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1)
2023(13188)
2022(11543)
2021(10952)
2020(9083)
2019(20623)
2018(20524)
2017(39027)
2016(21301)
2015(23805)
2014(23326)
2013(22955)
2012(20727)
2011(18558)
2010(18476)
2009(17402)
2008(16619)
2007(14467)
2006(12522)
2005(10915)
作者
(59731)
(49169)
(49136)
(46665)
(31522)
(23641)
(22256)
(19387)
(18754)
(17583)
(16956)
(16573)
(15596)
(15510)
(15159)
(14979)
(14773)
(14531)
(14129)
(14018)
(12242)
(12079)
(11707)
(11262)
(11158)
(10967)
(10882)
(10831)
(9764)
(9653)
学科
(80865)
经济(80771)
管理(61270)
(58245)
(49192)
企业(49192)
方法(37827)
数学(31675)
数学方法(31285)
中国(22308)
(22257)
(20265)
(19434)
业经(19159)
理论(16561)
地方(15244)
农业(15053)
(14935)
贸易(14927)
(14460)
(14380)
(14016)
(13470)
教育(13396)
财务(13396)
财务管理(13376)
企业财务(12639)
技术(12449)
环境(12364)
(11578)
机构
大学(299438)
学院(297578)
管理(117406)
(111830)
经济(109270)
理学(101910)
理学院(100780)
管理学(98888)
管理学院(98339)
研究(95819)
中国(69615)
(63451)
科学(60804)
(51381)
(47719)
研究所(43617)
业大(43396)
(43373)
(42549)
中心(42500)
(42335)
师范(42212)
财经(41861)
北京(40089)
(37948)
(35232)
(35020)
师范大学(34092)
农业(33807)
经济学(32777)
基金
项目(204000)
科学(159905)
研究(152168)
基金(146598)
(126893)
国家(125770)
科学基金(107967)
社会(94080)
社会科(88899)
社会科学(88876)
(79610)
基金项目(77863)
教育(70765)
自然(70052)
自然科(68391)
自然科学(68378)
(67346)
自然科学基金(67091)
编号(63853)
资助(60090)
成果(52197)
重点(45443)
(44397)
课题(43518)
(42686)
(42148)
项目编号(39896)
创新(39085)
科研(38814)
教育部(38448)
期刊
(123641)
经济(123641)
研究(88545)
中国(53808)
学报(47599)
科学(43122)
管理(42643)
(39450)
(39241)
教育(38976)
大学(36085)
学学(33515)
农业(27733)
技术(25464)
(21787)
金融(21787)
业经(21369)
财经(20726)
经济研究(19531)
图书(18721)
(17623)
问题(15878)
理论(14938)
科技(14512)
(14050)
(13940)
实践(13889)
(13889)
技术经济(13747)
现代(13543)
共检索到427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旭   于蒙蒙  
近年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价值创造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趋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其核心议题是“经典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且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未达成共识。基于此,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溯历史,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机器创造价值”“经典劳动价值论失效”等论断予以科学回应,并适时提出新解释、新观点。本文回顾经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再度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以期澄清疑惑、提高认识,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释力。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旭   于蒙蒙  
近年来,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价值创造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性”“人工智能与人类劳动的发展趋势”掀起了新一轮的讨论热潮,其核心议题是“经典劳动价值论在人工智能时代是否已经过时”,且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未达成共识。基于此,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追溯历史,研究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学界对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机器创造价值”“经典劳动价值论失效”等论断予以科学回应,并适时提出新解释、新观点。本文回顾经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再度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以期澄清疑惑、提高认识,增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解释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民  
本文首先回顾了价值转形问题的由来、争论的历史以及最新进展 ,然后用一个例子清晰地显示了以前各种模型的分歧和要害所在 ,阐明了在循环论证的情况下两个等式可以同时成立 ,但在非循环论证的情况下 ,两个等式不可能同时成立 ,并对正反双方的意见进行了新的分析。最后在吸收了价值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情况下 ,运用逻辑推理 ,探求了新的结论 :劳动价值论的适用条件是人的能力没有差异、生产无技术秘密、资源公有而且没有垫付资金。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 ,劳动价值论在实践上和逻辑上都值得推敲。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博士  
科技创新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逆转的进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给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因其具备极快的处理速度、全自动化、高度的人工智能性等优势特性,以及对人类劳动和工作岗位带来了潜在的替代可能性,引发了人们关于科技创新是否挑战了劳动价值论的思考。然而,ChatGPT归根结底是技术的产物,它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生产过程必然凝结着研发者、维护工程师、用户、数据库建设者等几方面劳动者高价值的劳动,人类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在科技创新背景下依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且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江帆  
一、运用服务产品理论重新认识 第三产业劳动创造价值问题 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时,是着重从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的。因此,人们不容易从马克思的经济论著中找到关于第三产业价值问题的详细论述和现成答案。但是,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参照马克思在考察物质生产领域时提出的原则,结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炳豫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生产活动中担任"领头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商品生产的诸多新变化,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后续探究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理解。最后,文章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归来之道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共享效应"。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博  
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颜鹏飞  
本文从论战史的角度阐述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论战。一派是持否定论、抛弃论或重建论,另一派坚持发展论,即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和“硬核”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实(其中包括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情况、新问题)的结合和耦合,深化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芸芸  封红旗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趋势,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生产力优势。传统的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主要采用降低社会保障措施,这与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文章选取江苏、浙江和广东作为典型地区,利用2000-2016年的数据对我国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测度,认为引入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的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冯孟  
人工智能具有改变社会生产劳动的"奇点"意义,推动劳动方式、内容、过程、观念、价值与目的发生巨变。劳动巨变内在驱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变革,教育方式需要走向智能,教育内容需要突出社会性、情感性的非物质性劳动内容,教育过程需要侧重创造与愉悦,教育观念提倡热爱劳动,教育价值强调创造,教育目的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教育改革的理路,职业院校可以从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环境创设模式、评价模式、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贯通"教、学、育、评、管"等教育各环节,构建以智能、个性、创造、多元为特征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广平  
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形态原理将商品区分为简单商品和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两种形态,这种划分不仅科学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社会历史性质,还为准确解释劳动价值论功能、适用范围及价值转形、市场价格、供求规律、稀缺法则等价格理论基本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乐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状况虽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发生了众多变化,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旧未被动摇。因此,在智能时代,我们应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分析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坚定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应对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就业问题,顺应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