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08)
- 2023(7768)
- 2022(6650)
- 2021(6025)
- 2020(5212)
- 2019(12124)
- 2018(11781)
- 2017(22693)
- 2016(12463)
- 2015(14081)
- 2014(14541)
- 2013(14576)
- 2012(13739)
- 2011(12677)
- 2010(12778)
- 2009(12115)
- 2008(12382)
- 2007(11382)
- 2006(9675)
- 2005(8832)
- 学科
- 济(58498)
- 经济(58438)
- 管理(34476)
- 业(33713)
- 方法(29554)
- 企(27287)
- 企业(27287)
- 数学(25675)
- 数学方法(25404)
- 农(15030)
- 学(14518)
- 财(14247)
- 中国(13623)
- 业经(11958)
- 地方(11313)
- 贸(10899)
- 贸易(10897)
- 易(10523)
- 农业(10004)
- 理论(9755)
- 制(9642)
- 和(8983)
- 务(8530)
- 财务(8515)
- 财务管理(8488)
- 银(8233)
- 银行(8200)
- 融(8143)
- 金融(8140)
- 环境(8015)
- 机构
- 大学(196159)
- 学院(193503)
- 济(81041)
- 经济(79374)
- 管理(72656)
- 研究(66776)
- 理学(62963)
- 理学院(62209)
- 管理学(61092)
- 管理学院(60720)
- 中国(49128)
- 科学(42975)
- 京(41280)
- 财(36887)
- 农(36426)
- 所(35357)
- 研究所(32514)
- 业大(31245)
- 中心(30227)
- 财经(29907)
- 江(29540)
- 农业(28906)
- 经(27112)
- 经济学(26313)
- 北京(25820)
- 范(25455)
- 师范(25187)
- 经济学院(24006)
- 院(23971)
- 州(23159)
- 基金
- 项目(128961)
- 科学(100083)
- 基金(93178)
- 研究(90763)
- 家(82663)
- 国家(82016)
- 科学基金(68771)
- 社会(57356)
- 社会科(54381)
- 社会科学(54363)
- 省(50168)
- 基金项目(49330)
- 自然(44862)
- 自然科(43838)
- 自然科学(43819)
- 自然科学基金(43042)
- 划(42740)
- 教育(42118)
- 资助(38734)
- 编号(36229)
- 重点(29676)
- 成果(29549)
- 部(28875)
- 发(27603)
- 创(26348)
- 科研(25433)
- 课题(25165)
- 创新(24700)
- 教育部(24429)
- 计划(24353)
共检索到2781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旭
人工智能不同于以往的技术变革,能同时增强资本和劳动者生产效率,并对传统行业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本文以人工智能的三种效应为基础,建立两部门理论模型,发现如果人工智能是资本偏向型技术,将有利于人工智能部门转型升级;如果人工智能是劳动偏向型技术,其溢出效应有助于关联企业转型升级。具体结论如下:(1)如果资本和劳动相互替代,当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的增强效应大于劳动力,则资本的产出弹性将上升,劳动的产出弹性将下降,反之,资本与劳动互补时结论相反;(2)当两部门产品同质时,如果人工智能部门的资本产出弹性大于传统物质生产部门,则随着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将由传统物质生产部门流向人工智能部门;(3)如果两部门产品相互替代,如果两部门中人工智能技术对资本的增强效应大于劳动力,则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分配给人工智能部门的资本比例上升,劳动比例下降,反之,如果两部门产品互补,则结论相反;(4)如果资本与劳动力的替代弹性为1,当两部门产品相互替代时,如果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工智能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强效应之和,大于对传统物质生产部门资本和劳动力的溢出效应之和,则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反之,如果两部门产品互补时,则结论相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增强效应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军 卢周来
人工智能是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从组成结构看,人工智能包含物质基础、数据算法及实际应用三个层次,它们驱动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各不相同;从实现方式看,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的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智能网络模式各有千秋。应当从不同层次驱动产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出发,结合三种模式自身的特点,谋划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升级的最优路径。一是物质基础和数据算法部分,以政府顶层规划为主,辅以市场配置和智能网络配置;二是实际应用部分,以市场配置和智能网络配置为主,辅以政府规划;三是构建政府、市场、智能网络"从内到外""从上至下"协同发力的耦合体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昕宇 张冰冰 姚寅 何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旭辉 张胜宝 程刚 马成文
研究目标:测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揭示其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特征、空间非均衡性及分布动态演化。研究方法: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时序加权混合算子及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其梯度特征明显,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处于较低水平。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总体非均衡性呈波动递减趋势,区域失衡正在逐步得到遏制;环渤海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间差异最大,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差异位居三大支撑带首位;区域间差异是造成三大支撑带整体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极化效应"显著,且呈现不同类型的极化趋势,三大支撑带整体由两极分化逐步强化为多极分化现象,长江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带始终呈现多极分化现象,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呈现两极分化趋势。研究创新:测度了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空间非均衡性及其来源,进而刻画了其分布动态演化趋势。研究价值:为推动三大支撑带人工智能产业实现创新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对于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间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晓哲
没有智能技术的深度运用,大规模的课堂分析难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仍然是一个"黑箱"。传统的课堂分析存在规模化困难、标准化不足、专业性缺失等问题,而片面地运用技术手段展开课堂分析,又容易陷入指标单一化和标签化的风险。本研究构建了基于课堂多模态数据的人工智能课堂分析架构,提出了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标准(CEED)。该标准包含课堂效率、课堂公平、课堂民主三个维度。该分析架构使得课堂作为数字化智能支持系统,为教师、学校、教育研究者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面化的专业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创新人机融合的常态化教研与教学研究新方式。
关键词:
课堂分析 人工智能 课堂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袁利平 陈川南
美国政府发布的三份有关人工智能的国家级报告均强调将教育和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战略全局,原因在于推动教育深刻变革,以培养未来人才、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继续保护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美国人工智能战略中的教育图景主要由认知导向、目标定位、路径选择和保障机制所构成。美国人工智能战略中的教育方略包括:强调教育应用顶层设计,构筑教育战略发展合力;注重教育产业研发投资,推动教育领域平稳发展;坚持科技人文教育并重,着力AI劳动力全面发展;加强世界顶尖人才引进,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实力,重视AI新技术安全研究和落实教育应用安全保障等策略。
关键词:
美国 人工智能 教育战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卉佳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门槛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显著赋能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影响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并存在非线性特征,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对区域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愈加强烈。从作用机制分析来看,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驱动能力在人工智能影响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中介效应。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结合研究内容提出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资源配置优化、鼓励产业聚集和集群化发展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培杰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教育"不等于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要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赋能教育,利用人工智能替代重复性的教育劳动,减轻教师负担,优化教育管理流程,开展伴随式的教育诊断,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率;二是创新教育,打破标准化的教育体系,采用全流程的因材施教、精准化的教育治理和全景式的教育评测,助力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定制;三是重塑教育,突破学校、班级、学科的边界,推动教育从"去标准化"阶段迈向"去制度化"阶段。未来,没有照本宣科的教学,只有自我驱动的学习;没有墨守成规的教育管理,只有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没有考试分数,只有能力认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教育 未来教育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包平 唐惠燕
EugeneGarfield创立《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es),本意想通过引文链将那些可能属于不同领域的文献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一种旨在扩大检索途径的新方法。随着对引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引文系统越来越多地用来研究文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齐彩霞 张幼敏 吴佩连 黄畛 李茵明
本文报道了鲈形目太阳鱼科3种鱼的染色体组型,蓝鳃太阳鱼及绿色太阳鱼的染色体二倍数均为2n=48、NF=48,红耳太阳鱼的染色体二倍数为2n=72、NF=72,类似于一个三倍体核型。三种鱼核型中的共同特征是染色体组全部由单一的具端着丝粒染色体(单臂染色体)组成。
关键词:
染色体组型 太阳鱼科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伟国 邱子童 吴清军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 岗位 工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段海英 郭元元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失业以及促进就业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不能单纯地根据技术可行性来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就业效应非常复杂,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中有差异,且会受到法律法规、消费者偏好、特定市场中的大众行为、道德伦理等因素的约束。当前我国各层次教育体系应对人才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性失业培训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璐 韩文龙 陈翥
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会对现行的就业结构、就业范围和就业质量等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创造性的补偿效应和跨期的时间效应。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劳动技能;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障和工资保险为核心的劳动者保护制度体系,降低劳动者可能面临的生存风险,以便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补偿效应 时间效应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灵峰
当前,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信息的收集与转换、裁判决策辅助和审判监督管理三类司法场景之中。司法人工智能具有提高司法效率、提升审判质量、规范办案流程之功效。司法人工智能的技术效应存在限度,对内,存有法律内在实质正义实现的隐忧;对外,存在质高量足数据收集的壁垒。究其原因,从法理维度来看,司法理性与技术理性之间的矛盾难获弥合;从实践维度来看,司法工作人员主体性的导向与智能技术的应用难寻平衡;从技术维度来看,机器的算法黑箱障碍难以攻克。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优化司法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在基本立场层面,尊重司法价值功效,司法逻辑主导算法逻辑;在路径选择层面,智能辅助人类,强调司法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在技术保障层面,以算法和数据为着力点,改良司法人工智能整体生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效应 司法裁判 司法理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潘丹丹
基于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提取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复杂劳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信息技术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就业反极化效应,显著提升了中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并且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结构 反极化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