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92)
- 2023(19596)
- 2022(16368)
- 2021(15018)
- 2020(12626)
- 2019(28304)
- 2018(28067)
- 2017(53795)
- 2016(29479)
- 2015(32804)
- 2014(32634)
- 2013(31925)
- 2012(28770)
- 2011(25680)
- 2010(25670)
- 2009(24239)
- 2008(23855)
- 2007(21402)
- 2006(18929)
- 2005(17321)
- 学科
- 济(117004)
- 经济(116832)
- 业(103751)
- 管理(98392)
- 企(91917)
- 企业(91917)
- 方法(50426)
- 数学(40131)
- 数学方法(39670)
- 财(37414)
- 农(36353)
- 业经(35473)
- 中国(31789)
- 制(27289)
- 务(26046)
- 财务(25963)
- 财务管理(25924)
- 农业(25060)
- 企业财务(24625)
- 学(23719)
- 理论(22484)
- 技术(22192)
- 地方(21605)
- 和(20832)
- 体(20028)
- 贸(19978)
- 贸易(19967)
- 易(19379)
- 划(19251)
- 银(19114)
- 机构
- 学院(419149)
- 大学(416071)
- 济(166170)
- 管理(164761)
- 经济(162584)
- 理学(141534)
- 理学院(140005)
- 管理学(137692)
- 研究(137602)
- 管理学院(136917)
- 中国(104832)
- 京(88590)
- 科学(84836)
- 财(80903)
- 农(70829)
- 所(69262)
- 财经(63742)
- 江(63585)
- 研究所(62592)
- 业大(62383)
- 中心(61894)
- 经(57837)
- 北京(55474)
- 农业(55424)
- 范(53390)
- 师范(52870)
- 州(50945)
- 院(50104)
- 经济学(49813)
- 财经大学(47101)
- 基金
- 项目(279767)
- 科学(220669)
- 研究(206113)
- 基金(202885)
- 家(176593)
- 国家(175063)
- 科学基金(151048)
- 社会(130432)
- 社会科(123543)
- 社会科学(123515)
- 省(109944)
- 基金项目(106879)
- 自然(97544)
- 自然科(95270)
- 自然科学(95248)
- 教育(94180)
- 自然科学基金(93541)
- 划(91640)
- 编号(84134)
- 资助(82546)
- 成果(68288)
- 重点(62413)
- 部(61051)
- 创(59903)
- 发(59421)
- 课题(57858)
- 创新(55409)
- 国家社会(53675)
- 制(53627)
- 科研(53056)
- 期刊
- 济(189824)
- 经济(189824)
- 研究(124435)
- 中国(81552)
- 农(66507)
- 财(65689)
- 学报(65593)
- 管理(65293)
- 科学(60713)
- 大学(50280)
- 学学(47483)
- 教育(46464)
- 农业(45704)
- 融(37828)
- 金融(37828)
- 技术(37035)
- 业经(33273)
- 财经(31930)
- 经济研究(29792)
- 经(27360)
- 业(25840)
- 问题(24643)
- 技术经济(21075)
- 版(20281)
- 现代(20201)
- 科技(19974)
- 图书(19442)
- 理论(19241)
- 商业(18959)
- 财会(18734)
共检索到622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构建了包含柔性生产机制和异质性生产环节的多层嵌套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扩展柔性化水平以及技术柔性化水平3个层面对现代柔性生产影响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机制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柔性生产普及程度与扩展柔性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形成持久的拉动效应,而技术柔性化水平的改善仅能在短期内形成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作用,但在中长期则会显著地抑制制造业部门的智能化升级。且由于"机器学习"机制的存在,技术柔性化水平演进速率的提升将会弱化技术柔性化水平在短期内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效果并缩短这一效果的存续期,而技术柔性化水平发展上限的提升则会在短期内带来完全相反的效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志安 张英慧 景文治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柔性生产机制和异质性生产环节的多层嵌套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深入探究了柔性生产背景下"减税降费"政策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及效果。研究发现:政府部门于智能化生产环节和非智能化生产环节施加"减税降费"政策均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并且随着柔性生产普及程度的提升,"减税降费"政策对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逐级优化的态势,而在充分考虑我国税收政策调整中表现出的渐进性、探索式特征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发现,过快的减税速率将会制约"减税降费"政策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中表现出的激励作用。本文不仅为分析"减税降费"政策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研究视角,更为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证性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恒梅 李南希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会形成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新动能。物联网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智能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监控、商品仓储运输自动化和售后服务的远程升级等。但从总体看,我国制造业的物联网应用条件尚不成熟,很多企业仍未制定较为明确的工业物联网发展规划。对此,应加快建立相关标准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加强数据信息保护,发挥成功融合企业的典型示范作用,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及金融支持力度。
关键词:
物联网 制造业 智能化 信息化 网络安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吉亚辉 杨膨宇 尹昱霖
伴随制造业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成熟,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中制造业智能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制造业智能化的角度出发,基于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采用2009-2019年27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探究智能化对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智能化能够促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制造业智能化会通过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中介效应,有效提高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周洪武
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实现了机械产品的创新,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催生的产业模式创新,也会使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壹LYC公司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LYC公司持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自2000年起相继实施了销售ERP系统、集团财务
关键词:
竞争力 信息化 数字化 智能化 网络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俊 银成钺
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既是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有效手段。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基础要素投入、智能化服务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效益等多指标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测度体系,基于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升制造业效率,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的服务普及与应用,同时应加强智能化人才建设,借助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养前沿的专业型智能化人才,从而助力制造业效率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智能化 制造业效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新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工业4.0计划"是当前国际上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战略,也是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它正在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模式是不同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有其特有的基础和条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恰当的智能化改造路线,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有序推进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同时要重视和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科学设定战略目标、技术路线、优先行动计划和具体方案,明确所有参与方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好行业组织的作用,整合调用多方资源,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加快推进区域制造业实现创新升级和转型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层层
在相关文献、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构建转型升级与智能化建设模型,在验证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模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要使智能化产品产值增长率持续增长,应将新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外部投入要素、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支撑投入要素维持在一定平衡状态下,增加技术投入比率和高技术人才内部投入要素,最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智能化进程。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新年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工业4.0计划"是当前国际上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战略,也是一种产业发展理念,它正在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发展基础的制造业在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模式是不同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有其特有的基础和条件,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未来产业技术发展趋势,选择恰当的智能化改造路线,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有序推进区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苗翠芬
本文通过匹配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与2016年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相关数据,利用2000—2014年41个经济体14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替换核心指标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数据要素密集度、改变生产和交付模式等途径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在岸服务化以及生产性服务化水平。此外,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特别是汽车运输、电气机械、计算机、电子以及光学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琼洁 王高凤
在阐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影响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机制的基础上,以2011-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基于行业视角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行业、低技术行业等不同行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整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分行业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高技术行业效应更为明显,对中技术行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围绕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应从不同技术层次出发,对高、中、低技术企业采取分类分梯次渐进式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刘绮霞 王欣宇
为引导“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发展,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释放新动能,是中国制造业补齐短板、实现智能化的重要契机。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解析制造业智能化的内在机理及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智能化的作用机理;然后运用2011~201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智能化所产生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对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制造业智能化指数会增加14.718%;分区域考察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智能化的正向影响在我国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并进一步发现赋能效应随着研发力度的增强而不断提高。本文为新发展格局下制造业智能化的整体布局、数字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机理、事实证据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