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7)
2023(15368)
2022(13502)
2021(12689)
2020(10583)
2019(24254)
2018(24014)
2017(46545)
2016(25257)
2015(28425)
2014(27956)
2013(27041)
2012(24300)
2011(21472)
2010(21225)
2009(19389)
2008(18201)
2007(15691)
2006(13447)
2005(11471)
作者
(69100)
(57012)
(56905)
(54102)
(36335)
(27427)
(25908)
(22588)
(21849)
(20181)
(19464)
(19123)
(17804)
(17770)
(17661)
(17330)
(17145)
(17065)
(16316)
(16261)
(14080)
(13789)
(13725)
(13085)
(12832)
(12618)
(12563)
(12512)
(11414)
(11353)
学科
(94853)
经济(94738)
管理(71663)
(68379)
(56208)
企业(56208)
方法(46553)
数学(40761)
数学方法(40129)
(27628)
中国(26667)
(25060)
业经(21718)
(19807)
农业(18615)
地方(17952)
(17638)
贸易(17632)
(17138)
理论(16962)
(16538)
(16464)
财务(16382)
财务管理(16345)
企业财务(15419)
技术(15077)
(15069)
环境(14612)
(13577)
银行(13538)
机构
学院(342750)
大学(341519)
管理(138244)
(133219)
经济(130294)
理学(120663)
理学院(119413)
管理学(117072)
管理学院(116466)
研究(107943)
中国(79674)
(71103)
科学(67814)
(60340)
(52740)
(52029)
业大(51256)
中心(50188)
财经(49391)
(48473)
研究所(48166)
(45794)
师范(45366)
(45007)
北京(44306)
农业(40589)
(39884)
经济学(39871)
(39800)
技术(37077)
基金
项目(242140)
科学(190693)
研究(178674)
基金(175217)
(151854)
国家(150578)
科学基金(130420)
社会(111508)
社会科(105553)
社会科学(105527)
(95155)
基金项目(93320)
自然(85399)
教育(83502)
自然科(83439)
自然科学(83420)
自然科学基金(81865)
(79785)
编号(74356)
资助(72310)
成果(58794)
重点(53838)
(52961)
(50950)
(50472)
课题(50314)
创新(46943)
科研(46617)
教育部(45983)
项目编号(45979)
期刊
(140462)
经济(140462)
研究(96732)
中国(61108)
学报(52414)
管理(49369)
科学(48393)
(47159)
(46140)
教育(40838)
大学(40423)
学学(37977)
农业(32900)
技术(31579)
(25721)
金融(25721)
业经(25114)
财经(23244)
经济研究(22421)
(19854)
问题(18441)
图书(18303)
理论(16622)
科技(16255)
(15867)
技术经济(15859)
(15628)
商业(15288)
实践(15224)
(15224)
共检索到4834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学英  
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遭遇企业用工成本高企和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匹配,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被提上日程。但人工智能替代、增强、调整和重构人类劳动引发就业迭代,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冲击,劳动者亟待围绕人工智能形成新的职业技能。政府可通过建构技能形成的社会合作制度框架引导资源流向高端产业领域,并扶助弱势群体解决民生问题。该制度框架涵盖了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个主体,包括政府层面的技能形成规划、技能使用制度、技能内部形成制度,行业层面的企业优先进入高端产业制度和技能评价制度,企业层面的特殊培训和高端培训国家扶持制度、通用职业核心能力国家扶助制度,院校层面的校企合作制度、学历与职业资格衔接制度。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珊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规模化应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重塑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格局。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AI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呈现“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为消弭AI对二元劳动力群体的非对称赋能,职业技能教育系统的介入被视为最迫切、最具价值的干预策略。国家职业教育系统的介入应以均衡发展调适、营造拟态环境、对冲技术逆差和激发混质动力四个层面作为价值导向。为匡正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职业教育应重塑整体性介入机制:价值系统介入应实现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本体价值”旨归;权责系统介入旨在确立多元共生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预警系统介入关键在于优化技能迭代预测指标;培训系统介入重在建构动态适配的劳动力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钰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对劳动的介入主要基于学习、理解和处理等基本要素展开,不同应用层级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全智能功能模拟以及机器智能质性跃迁的方式介入劳动过程,由此对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和补偿机制的叠加效应。这不仅表现为本体层面对技能需求量和结构产生深刻改变,也体现为社会层面对技能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带来重塑性影响。基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系统平衡理论,人工智能视域下技能劳动力需求呈现以高学历高技能为核心竞争力、技术强渗透领域就业吸纳显著、技能和任务二维偏向属性以及跨区域迁移促进劳动力再分配的典型特征。结合技能劳动力需求特征与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在关联逻辑,围绕提质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提出职业教育优化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发展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隋想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望书   孙旭  
人工智能及控制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当前国内研究大多以职业的人工智能替代风险作为测算对象,较少直接关注异质劳动者的人工智能就业替代风险。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方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选取劳动者个人特征、工作任务和从事职业特征三方面输入变量,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每一劳动者个体的替代概率。依据个人特征将劳动者划分为12个异质性群体,对比分析异质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替代风险。结果表明:(1)我国处于低、中、高替代风险等级的劳动者份额依次为52.9%、24.2%和22.8%;(2)“使用互联网”工作任务、所从事职业的“学历要求”和“培训要求”三个变量对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影响较大;(3)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群体的平均替代概率较高,其中处于23~35岁劳动者的替代概率最低;(4)职业流动是化解劳动力市场总体替代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其效用对劳动者个体是非对称的;(5)部分高风险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倾向于固化,需警惕其替代风险转化为失业风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文章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检验人工智能涟漪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以及其对本行业和上下游行业异质性劳动就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技能、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就业均产生显著拉动作用。人工智能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拉动作用,对后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且对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创造大于就业抑制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岗位更迭效应,对中高技能劳动产生显著的就业拉动作用,但并未对低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而中间品替代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就业产生抑制效应,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上游行业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形成对中高技能劳动的拉动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东强  
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问题陈东强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失业和就业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这个问题都让政府决策者感到棘手。本文暂撇开人们常规的思路,着手从科技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即全质性科技创新与非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劳动就业问题,是我国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将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围绕劳动就业与经济增长速度、科学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以求澄清某些模糊认识,为我国再就业工程的实施提供一点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履宽  
劳动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从1958年到“四人帮”复灭这段期间,劳动就业问题几乎成为一个不能公开加以研究的禁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就业问题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关注。1980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确定了劳动就业的新方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决策,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毅   王军   秦志龙  
将人工智能发展、劳动错配和人口要素流动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释三者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数理模型推导发现,人工智能切实改善了人口流动趋势,且通过有效矫正劳动错配更加显著地促进人口流动。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采集2010—2018年个体、企业和地级城市三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引致了人口在区域间的双向流动;(2)机制检验说明,矫正劳动错配是人工智能改善人口流动趋势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显著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3)人工智能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呈典型的非均衡事实特征。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对劳动错配的矫正作用以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典型异质性特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赵洪山   郑永进  
人工智能是新型通用目的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职业分布、工作任务和就业技能构成。高职教育直面工作岗位,培养的人才大多数从事基础性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较大。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人才的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国家重视相关就业技能的提升。但是,当前高职教育存在对相关技能的认识不足、教师掌握的技能不高以及有效提升技能的平台缺乏等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应顺应人工智能发展态势,重视培养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技能,尤其是注重认知技能和非认知技能的提升,从而保障学生就业,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智华  解彩霞  
人工智能应用的深化与拓展引发失业风险的加大,影响劳动者的生存与发展,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诸多因素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人工智能背景下失业劳动者的就业权、择业权、社会保险权以及民主参与权等权利实现面临困境。鉴于此,应完善劳动合同法相关条款以限制技术性经济裁员,构建多雇主社会保险体系安全网,开征人工智能税,创新人才培育方式,以弥补法律规范与公共政策供给的不足,预防与化解失业风险,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媛媛   高帅科  
城市数智化转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下逐步推进,并起到赋能经济社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外生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非试点城市而言,试点城市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员工议价能力高的企业、东中部地区和市场化水平低的企业更明显。机制分析得出,城市数智化转型能够增加企业现金充裕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改善企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尤其是劳动错配程度较大地区的企业。本文丰富了人工智能试验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推动人工智能落实发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