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48)
- 2023(8006)
- 2022(6465)
- 2021(5527)
- 2020(4543)
- 2019(9620)
- 2018(9248)
- 2017(17404)
- 2016(8550)
- 2015(9764)
- 2014(9846)
- 2013(10097)
- 2012(9596)
- 2011(8869)
- 2010(9133)
- 2009(8424)
- 2008(7946)
- 2007(7302)
- 2006(6743)
- 2005(6143)
- 学科
- 济(70197)
- 经济(70168)
- 管理(32178)
- 业(30995)
- 企(25656)
- 企业(25656)
- 方法(20167)
- 地方(18682)
- 数学(17466)
- 数学方法(17368)
- 业经(14642)
- 地方经济(14135)
- 技术(13422)
- 中国(13237)
- 产业(12967)
- 农(12579)
- 学(10799)
- 农业(8824)
- 环境(8396)
- 经济学(7742)
- 制(7526)
- 信息(7434)
- 贸(7406)
- 贸易(7402)
- 技术管理(7270)
- 发(7255)
- 总论(7246)
- 和(7193)
- 财(7176)
- 易(7083)
- 机构
- 学院(145619)
- 大学(142635)
- 济(76965)
- 经济(75801)
- 管理(57027)
- 研究(53159)
- 理学(48766)
- 理学院(48295)
- 管理学(47750)
- 管理学院(47458)
- 中国(37838)
- 京(29435)
- 科学(29419)
- 财(28423)
- 所(26320)
- 经济学(25119)
- 研究所(23778)
- 中心(22953)
- 财经(22874)
- 经济学院(22315)
- 江(21943)
- 经(20582)
- 农(19546)
- 院(19004)
- 业大(18801)
- 北京(18599)
- 州(17103)
- 范(16943)
- 师范(16782)
- 财经大学(16560)
- 基金
- 项目(94941)
- 科学(76110)
- 研究(70384)
- 基金(69342)
- 家(60151)
- 国家(59749)
- 科学基金(51832)
- 社会(48665)
- 社会科(46625)
- 社会科学(46616)
- 省(37918)
- 基金项目(35624)
- 自然(30608)
- 划(30301)
- 教育(30140)
- 自然科(29908)
- 自然科学(29904)
- 自然科学基金(29391)
- 资助(27757)
- 编号(26290)
- 发(23966)
- 重点(21494)
- 国家社会(21422)
- 创(20882)
- 部(20467)
- 发展(19970)
- 成果(19743)
- 展(19718)
- 创新(19671)
- 课题(18577)
共检索到225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唐晓华 景文治 张英慧
新时期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实体经济关键技术突破能否成为吸引资本回流,引导经济"脱虚向实"的重要抓手是关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充分考虑"金融加速器"且引入共生演化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人工智能要素的多层嵌套一般均衡模型,结合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以及中国企业综合调查(CEGS)数据,对人工智能赋能背景下关键技术突破在引导经济"脱虚向实"上的作用效果及产业链技术共生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实体经济的智能化生产环节还是非智能化生产环节,相较于传统的通识技术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均能更好地引导经济"脱虚向实";在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关键技术突破的同时,中长期内引导实体经济各部门形成互惠的共生关系是充分发挥关键技术突破在引导经济"脱虚向实"上重要作用的有力手段。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太 伍文燕 冯广 潘庭锋 陈卓 邱凯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模式陈旧、指标单一、数据匮乏和算法灵活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是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原理,提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五大关键技术: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指标的构成、基于智能感知的常态化监测、智能评价算法的选择、诊断式评价及干预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蕴瑜在线课堂"的教育诊断评价与干预系统为例,从数据感知、智能评价、数据决策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优势。最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本研究设计的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与干预系统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王文娜
通过匹配关键核心技术类型与恰当的产业链链主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共生群落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从主体地位适配性、能力适配性、安全诉求适配性、竞争诉求适配性和价值攀升诉求适配性五个维度,阐释产业链链主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角色适配性,并将关键核心技术依据其关键特征提取,分为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三类。针对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用户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针对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牵引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针对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建构者的产业数字平台创新生态模式。未来要准确识别和评估关键产业的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体系建设,系统构建面向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体系。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新涯 王莹
文章旨在探讨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数字内容的产生、编辑、中转、组织、长期保存等整个产业链的最根本问题:数字内容的权益归属及保障,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整个行业互信成本的降低才能快速推动其发展。文章采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实践应用,特别是数字资源建设和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对区块链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能够通过区块链解决数字内容产业链的根本问题,区块链在图书馆应用的真正价值是整合上下游的产业链,形成可管理、共信任的机制,共同推动数字内容行业的整体快速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郭彦彦 吴福象
基于对关键技术及其创新内涵的阐释,解析关键技术创新的国别表象及中国事实,在此基础上,基于TRIZ理论系统化研究中国关键技术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关键技术呈非线性指数式迭代,能够维护国家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安全,其创新活动具有基础研究强依赖性、突破机制高系统性、创新过程高风险性及技术地位强垄断性;对标其他主要国家关键技术创新活动,中国高创新数量与低创新质量并存,且存在行业及企业类别分异。最后从TRIZ的核心原理、工具和方法得到启示:多元主体联合部署跨学科融合体系、打造层次化迭代攻关大格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中国突破关键技术的重要路径方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袁野 吴超楠 陶于祥 李晶莹
如何实现关键技术的后发追赶成为技术追赶领域的前沿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RTA指数和机会窗口理论,对中国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后发追赶阶段进入和追赶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在萌芽期—成长期,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智适应学习技术依托需求型机会窗口则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而未来在成长期—成熟期过程中将面临后发追赶的压力;(2)自主无人系统技术领先优势贯穿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3)群体智能、跨媒体分析推理、脑机接口和智能芯片技术在整个技术生命周期中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未来将面临“一次追赶”或“二次追赶”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机会窗口的敏感度、需求优势、技术供给、举国体制等层面,总结提出关键技术的后发追赶路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冬林 丁文龙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新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文本数据和国家出台的相关科技创新规划中划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明细,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实证检验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在高竞争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技术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中,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既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价值链位势攀升,还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各类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 制造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孟雪辰 占迎 周吉峙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孙洋
作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探究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量转换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路径形成机理,识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存在能量转换,技术创新能量、催化孕育能量、商业转化能量和业态塑造能量共同构成能量转换的核心环节,决定技术产业化路径具体过程;(2)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技术领域,不同属性核心技术构成相应技术集群,形成以识别、交互和执行为主题的技术产业化路径;(3)技术集群属性是影响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能量视角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识别和合理归纳,为我国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应思路启示与政策响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许多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对信息处理和利用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充分利用、发掘企业现有数据,能帮助决策者发现市场规律和趋势、监控风险,面对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作出更敏捷、合理的商业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论述商务智能实现技术:从建立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到商务智能系统有效优化数据结构,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潜在的模式,有效地预测市场的行为,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
商务智能 数据仓库 OLAP 数据挖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杰琦 陈达 夏南新
人工智能作为中国抢占科技战略高地的重要抓手,能否显著释放绿色发展效应备受关注,也是理论研究亟待探讨的重要命题。融合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意涵,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效率,系统考察人工智能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会直接赋能绿色发展,赋能效果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以地区高校平均科技产出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为工具变量强化内生性控制后,结论仍成立。(2)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差异使得人工智能绿色发展效应释放具有异质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积累程度越高,技术、资本要素越密集,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效率的赋能效果越强。(4)拓展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时滞性,且依托国内技术来源的人工智能,比依托国外技术来源的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的时滞效应更明显。因此,应把握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战略契机,在开放融合创新中塑造技术竞争新优势,进而带动绿色发展转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晓凤 汪琳 朱毅轩
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国际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新了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测度了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大量互补性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的“簇群”并催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不但推动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升级,而且对贸易竞争优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使得各国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规模、人力资本、全球开放程度、全要素生产率等均对贸易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 竞争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