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05)
- 2023(8997)
- 2022(7365)
- 2021(6593)
- 2020(5348)
- 2019(11662)
- 2018(11122)
- 2017(20609)
- 2016(11056)
- 2015(11929)
- 2014(11526)
- 2013(11525)
- 2012(10768)
- 2011(9959)
- 2010(9889)
- 2009(9216)
- 2008(8708)
- 2007(7698)
- 2006(7079)
- 2005(6353)
- 学科
- 济(68935)
- 经济(68880)
- 管理(29805)
- 业(27486)
- 方法(23311)
- 数学(21047)
- 数学方法(20951)
- 企(19853)
- 企业(19853)
- 地方(16073)
- 学(15467)
- 中国(15004)
- 农(13877)
- 业经(12074)
- 地方经济(11977)
- 财(10514)
- 农业(10164)
- 贸(10054)
- 贸易(10048)
- 易(9725)
- 环境(9019)
- 产业(8136)
- 制(8117)
- 融(7817)
- 金融(7817)
- 和(7213)
- 经济学(7164)
- 银(7051)
- 银行(7005)
- 发(6828)
- 机构
- 大学(170451)
- 学院(168088)
- 济(82020)
- 经济(80800)
- 研究(63726)
- 管理(61717)
- 理学(53746)
- 理学院(53113)
- 管理学(52290)
- 管理学院(51982)
- 中国(45608)
- 科学(39119)
- 京(34709)
- 农(33674)
- 所(33107)
- 财(32397)
- 研究所(30519)
- 业大(28065)
- 中心(27203)
- 经济学(27150)
- 财经(26809)
- 农业(26757)
- 经(24518)
- 经济学院(24318)
- 江(23999)
- 院(22361)
- 北京(21605)
- 范(20910)
- 师范(20580)
- 科学院(19993)
- 基金
- 项目(114959)
- 科学(90173)
- 基金(85698)
- 家(77522)
- 研究(77225)
- 国家(76912)
- 科学基金(64633)
- 社会(53633)
- 社会科(50996)
- 社会科学(50983)
- 基金项目(45207)
- 省(43640)
- 自然(41802)
- 自然科(40855)
- 自然科学(40840)
- 自然科学基金(40137)
- 划(37115)
- 教育(34308)
- 资助(34293)
- 编号(27651)
- 重点(26342)
- 发(25626)
- 部(25098)
- 创(23751)
- 国家社会(23671)
- 创新(22363)
- 科研(22333)
- 计划(22033)
- 教育部(21413)
- 成果(21227)
共检索到250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Ekkehardt Ernst Rossana Merola Daniel Samaan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失业 不平等 生产率增长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毅 王军 秦志龙
将人工智能发展、劳动错配和人口要素流动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阐释三者的内在关系和作用机制。数理模型推导发现,人工智能切实改善了人口流动趋势,且通过有效矫正劳动错配更加显著地促进人口流动。基于理论分析,本文进一步采集2010—2018年个体、企业和地级城市三个层面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引致了人口在区域间的双向流动;(2)机制检验说明,矫正劳动错配是人工智能改善人口流动趋势的关键变量,人工智能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显著地促进了人口的流动;(3)人工智能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呈典型的非均衡事实特征。结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提出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切实发挥人工智能对劳动错配的矫正作用以及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发展的典型异质性特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错配 人口流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魏丹琪 周鹏飞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先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制造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年均增速为11.8%。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年均增速较高,已形成“东部领跑,西部追赶”的空间分异格局。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劳动力错配,人工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大安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展露出可建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思想端倪。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解释人工智能会在哪些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对厂商投资经营发生作用;厂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效供给和预测需求,厂商在未来普遍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投资经营选择时,社会经济实践会在多大范围内要求经济学家修正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假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果真会引发经济学革命,经济学家如何探寻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等。文章拟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对以上诸问题作出分析性描述,对有可能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展开研究,以期达到相对前卫的理论认知。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大数据 数字经济 厂商投资选择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欣燕
文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从中短期与长期来看,智能机器人对未来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同。中短期来看,机器人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其产品还没有对人力形成广泛挤压时,将对就业产生正向的拉动作用;长期来看,机器人产业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就业人数的增减上,而且体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上。数量影响体现在增加三种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而结构变化方面,智能机器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广泛使用将造成就业结构的极化现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勤 刘明泽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近年来28篇相关文献的40个独立样本,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与劳动收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分为表征内生的自身投入和外生的外部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运用Meta亚组分析探究潜在调节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小幅扩大了就业规模,效应值为0.032;降低了劳动收入,效应值为-0.011。具体而言,技术的投入维度显著地促进就业规模和劳动收入,而使用维度则对二者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识别了行业、地区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大于非制造业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增加了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但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闫威 陈长怀 韩美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呈稳步增加的态势。较之于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并能可靠地预测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实验本身具有的可重复性也使研究结论更易于验证。目前学术界仍存在着一些反对实验研究方法的意见,如实验被试的选择偏差,被试所获得的支付水平的高低,观测的数目以及内、外部有效性等。
关键词:
劳动经济学 实验研究方法 应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松龄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大幅减少个别劳动和个别价值,能够大幅形成社会劳动生产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劳动生产的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有利于激励资本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有利于个别劳动转换为社会劳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传统股份制变革为新型股份制、不断完善要素市场运行体制机制,有利于实现劳动与资本按贡献分配制度。只有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理论观念,才能树立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是生产劳动的理念。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卢晓东
劳动,对于人的成长和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与生产的关系将越来越弱化。劳动还将包括探索性劳动和艺术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再次强调了"九个坚持"。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明生
具有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出现必将对就业产生冲击。根据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区别,确定以创造性和情感性为标准对人类劳动进行分类。创造性和情感性脑力和体力劳动,包括具有一定创新内容的非规律性劳动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利用"中国教育在线"建立的"职业信息大全"对职业类型的划分和对职业特征、职业要求的描述,以及三次产业各类岗位的特点,可以确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生产人员和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大量的就业人口及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会计、统计、审计及行政后勤人员将被人工智能大量替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隋想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何勤 董晓雨 朱晓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迅速融入各产业以及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挑战,冲击了传统的劳动关系,引发劳动关系变革。但目前学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分析和治理思路。本文依据机器行为学与劳动关系系统理论,将人机动态演变关系与传统劳动关系系统理论融合,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对人工智能赋能及人工智能合作阶段下的劳动关系系统进行重构,并提出以"保护算法控制下的弱势劳动者"为基本逻辑、以"可信赖的AI与体面的劳动"为目标的治理框架,分别从政府促进劳资双方力量动态平衡、实施全面的"劳动安全性"措施、进行"全谱系"的劳动保障政策设计,行业根据行业"异质性"制定劳动标准,企业实行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进行管理变革三个层面提出治理框架和策略,旨在超越传统劳动关系治理的"路径依赖",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劳动关系变革提供新的治理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