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53)
2023(10832)
2022(8976)
2021(8039)
2020(6558)
2019(14472)
2018(13879)
2017(26464)
2016(14232)
2015(15386)
2014(15173)
2013(14902)
2012(14000)
2011(12953)
2010(13198)
2009(12230)
2008(11750)
2007(10508)
2006(9651)
2005(8623)
作者
(43427)
(36352)
(36283)
(34447)
(23286)
(17305)
(16275)
(14148)
(13776)
(12758)
(12611)
(11842)
(11695)
(11455)
(11398)
(11139)
(10888)
(10796)
(10538)
(10372)
(9186)
(9030)
(8825)
(8418)
(8373)
(8080)
(7812)
(7770)
(7346)
(7181)
学科
(78193)
经济(78129)
管理(42635)
(37152)
(28599)
企业(28599)
方法(25429)
数学(22972)
数学方法(22765)
地方(19070)
(17941)
中国(17756)
(16064)
(14959)
业经(14806)
地方经济(12889)
(12575)
贸易(12570)
(12187)
农业(12081)
(11940)
(11140)
环境(11014)
(9620)
银行(9585)
(9551)
金融(9551)
及其(9399)
产业(9241)
(9219)
机构
学院(211626)
大学(210036)
(100372)
经济(98597)
管理(80432)
研究(77725)
理学(69366)
理学院(68605)
管理学(67617)
管理学院(67218)
中国(57254)
科学(46416)
(43940)
(42558)
(39693)
(39104)
研究所(36174)
财经(34449)
中心(34082)
业大(32651)
经济学(32027)
(31918)
(31275)
农业(30714)
经济学院(28624)
(27802)
北京(26675)
(25690)
师范(25351)
财经大学(25282)
基金
项目(140859)
科学(110863)
基金(103648)
研究(99054)
(92283)
国家(91532)
科学基金(77420)
社会(66554)
社会科(63271)
社会科学(63257)
(54250)
基金项目(54037)
自然(49530)
自然科(48408)
自然科学(48391)
自然科学基金(47542)
(45953)
教育(43483)
资助(41777)
编号(37844)
(31974)
重点(31968)
(30632)
成果(30244)
(29116)
国家社会(28463)
创新(27357)
科研(26869)
课题(26372)
教育部(26130)
期刊
(115792)
经济(115792)
研究(65177)
中国(37594)
学报(35095)
(35009)
(32163)
科学(31888)
管理(29626)
大学(26215)
学学(25443)
农业(23163)
经济研究(20738)
(20598)
金融(20598)
财经(17897)
业经(17459)
技术(16633)
(15547)
问题(14861)
教育(14520)
(12162)
技术经济(11894)
(11704)
国际(10711)
世界(10551)
商业(10501)
统计(10315)
(9769)
科技(9512)
共检索到319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何小钢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之源。本文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提高组织创新能力、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研发投入等渠道提升企业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人工智能会对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首先,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都会影响就业,但两种效应的净影响,存在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影响中性三种观点。其次,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呈现中间抑制、两端促进的"两极化现象",而在中国则表现出高端促进的"单极极化"特征。第三,人工智能通过改变不同技能劳动力的收入水平、不同行业要素的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的市场份额,从而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最后,基于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的现状,从"智能红利"补位人口红利的下降,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和收入差距带来的挑战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人工智能的政策响应,为促进人工智能发挥积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陈斌开   徐翔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一方面对现有工作岗位产生一定替代作用,给就业市场与劳动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对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历史经验梳理与国别比较发现,自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开始以来,技术进步对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扩张作用更为显著,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别差异。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作用机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张力,但其最终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政府收入分配政策。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应当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以促进机会均等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Mariarosaria Comunale  
本文梳理人工智能(AI)对经济影响的学术文献,并以此分析当前有关AI技术的监管情况和监管政策。其中,AI对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生产力和收入不平等方面,而对AI的监管则涉及市场竞争、数据隐私、版权、国家安全、道德问题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结果发现:理论研究一致认为,AI将影响大多数职业并改变经济增长路径,但在就业和生产率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尚无定论;各国的AI监管范围和方法大相径庭,面临着难以取舍的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昊颖   李胜会  
基于2015年人工智能政策,探究其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中的作用。以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进行准自然实验分析,识别人工智能政策的经济成效。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政策的实施初期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对东部地区和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较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创新投入和缓解融资约束是人工智能政策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利秀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空间经济遵循不同的逻辑,需要不完全相同的理论解释。现有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基石主要源于马歇尔的"三位一体的外部经济":劳动力池效应、技术外部性、金钱外部性。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进步也能促进经济活动集聚,但是,智能技术革命与以往历次技术革命相比,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还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即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劳动力池效应可能会减弱,技术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依然存在,但是也将呈现出新的特征。集聚形态和形式将分别呈现为:全球马赛克形态、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的协同演化。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鸣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季宏宇  李冰冰  
人工智能是研究和模拟人类思维及行为的科学。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为高校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发展规划及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等政策推进下,高校落实“互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作部署,在人才培养方式及教学方法上不断优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一书分别阐述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相关背景;人工智能的概念、相关技术及局限性;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发展趋势及风险;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该书分析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笔者基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高校人工智能领域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为ZD19114及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科研课题“基于OBE和CIPP模式的单片机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GJX2022D423)的研究结合该书内容分析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潜在风险及措施,并探究互联网+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Ekkehardt Ernst  Rossana Merola  Daniel Samaan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彭文生  
我国于2017年首次将人工智能(AI)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24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我国对AI已从重点关注转向具体实施应用。作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变量,科技进步是导致大分流还是大收敛?人工智能是替代还是赋能劳动力?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本轮AI进步的突出特征表现为规模定律。中国人口多、市场大,有利于在应用层孕育出引领性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AI作为一项通用目的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经济和就业结构的改变,甚至加大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在社会层面对平衡效率和公平带来新挑战。因此,在推进AI产业化应用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带来的效率与公平等问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彭欢  
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进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对人类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重构国家竞争格局。技术进步既有就业替代效应,也有就业创造效应。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技术进步,既符合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表现:以往技术进步主要替代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地替代人的脑力,但不会完全替代人类就业;人工智能会削弱低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强化就业空间极化和技术极化现象,这对发展中国家拼资源、拼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和工业化战略构成了挑战。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和技术成长期,对就业的影响有限。但随着人工智能由弱人工智能阶段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由技术成长期发展到技术成熟期,对就业的影响将加大。为了促进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削弱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防范其就业社会风险,应前瞻性地采取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宋迪  
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公司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从审计风险角度发现,公司通过投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转型升级降低了审计费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度越低、融资约束水平越低以及公司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公司投资人工智能技术对审计费用负向影响更显著,以及与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概率的正向关系更显著。本文进一步扩充了有关智能化、数字化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师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晓宇  
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9月17日召开,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千家,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安徽、吉林、贵州等20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专家称,下一步将坚持以需求引领发展,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设施,激发微观主体创新活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未来,上海将建设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和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龚强  李涵  张彤  
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产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政策也出现了新的特点。由《经济研究》编辑部主办,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承办的"2012产业经济与公共政策论坛"于2012年5月12日在西南财经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