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2)
2023(6388)
2022(5024)
2021(4534)
2020(3261)
2019(7036)
2018(6658)
2017(11977)
2016(6161)
2015(6992)
2014(6941)
2013(6679)
2012(6382)
2011(6172)
2010(6288)
2009(6010)
2008(5576)
2007(5095)
2006(4887)
2005(4543)
作者
(18966)
(16043)
(16003)
(15510)
(10237)
(7475)
(7141)
(6182)
(6144)
(5730)
(5529)
(5253)
(5223)
(5182)
(4982)
(4962)
(4694)
(4645)
(4623)
(4267)
(4241)
(3882)
(3864)
(3731)
(3684)
(3633)
(3415)
(3250)
(3224)
(3134)
学科
(51480)
经济(51455)
地方(15310)
管理(15139)
地方经济(11797)
方法(11733)
(11405)
(10532)
中国(10499)
数学(10225)
数学方法(10160)
业经(9527)
(7948)
(7851)
企业(7851)
环境(6345)
经济学(6344)
(5950)
产业(5863)
教育(5828)
农业(5795)
(5389)
金融(5388)
(5349)
(5341)
理论(5298)
总论(5063)
(5010)
信息(4984)
(4694)
机构
学院(100813)
大学(100002)
(50684)
经济(49766)
研究(39782)
管理(32630)
中国(28200)
理学(27089)
理学院(26739)
管理学(26362)
管理学院(26153)
科学(22382)
(20847)
(20419)
(19980)
研究所(18012)
经济学(17420)
财经(16544)
中心(16496)
(15819)
经济学院(15287)
(15063)
师范(14955)
(14887)
(14348)
北京(13242)
(12581)
(12440)
师范大学(12022)
财经大学(11997)
基金
项目(61575)
研究(48271)
科学(48029)
基金(42934)
(36817)
国家(36480)
社会(32573)
社会科(30792)
社会科学(30784)
科学基金(30361)
(24469)
教育(21896)
基金项目(21417)
(19822)
编号(19182)
资助(16972)
成果(16450)
自然(15951)
(15826)
自然科(15507)
自然科学(15504)
自然科学基金(15197)
课题(14475)
重点(14434)
国家社会(13899)
发展(13474)
(13281)
(13058)
(12950)
经济(12831)
期刊
(67028)
经济(67028)
研究(36408)
中国(19777)
(15320)
学报(14624)
管理(13949)
科学(13422)
教育(12904)
(12583)
经济研究(12001)
大学(11433)
学学(10766)
技术(9706)
财经(9529)
业经(8955)
(8842)
金融(8842)
(8487)
农业(8450)
问题(8193)
技术经济(6439)
(5934)
世界(5700)
统计(5622)
经济问题(5386)
改革(5141)
(5141)
国际(4942)
经济学(4885)
共检索到164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何大安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章认为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已经展露出可建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思想端倪。基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解释人工智能会在哪些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对厂商投资经营发生作用;厂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效供给和预测需求,厂商在未来普遍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投资经营选择时,社会经济实践会在多大范围内要求经济学家修正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厂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假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未来果真会引发经济学革命,经济学家如何探寻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等。文章拟依据微观经济学原理对以上诸问题作出分析性描述,对有可能在理论上站得住脚的人工智能经济学的建构路径展开研究,以期达到相对前卫的理论认知。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富强  
经济人之所以会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硬核,从思想史的角度看,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分水岭。一是,斯密关于"无形的手"之"预定协调"的观点赋予了自利行为的合理性,从而使得"自利"为后来的主流经济学家所片面强调,乃至赋予了个体行为以效用最大化这一偏至诉求。二是,边沁关于效用加总的功利主义原则赋予了个体效用的计量性,从而使得"效用"为后来主流经济学所普遍接受,乃至进一步发展了基于理性计算的数理模型化分析。显然,正是两者的结合,为经济人假设的出现及其在经济学中的支配地位奠定了思想史的基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Ekkehardt Ernst  Rossana Merola  Daniel Samaan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邓文勇  黄尧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已逐步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在推动数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并与数字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若想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协同联动且在实现二者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出可行的战略,就需要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本研究基于不同维度,对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之间的"互动共生""主体交互""层次耦合"等协同联动逻辑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和助力激发层次之间的耦合效应等路径,以期深化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协同联动,实现二者更深层次的联动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维锭  张潇剑  
法学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形成了主体论和客体论两派观点,前者主张赋予人工智能以一定的主体地位,后者则将人工智能定性为财产或工具。对于人工智能造成的第三方损害,主体论认为应当由人工智能承担独立责任,其责任财产来源于制造者或者使用者预先缴纳的资金池,资金池之外的制造者或使用者无须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客体论认为制造商或者使用者应当对人工智能造成的损害承担无限责任,但二者之争停留在主观应然层面,缺乏客观实然的分析。法经济学视角下法律规则在效率上存在优劣之分,区分的标准有"更安全地从事活动"和"从事更安全的活动"两种范式。主体论和客体论构造的法律规则在人工智能的不同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效率:在自动驾驶车领域,客体论更有效率;在智能投资顾问领域,主体论更有效率。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永  张衔  
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工业革命以来,关于"技术性失业"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就业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也可能破坏就业岗位,就业数量变化取决于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人工智能冲击范围广,且有助于克服"自动化讽刺",使得就业创造效应减弱的同时就业破坏效应不断增强。而且人工智能会导致就业结构"T"型分化,呈现高端化趋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变化均会加剧失业风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预测的正确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加限制地运用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导致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将为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准备生产力条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亚玲   包芊颖   黄成凤  
科研范式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数据爆炸背景下,原有的科研范式已经难以适应复杂科学问题的求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算法和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发展,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方法和工具。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重塑知识生产方式、再造科研工作流程和加速交叉融合创新等路径驱动科研范式的变革。以生物学领域为例,人工智能技术在药物发现,蛋白质结构预测,传染病的预测、演变和控制等领域已有广泛应用。在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方法辅助下,科学问题的求解由传统自下而上的路线转变为数据驱动的自上而下的思路,通过降维、近似求解,寻找与现实问题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形成解决科学问题的新范式。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旭   洪美玲  
文章对比了传统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的不同影响,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文章运用生产要素理论、微笑曲线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生态系统的三位一体递进分析框架,系统地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在微观层面上,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在中观层面上,通过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销售端的竞争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多元主体形成数字经济生态系统,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崛起,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新引擎。同时,文章对比了中美两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上的区别,强调了美国的开放创新和中国的政府引导。最后,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路径,旨在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核心竞争力,占据有利地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利秀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促进经济活动集聚,但是,智能技术革命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相比,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劳动力池效应可能会减弱,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依然存在,但是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集聚形态和形式将分别呈现为:全球马赛克形态、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协同演化。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彭文生  
我国于2017年首次将人工智能(AI)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24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我国对AI已从重点关注转向具体实施应用。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变量,科技进步是导致大分流还是大收敛?人工智能是替代还是赋能劳动力?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本轮AI进步的突出特征表现为规模定律。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在应用层孕育出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AI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经济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甚至加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社会层面对平衡效率和公平带来新挑战。因此,在推进AI产业化应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带来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志向  罗冬霞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首要前提是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本身存在社会使用形式的差别,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人工智能作为以精准性和通融性为典型特征的战略性技术,对劳动过程、劳动就业、劳动者自身发展以及劳动收入产生了深刻影响,既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与促进劳动解放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由于资本替代劳动潜力的释放也存在引致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内在风险。新时代背景下,要依靠人工智能技术,在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不断完善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分配制度,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周圣葵  
已见端倪的亚太经济南北集团化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周圣葵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了一个新特点:突破单一的"北北型"或"南南型"的传统组织模式,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的"南北型"区域性经济集团已经建立或正在酝酿之中。这...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海峰  
经济类课程模块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经济学基础》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类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积极培养具有为国为民的中国思维和情怀的高素质人才,高度自觉把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课程之中,使该课程成为中国化的经济学课程,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出更多能承担时代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潘恩荣  阮凡  郭喨  
本文力图在《资本论》视域中重构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问题,提出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和介入人工智能的研究路径。从《资本论》"劳动能力"思想角度看,机器换人争论双方的矛盾根源是,在"人机对立"预设下,思考机器是否以及如何单向度地替换人的劳动能力。但是基于"人机互补"角度从"劳动时间"概念看,"机器换人"的实质是"以机器运行时间替换人类劳动时间"而非"以机器(生产力)替换人类本身的劳动能力"。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机器换人而言,除了要批判"机器替换人本身",更要考虑如何确保"人"在各种智力劳动时间之间平滑转换。这为重构"人类-人工智能机器"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