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68)
- 2023(11604)
- 2022(9637)
- 2021(8493)
- 2020(6948)
- 2019(15377)
- 2018(14755)
- 2017(28232)
- 2016(14330)
- 2015(15987)
- 2014(16064)
- 2013(16088)
- 2012(15344)
- 2011(14268)
- 2010(14846)
- 2009(14197)
- 2008(13012)
- 2007(11788)
- 2006(11067)
- 2005(10634)
- 学科
- 济(89216)
- 经济(89156)
- 业(39210)
- 管理(38032)
- 企(30992)
- 企业(30992)
- 中国(28962)
- 地方(28899)
- 融(26571)
- 金融(26570)
- 银(24302)
- 银行(24289)
- 方法(24283)
- 行(23727)
- 业经(20804)
- 数学(20759)
- 数学方法(20592)
- 农(19274)
- 地方经济(17147)
- 制(16498)
- 产业(15027)
- 财(14432)
- 学(14175)
- 农业(13761)
- 发(12831)
- 贸(12797)
- 贸易(12782)
- 易(12270)
- 体(11542)
- 技术(11448)
- 机构
- 学院(217307)
- 大学(213723)
- 济(105091)
- 经济(103011)
- 研究(82104)
- 管理(78729)
- 中国(67896)
- 理学(65597)
- 理学院(64841)
- 管理学(63939)
- 管理学院(63516)
- 京(45886)
- 科学(45878)
- 财(45858)
- 所(41418)
- 中心(37837)
- 研究所(37037)
- 财经(35538)
- 江(34132)
- 经济学(34040)
- 经(31971)
- 农(31829)
- 经济学院(30309)
- 北京(30160)
- 院(29370)
- 范(28791)
- 师范(28512)
- 州(28310)
- 业大(26667)
- 财经大学(26152)
- 基金
- 项目(134378)
- 科学(106374)
- 研究(102115)
- 基金(95870)
- 家(82391)
- 国家(81709)
- 科学基金(70051)
- 社会(67692)
- 社会科(64535)
- 社会科学(64522)
- 省(54199)
- 基金项目(49698)
- 教育(44359)
- 划(43879)
- 自然(40896)
- 编号(40405)
- 自然科(39945)
- 自然科学(39940)
- 自然科学基金(39229)
- 资助(39070)
- 发(37060)
- 成果(32898)
- 重点(30818)
- 发展(30759)
- 展(30273)
- 课题(29381)
- 创(28792)
- 国家社会(28598)
- 部(28540)
- 创新(27015)
- 期刊
- 济(130395)
- 经济(130395)
- 研究(74181)
- 中国(49582)
- 融(37185)
- 金融(37185)
- 财(33420)
- 管理(32938)
- 农(30789)
- 科学(27795)
- 学报(27613)
- 经济研究(22093)
- 大学(21819)
- 教育(21490)
- 技术(20830)
- 业经(20655)
- 学学(20649)
- 农业(20283)
- 财经(18724)
- 经(16451)
- 问题(16358)
- 技术经济(13069)
- 贸(12443)
- 世界(11974)
- 国际(11788)
- 商业(11622)
- 统计(11134)
- 经济问题(10698)
- 现代(10549)
- 策(10358)
共检索到361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范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随之而来的中国的产业发展出现"瓶颈"期,传统产业再想实现新的突破已经很难。中国政府的顶层设计着眼于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产能与网络的互联互通,推动与传统产业融合,加速人工智能在产业中的应用与升级,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助推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薄翠梅 张奕翔
随着人工智能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正不负众望地缓缓跨上5G这个台阶。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文章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概念、历程以及应用成果;其次,介绍了5G通信技术的定义和研究状况;最后,对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做了分析,以及对于两者的局限性进行了评析概括,并对两者融合后未来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5G通信 人工智能 深度融合 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春艳
人工智能技术掀起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浪潮,加速社会行业和职业的演变,推动高职业院校转型升级。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特色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动态优化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入,形成具有人工智能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和教育生态,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服务贡献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融合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艺能
随着新时代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更新,其应用领域广泛,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近几年,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中的应用热度高,给医疗系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本文总结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发展中进行经济法规制的必要性,并探讨人工智能在医疗产业发展进行经济法规制的措施,为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疗产业 经济法 规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 制造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晓燕 庞雅如 单晓红 孙丽娜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组织合作伙伴异质性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异质性、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在技术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技术异质性不利于技术融合。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洁华
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商用时代来临的标志就是人机共存新范式的出现。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志愿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本文主要研究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用发展时代下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志愿服务 融合 发展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日辉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具有互补性、智能性、融合性、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渗透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各环节,形成赋能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飞轮效应,产生降本增效、价值创造和业态创新等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驱动、以规则为保障,对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不可能完全颠覆金融行业的传统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应针对性地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之间的互适性。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欢云 胡小勇
教育人工智能国际会议作为智能技术在教育应用领域高质量国际会议,至今有30余年历史。本文以2011-2018年教育人工智能国际会议论文集为研究内容,采用量化关键词和内容分析法精选129篇论文,系统梳理国际教育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脉络,将其归纳为十二个聚焦点并加以阐述:融合游戏化设计的智能导学系统、学习者建模、智能教学代理设计及优化应用、基于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数据共享与分析、大规模在线课程和移动学习的精准学习服务、机器学习技术的学习应用、学习者情感计算与探测、智能技术支持教与学理论的分析与验证、学习者技能素养的智能评估工具及方法、个性化反馈与自适应学习、课堂教学实景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未来智慧学习空间设计。最后,本文就我国教育人工智能本土化发展创新提出以下研究建议:立足多样化视角挖掘小而精的研究主题,开展实证研究;借助国际平台和跨界思维,形成交叉融合型教育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共同体;立足课程和教学,以育人为核心,重构智能时代的学习理论体系和实践发展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英恒太 杨丽娜 刘凤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7年、2012年及2017年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结构分解技术揭示中国省域层面数字经济产出增长的具体来源及结构变化,使用归因矩阵分析法测算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状况。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产出增长的地区差异正在缩小,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产出增速较高并在绝对值上向东部地区收敛;国内市场需求扩张对数字经济产出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国外市场需求扩张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数字经济与上游产业的关联紧密,与下游产业的关联有待加强;数字经济与能够快速进行生产方式转变的服务业融合程度较高,与生产方式调整周期较长的加工制造业的融合程度较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结构分解 产业融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师博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外溢、培育高端生产要素、革新生产模式,在生产环节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借助影响分配结构、提升分配效率,在分配环节深化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数字平台经济优化交换模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交换环节践行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催生和加速绿色消费与智能消费、改进教育和医疗消费质量,在消费环节贯彻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人工智能与社会再生产相融合,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翠妮 葛晶 赵沙俊一
技术进步是中国新时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老龄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能否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探究。从理论上揭示了人工智能、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和内在机制,并结合中国2007—2018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静态与动态模型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非线性影响,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且该缓解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和西部区域显著,中部区域不显著。门限模型检验发现,人工智能、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助于缓解老龄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人工智能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技术创新效率、资本形成率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要素升级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周振华
情感计算的本质是融合了情感的推理,不仅是思维模拟与认知发展的核心,更使人工智能实现了创造型的产业转化,构成了高新技术产业智能转型的经济新实践。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各主要国家创新发展的战略支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我国在资金与人才等方面优势与短板并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山西要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机遇,转变思维方式,有效利用现有相关资源,加大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产业在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山西智慧转型与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婷婷 张所地 胡琳娜
基于中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20年的截面数据,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首先运用改进的TOE理论,探析了影响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的机理;其次构建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创新链与人才链的融合度;最后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究了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产业存在4条高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的路径:①数字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人才综合保障政策-经济环境型;②数字技术创新-数字基建-协同创新型;③数字基建-人才综合保障政策型;④数字基建-财政科技支持政策型。
关键词:
人工智能产业 创新链 人才链 融合 路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尹睿 黄甫全 曾文婕 曾育芬 潘蕾琼 陈思宇 伍晓琪
人工智能(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生了人工智能教学系统AI教师。最早的AI教师代表之一是爱达(IDA),随后进化出好学爱达,亦即琳达(LIDA)。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神经科学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神经网络双重特性,籍由新兴技术的支持,产生形成了神经网络化的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结构框架。它包括"实时课堂教学转化系统""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和"教学比较前馈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而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又包括"优秀教师教学参照系统""先进理论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大数据优选教学参照系统"和"经验自组织教学参照系统"四个子系统。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神经网络融入人工智能,创生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伊万琳达(EVA-LIDAs),它既可扮演AI教师,也可扮演AI学伴。基于此,教师成为课程创新者,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伊万琳达作为AI教师和AI学伴成为介导者,三者间多维交互生成新形态的智能课程,其实质是以神经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评估促进学习的价值创造为旨趣,以协同、精准、个性、优化为原则,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为机理,以情境感知、大数据关联、经验自组织和智能决策为手段,最终通过持续改进师生教与学而优化所有学生的学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