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5)
- 2023(11713)
- 2022(9392)
- 2021(8237)
- 2020(6581)
- 2019(14675)
- 2018(14143)
- 2017(26347)
- 2016(14071)
- 2015(15372)
- 2014(15161)
- 2013(15206)
- 2012(14679)
- 2011(13490)
- 2010(13668)
- 2009(12308)
- 2008(12064)
- 2007(11022)
- 2006(10107)
- 2005(9561)
- 学科
- 济(69387)
- 经济(69331)
- 业(41441)
- 管理(40981)
- 企(31891)
- 企业(31891)
- 方法(23047)
- 中国(22254)
- 地方(20805)
- 数学(20054)
- 数学方法(19786)
- 农(19441)
- 业经(16676)
- 技术(16587)
- 学(14882)
- 财(13641)
- 农业(13623)
- 环境(12603)
- 制(12219)
- 贸(12028)
- 贸易(12017)
- 融(11953)
- 金融(11953)
- 地方经济(11936)
- 发(11787)
- 银(11601)
- 易(11583)
- 银行(11550)
- 产业(11321)
- 行(11285)
- 机构
- 学院(211973)
- 大学(209623)
- 济(89923)
- 经济(88084)
- 研究(82944)
- 管理(75578)
- 理学(63999)
- 理学院(63207)
- 管理学(62020)
- 管理学院(61650)
- 中国(60962)
- 科学(52817)
- 京(46479)
- 所(43960)
- 农(42999)
- 研究所(40042)
- 财(39134)
- 中心(36340)
- 业大(34614)
- 江(34075)
- 农业(33787)
- 院(30712)
- 财经(30433)
- 北京(29917)
- 范(28554)
- 师范(28100)
- 经济学(28053)
- 经(27660)
- 省(27450)
- 州(27020)
- 基金
- 项目(142561)
- 科学(111568)
- 基金(101804)
- 研究(100067)
- 家(92016)
- 国家(91272)
- 科学基金(76461)
- 社会(64043)
- 社会科(60989)
- 社会科学(60974)
- 省(57854)
- 基金项目(52608)
- 自然(49499)
- 划(48636)
- 自然科(48364)
- 自然科学(48352)
- 自然科学基金(47495)
- 教育(44538)
- 资助(41997)
- 编号(37892)
- 发(37629)
- 重点(33546)
- 创(30605)
- 部(30169)
- 成果(29857)
- 发展(29591)
- 展(29100)
- 创新(28876)
- 课题(28517)
- 计划(27746)
共检索到334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周杰琦 陈达 夏南新
人工智能作为中国抢占科技战略高地的重要抓手,能否显著释放绿色发展效应备受关注,也是理论研究亟待探讨的重要命题。融合非连续性技术创新理论意涵,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中国省级绿色发展效率,系统考察人工智能的绿色发展效应。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会直接赋能绿色发展,赋能效果呈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以地区高校平均科技产出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为工具变量强化内生性控制后,结论仍成立。(2)人工智能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提升绿色发展效率。(3)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资源禀赋和要素密集度差异使得人工智能绿色发展效应释放具有异质性,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科技人力资源积累程度越高,技术、资本要素越密集,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效率的赋能效果越强。(4)拓展性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具有时滞性,且依托国内技术来源的人工智能,比依托国外技术来源的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的时滞效应更明显。因此,应把握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战略契机,在开放融合创新中塑造技术竞争新优势,进而带动绿色发展转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杰琦 陈达 夏南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演进,其与实体经济的深入发展融合,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结合非连续创新路径跨越和技术范式转换理论,以产业结构优化为切入点构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绿色发展的逻辑框架,并利用2009—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检验人工智能对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会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引入Bartik工具变量和《中国制造2025》政策冲击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修正后,该结论仍成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是人工智能提升绿色发展效率的重要机制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越深厚、市场化水平越高、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低的地区中表现得更明显,从而能更充分赋能绿色发展。拓展性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时滞效应,但该效应在技术密集度和资本密集度投向更高时可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 制造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邝劲松 杨坤宇 石校菲 姚一凡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文章系统阐释了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影响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机制。基于2010—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从技术条件、智能应用和创新实践3个维度构建省域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不同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集聚现象存在显著差异;(2)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检验方式验证结论可靠;(3)异质性检验显示分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4)调节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产业集聚的调节,较高的产业集聚水平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作用。研究结论为评估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效应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数据支撑,同时为探寻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及对应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袁磊 张淑鑫 雷敏 覃颖 张文超
2021年6月8日,OECD发布的《数字教育展望2021: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应用前沿》报告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教育?该报告通过对当下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分析,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指出智能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在学生学习方面,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整体智能系统能关注特殊需求学生从而推动全纳教育发展,自动数字测量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字学习技术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方面,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使教师角色开始转变,混合人工智能系统帮助教师高效管理课堂,数字技术应用于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建立学校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和系统管理学习分析,早期预警系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学校管理更安全,组织系统覆盖更全面。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教育系统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成本效益,但需要合理利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研究协同驱动,还需要教师、学校领导和学习者的充分合作。本文分析技术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应用现状后,总结了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变革、迈向教育实质公平以及教育伦理与价值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高质量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 区块链 机器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莉莉 王健 吴群
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投入端和产出端考察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既能减少投入端能源消耗,又能减少产出端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在东部地区和财政缺口较小的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既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投入端、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又可通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出和抑制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入而促进投入端绿色经济发展,但对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据此,应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因城施策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娟 王珍梦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模式,能够通过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效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显著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引入工具变量、Tobit回归、分阶段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途径间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门槛效应;第三,数字经济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出东部最高、东北部次之、中部和西部最低的非均衡性特征。据此,从强化数字化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挖掘数字要素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尚娟 王珍梦
数字经济作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新模式,能够通过驱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效赋能绿色经济发展。基于201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整体上能够显著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引入工具变量、Tobit回归、分阶段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等途径间接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的门槛效应;第三,数字经济赋能绿色经济发展的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出东部最高、东北部次之、中部和西部最低的非均衡性特征。据此,从强化数字化基础建设、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挖掘数字要素等方面提出数字经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凡 王紫薇
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GMM模型,对电子商务与绿色GDP的经济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静态层面,电子商务发展对绿色GDP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动态层面,电子商务发展对绿色GDP的短期赋能效应仍然存在但低于静态层面效果,长期中对绿色GDP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电子商务发展对绿色GDP赋能效应的地区异质性明显,存在自东向西递减特征。最后,本文提出深入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和规范电商行业竞争规则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程鸿 苏谦 张冠军 付文静
建筑业是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的两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正处于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阶段。智能建造是促进建筑业绿色转型、赋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需求,分析职业教育培养智能建造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提高智能建造人才供给匹配度和培养质量两个方面提出系列举措,以解决职业教育赋能建筑业绿色化转型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推动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实现建设世界建造强国目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晓凤 汪琳 朱毅轩
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国际贸易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创新了人工智能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测度了主要国家的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大量互补性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的“簇群”并催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不但推动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升级,而且对贸易竞争优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使得各国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发生深刻变化。产业规模、人力资本、全球开放程度、全要素生产率等均对贸易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国际贸易 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攀登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时代,研究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念变革入手,提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将更加突出教师专业活动的创造性,强调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的融合。在实践创新上,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基于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和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三个方面。在推进策略上,建议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形成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核心,"教、研、训"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打破教育教学数据孤岛,构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内外数据链相融合的数据生态;培养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教育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彩芳 张菁
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用模型,实证检验“双碳”目标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研究发现:第一,在不考虑碳排放的前提下,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将碳排放纳入到两者关系的分析框架后,流通产业发展的绿色赋能效应出现质的变化。第二,在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时,流通产业发展对绿色经济的赋能效应显著;随着碳排放的增加,其绿色赋能效应表现为短期的衰减。文章最后提出要加强新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促进现代绿色流通的管理模式创新、重视现代流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及促进流通企业的绿色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流通产业 绿色发展 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韶华 王菲 张伟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准模型、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从全国层面来看,研究期间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是工业实现绿色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2)从分地区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就效应大小来看“中部>东部>西部”;(3)目前数字经济主要作用于工业资源利用和工业增长质量方面,对工业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尚不显著;(4)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技术门槛特征,当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正向效应会更为强劲;(5)数字经济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化水平来对工业绿色发展产生影响。因此,要因地制宜以人力资本、能源结构、市场化水平为路径发挥数字经济的引擎作用,同时着力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以更好实现数字经济的绿色效应。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京宇 郭俊华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来自产业数字化的影响,且该作用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励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碳减排,但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未能促进农业碳减排。空间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过门槛值时,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呈现边际递减特征。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农业部门的“双碳”进程,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赋能作用,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数字协作联动与环境协同治理,从而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