
- 数学(8697)
- 数学方法(8559)
- 农业(8480)
- 体(8254)
- 财(7856)
- 教育(7555)
- 技术(7392)
- 融(6950)
- 金融(6943)
- 银(6937)
- 银行(6918)
- 行(6728)
- 和(6610)
- 教学(6481)
- 结构(6304)
- 机构
- 学院(144583)
- 大学(140850)
- 济(55203)
- 经济(53850)
- 研究(51670)
- 管理(50034)
- 理学(42318)
- 理学院(41835)
- 管理学(41098)
- 管理学院(40830)
- 中国(37558)
- 科学(31828)
- 京(30536)
- 所(25810)
- 财(25660)
- 农(24987)
- 江(23735)
- 研究所(23554)
- 中心(22975)
- 业大(21513)
- 范(20718)
- 师范(20413)
- 院(19967)
- 技术(19892)
- 财经(19721)
- 农业(19453)
- 北京(19268)
- 州(18983)
- 经(17709)
- 经济学(17050)
- 基金
- 项目(97507)
- 研究(76280)
- 科学(75474)
- 基金(65733)
- 家(57672)
- 国家(57120)
- 科学基金(47717)
- 社会(46427)
- 社会科(43849)
- 社会科学(43843)
- 省(41142)
- 教育(35482)
- 划(33736)
- 基金项目(33604)
- 编号(32429)
- 自然(27640)
- 成果(27013)
- 自然科(26904)
- 自然科学(26895)
- 自然科学基金(26390)
- 资助(25350)
- 课题(24595)
- 发(23481)
- 重点(22993)
- 创(21451)
- 年(20642)
- 部(20081)
- 创新(19815)
- 项目编号(19620)
- 性(19247)
共检索到223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霖豪 庄家炽 任羽卓
在我国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厘清人工智能赋能体育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剖析现实应用的困难和产业升级的堵点,并尝试探寻实现体育产业融合和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显示,体育产业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体育竞技表演业智能化﹑体育产品业智能化和体育促销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技术溢出性﹑创新推动性﹑数据驱动性和生产智能化四大特征,能够提升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体育产业结构均衡化﹑带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引领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高级化﹑实现体育产业组织合理化,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升级,但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技术人才储备﹑监管和治理的四重挑战。据此,提出破解“数字鸿沟”和“数据孤岛”﹑加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引导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体育产业升级实现路径。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茂勇 黄洁谊 叶锦萍
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性构建的重要一环,形塑着学生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职业世界正朝向智能化转变,但当前的职业启蒙教育范式难以追赶快速更迭的职业世界,致使职业启蒙教育普遍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数据生态运作效能低、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缺失、整体性治理系统观缺位等问题。人工智能具有赋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技术条件,可从构建职业启蒙教育整体智治格局、职业启蒙内容算法推荐、职业启蒙教育的制度设计、嵌入职业启蒙教育全过程、建制多源数据整合平台等维度,重塑符合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永琦 林凰锋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水平的质变跃迁,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鉴于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举措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据要素和新质生产力的内在统一性为基础,探讨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从理论逻辑看,数据要素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生产力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还能与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催生的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从现实挑战看,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数据要素价值难以充分释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以及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滞后等问题。最后,从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等视角提出了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晶 姜如玥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将是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来源。本文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我国2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低碳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低碳发展,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条机制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但数字经济通过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赋能低碳发展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畅通。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城市发挥得更为充分。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助力城市间形成低碳发展协同机制。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也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入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低碳发展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爱萍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开展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建设既是发挥经济属性、助推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回归服务本位、筑牢体育文化自信的举措。现有体育领域数据库建设存在资源颗粒度较粗、服务功能单一、用户体验不佳、服务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亟待提升。文章在剖析体育领域数据库研究与实践现状基础上,探索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价值引领、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提出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应当支持体育领域决策规划、教育学习、科学研究与全民传播,并规范、指导体育领域的专业化知识生产、立体化呈现、多端交互式深度传播等。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体育数据库 知识服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霞 王琳
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社会与职业结构产生冲击,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转向更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逻辑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要求培养目标转向高阶素养;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创新效应倒逼课程体系转向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效应加速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此,应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人机协同、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空间,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九龙 阳玉堃 许碧涵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但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并不是天然融合,弥合其差距需要从人文视角进行思考。[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了解现实困境与展望发展路径。[结果/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支持技术的革新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前提,在技术革新基础上进行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化提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条件与目标归属。同时,目前AI应用仍然存在体验断代、伦理困境和数据泄露风险。最后,提出文化使命和道德嵌入、技术迭代与智能延展、制度优化与人机共存三大建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九龙 阳玉堃 许碧涵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但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并不是天然融合,弥合其差距需要从人文视角进行思考。[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了解现实困境与展望发展路径。[结果/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支持技术的革新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前提,在技术革新基础上进行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化提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条件与目标归属。同时,目前AI应用仍然存在体验断代、伦理困境和数据泄露风险。最后,提出文化使命和道德嵌入、技术迭代与智能延展、制度优化与人机共存三大建议。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炜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外语教育带来了持续、全面、系统的变化,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教学热情被激发,个性化学习与评测路径得以搭建。外语教育应在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制定行动逻辑,加快人机协同,促进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姗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利用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课堂革命”,推进传统课堂向智慧课堂迈进,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高职院校实施“课堂革命”过程中普遍存在以碎片化建构代替整体性治理、技术理性僭越人文理性、实践教学场域单向度转换等问题“,课堂革命”的整体效能备受质疑。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突破传统职业教育课堂变革中的时间、空间、要素等限制,通过万物互联、群体智能、虚拟现实和智适应学习等技术赋能,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整体效能。基于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变革的技术逻辑,高职院校可从价值锚定、主体融合、过程智治、场景建构四个维度重塑课堂变革的行动框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课堂革命 行动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