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7)
- 2023(9917)
- 2022(8774)
- 2021(8205)
- 2020(6797)
- 2019(15779)
- 2018(15664)
- 2017(30477)
- 2016(16456)
- 2015(18562)
- 2014(18485)
- 2013(18254)
- 2012(16502)
- 2011(14789)
- 2010(14511)
- 2009(13013)
- 2008(12365)
- 2007(10564)
- 2006(9024)
- 2005(7630)
- 学科
- 济(64758)
- 经济(64688)
- 管理(47323)
- 业(45132)
- 企(37466)
- 企业(37466)
- 方法(32608)
- 数学(28442)
- 数学方法(28146)
- 中国(17302)
- 农(16758)
- 财(15540)
- 业经(14660)
- 学(14463)
- 地方(12931)
- 农业(11552)
- 贸(11255)
- 贸易(11251)
- 理论(11112)
- 易(10904)
- 技术(10763)
- 和(10631)
- 环境(10599)
- 务(10069)
- 财务(10012)
- 财务管理(9998)
- 制(9810)
- 企业财务(9483)
- 划(9264)
- 教育(8908)
- 机构
- 大学(232679)
- 学院(230731)
- 管理(96950)
- 济(89349)
- 经济(87384)
- 理学(85530)
- 理学院(84632)
- 管理学(83234)
- 管理学院(82825)
- 研究(73533)
- 中国(51882)
- 京(48908)
- 科学(47249)
- 财(39036)
- 所(36019)
- 业大(35677)
- 农(34697)
- 研究所(33365)
- 中心(33003)
- 财经(32656)
- 江(31052)
- 北京(30683)
- 范(30435)
- 师范(30179)
- 经(29847)
- 院(27186)
- 农业(27184)
- 经济学(26346)
- 州(25816)
- 商学(24909)
- 基金
- 项目(168077)
- 科学(132272)
- 研究(122995)
- 基金(122323)
- 家(106337)
- 国家(105463)
- 科学基金(91195)
- 社会(76623)
- 社会科(72612)
- 社会科学(72593)
- 基金项目(66172)
- 省(65444)
- 自然(60274)
- 自然科(58879)
- 自然科学(58868)
- 自然科学基金(57783)
- 教育(56101)
- 划(55111)
- 编号(50347)
- 资助(49986)
- 成果(39674)
- 重点(36979)
- 部(36803)
- 创(35117)
- 发(35108)
- 课题(33899)
- 创新(32583)
- 科研(32240)
- 教育部(31722)
- 大学(31565)
共检索到3151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潘丹丹
基于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提取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复杂劳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信息技术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就业反极化效应,显著提升了中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并且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结构 反极化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伟国 邱子童 吴清军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 岗位 工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段海英 郭元元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失业以及促进就业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不能单纯地根据技术可行性来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就业效应非常复杂,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中有差异,且会受到法律法规、消费者偏好、特定市场中的大众行为、道德伦理等因素的约束。当前我国各层次教育体系应对人才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性失业培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璐 韩文龙 陈翥
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会对现行的就业结构、就业范围和就业质量等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创造性的补偿效应和跨期的时间效应。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劳动技能;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障和工资保险为核心的劳动者保护制度体系,降低劳动者可能面临的生存风险,以便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补偿效应 时间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鹏飞
人工智能在近两年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密切关注起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而现有文献却缺乏对人工智能与就业问题新近研究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本文从更广阔的技术进步视角切入,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与就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就业,程序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就业,技术进步与女性就业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述,以期能把握人工智能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前沿与未来动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就业 劳动力市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关键词:
市场导向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胡维丽
选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作为创新产出指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其创新转化效率及极化效应。研究得出:我国专利申请导向的产业创新转化效率为0.864,而专利授权导向的创新转化效率仅为0.398;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区域极化效应呈现倒U型,四大板块区域内差异高于区域间差异,东部、中部、东北部三大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存在收敛;七大产业间,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的极化效应高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类专利申请主体中,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极化效应减弱。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本文从产业就业带动、产业投资拉动、工业效益提升、信息化普及四个层面选取2004-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区市的九项数据指标为依据,利用主成分法构建全国省域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结构指数。通过省域两化融合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将31个省域按照结构差异分为五类,进行分类指导。同时运用极化指数测量省域两化融合的空间极化水平,结果表明8年间省域两化融合整体极化趋势呈现逐步减弱的斜L型特征。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楠 刘湘丽 樊围国 丁微
相比自动化对体力劳动的替代,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改变劳动分工与人力资本价值结构将更为彻底地颠覆未来就业市场。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本文以矛盾对立视角剖析人工智能与就业领域的对立观点、分歧观点与新观点,前瞻解决分歧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关键在于大范围重组工作任务并改变工作技能标准,通过技能溢价加重了就业极化、收入不平等现象,而深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削弱了低技能工人从劳动产品中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加强了高技能工人从劳动产品中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日益拉大。然而,人工智能重塑任务与技能的路径仍不明确,现有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未来要加强微观层次异质性研究探讨人机融合工作方式与通识技能结构调整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作用,为人工智能赋予新的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尹振宇 吴传琦
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的相关文献,结合中国实际,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存在就业促进效应,对于低技能劳动者具有就业挤出效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造成劳动者就业技能的极化;就中国劳动力市场而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对就业形成较大冲击,但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造成突发性的失业潮;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应及时布局社会保障、培训再就业等制度建设,兼顾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效应 挤出效应 促进效应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珊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规模化应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重塑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格局。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AI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呈现“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为消弭AI对二元劳动力群体的非对称赋能,职业技能教育系统的介入被视为最迫切、最具价值的干预策略。国家职业教育系统的介入应以均衡发展调适、营造拟态环境、对冲技术逆差和激发混质动力四个层面作为价值导向。为匡正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职业教育应重塑整体性介入机制:价值系统介入应实现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本体价值”旨归;权责系统介入旨在确立多元共生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预警系统介入关键在于优化技能迭代预测指标;培训系统介入重在建构动态适配的劳动力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小钢 刘叩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如何在更好地利用新兴科技的同时促进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机器人与不同工作任务的替代弹性不同,机器人使用将导致非常规任务就业增长,常规任务就业减少,产生就业极化效应,且这种极化效应在机器人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接着,本文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机器人进口匹配数据的经验证据证明了这一点,相比于常规任务劳动力,机器人显著促进了非常规任务劳动力就业;而且,机器人的就业极化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出口贸易企业、规模较大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的证据表明,机器人确实是通过常规任务岗位替代效应和非常规任务岗位创造效应导致了就业极化;相比于技能偏向,机器人更多体现的是工作任务偏向属性(RBTC)。本文深化了对机器人如何影响就业结构的理解,为制定数字经济条件下的高质量就业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尹志锋 曹爱家 郭家宝 郭冬梅
本文匹配了2009—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数据库和中关村企业调查数据库,聚焦于考察人工智能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企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促进就业,这一研究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微观机制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市场占有率进而提升企业就业水平。拓展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提升了高学历员工、年轻员工、新员工占比;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不同细分技术领域和不同类型企业间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专家系统及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明显;人工智能的就业促进效应在企业规模较大、出口规模较大,以及国有和集体所有的企业中更小。本文基于专利数据对企业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进行测度,将研究样本拓展至包含服务业企业,从企业市场规模扩大的角度拓展了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微观机理,为企业实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政府制定人工智能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 专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英平 孙婧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核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冲击,并不断向第三产业渗透。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变革,本文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保险行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其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影响的异质性。结果显示:整体上而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保险行业就业人数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效应,且发达地区的当期效应强于欠发达地区,而从滞后效应来看,欠发达地区则更为显著。因此,建议推动保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高质量落地;统筹实施保险科技人才战略,促进就业结构不断升级;重视地区差异,引导区域间人工智能协调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保险行业 创新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