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639)
2023(14005)
2022(11714)
2021(10825)
2020(9003)
2019(20417)
2018(19943)
2017(38053)
2016(20343)
2015(22735)
2014(22437)
2013(21582)
2012(19918)
2011(17846)
2010(17564)
2009(15444)
2008(14714)
2007(12611)
2006(10710)
2005(9565)
作者
(54225)
(45160)
(44714)
(42450)
(28620)
(21482)
(20588)
(17828)
(17376)
(15853)
(15395)
(15327)
(14142)
(13977)
(13920)
(13809)
(13522)
(13170)
(12930)
(12917)
(11033)
(11031)
(10805)
(10371)
(10265)
(10059)
(9864)
(9766)
(8897)
(8822)
学科
(82538)
经济(82460)
管理(56883)
(56209)
(43149)
企业(43149)
方法(34722)
数学(30680)
数学方法(30274)
中国(28883)
(23633)
地方(21765)
业经(19489)
(19047)
农业(16211)
(15830)
银行(15814)
(15167)
(15008)
(14807)
金融(14806)
技术(14794)
(14702)
贸易(14691)
(14215)
理论(13459)
(13258)
环境(12568)
(12179)
(12080)
机构
学院(272446)
大学(267241)
(112429)
经济(110128)
管理(107961)
理学(92679)
理学院(91700)
管理学(90132)
管理学院(89624)
研究(89326)
中国(70642)
(55821)
科学(52322)
(52162)
中心(43127)
(42839)
财经(41515)
(40697)
(40614)
研究所(38822)
(37983)
业大(37437)
(37046)
师范(36667)
北京(35058)
经济学(34352)
(33144)
(32598)
农业(31408)
技术(31349)
基金
项目(187674)
科学(150623)
研究(141998)
基金(136171)
(117433)
国家(116380)
科学基金(101697)
社会(91086)
社会科(86359)
社会科学(86343)
(74415)
基金项目(72074)
教育(67425)
自然(64390)
(63047)
自然科(63006)
自然科学(62992)
自然科学基金(61843)
编号(58368)
资助(54741)
成果(45052)
(44952)
重点(42749)
(42210)
课题(41001)
(40227)
国家社会(37671)
创新(37484)
教育部(37102)
人文(36242)
期刊
(121952)
经济(121952)
研究(79667)
中国(57323)
管理(40952)
(39169)
(37139)
科学(36203)
教育(36007)
学报(35891)
(30158)
金融(30158)
技术(29944)
大学(28985)
学学(27412)
农业(25770)
业经(21984)
财经(19861)
经济研究(19335)
(17036)
问题(15726)
职业(14488)
(13861)
技术经济(12982)
(12774)
论坛(12774)
科技(12445)
理论(12377)
商业(12355)
资源(12131)
共检索到406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文晶  康彩璐  杨玥  万岩  
随着智能科技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在有助于生产和生活的同时,也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计算我国各类职业潜在替代风险,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潜在替代风险对员工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基于13158条职业数据和808份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面临着较强的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问题的威胁,潜在替代风险高中低的比例分别是52.80%、25.72%和21.48%;潜在替代风险最低的职业大类是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最高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进一步地,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在质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小,当潜在替代风险低时,质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更大。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对数量性不安全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当潜在替代风险高时,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强,当人工智能潜在替代风险低时,员工数量性不安全感对职业能力发展的U型效应更低。本研究丰富了人工智能领域与职业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技能转型提供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付  刘军  王婷  文德萍  于慧萍  
"边界困境"(Boundary Paradox)是近年来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已有文献局限于研究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边界困境"的影响因素,鲜有研究探讨其内在作用机制。本研究试图从个体对工作情境消极感知视角,基于472对直接领导与员工的配对问卷调查,系统探讨员工职业发展过程中"边界困境"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工作不安全感通过工具网络资源影响个体对领导认知信任,进而影响员工职业发展和内部机会主义,而情感工作不安全感通过情感网络资源影响个体对同事情感信任,进而影响员工职业发展和内部机会主义。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才  周文斌  赵素芳  
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等多个制造行业得到广泛运用,且渐成规模之势,这对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就业格局和制造业从业者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其运用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制造业青年员工对工作安全感知的微观视角出发,借鉴此前他人的相关研究,选取职业能力成长中的纵向发展维度和职业适应能力中的横向学习能力维度作为两个调节变量,利用上海、昆山、东莞、合肥等地数十家制造型企业273名员工的有效数据,研究了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对员工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和薪酬晋升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学习能力在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与员工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过度竞争不安全感、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关系中均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员工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越高和职业学习能力越强,员工所感知到的工作不安全感受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影响便越小。最后,本文从政府、企业、员工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期望可帮助员工降低因工业机器人规模运用所产生的工作不安全感。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义忠  宋岩  
本研究旨在考察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不安全感在二者间的可能中介机制。在对470位企业员工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能力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生涯满意度这两个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方面;(2)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3)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工作不安全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满意度。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义忠  宋岩  
本研究旨在考察企业员工就业能力对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影响,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和工作不安全感在二者间的可能中介机制。在对470位企业员工进行两轮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业能力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生涯满意度这两个主观职业生涯成功的核心方面;(2)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以及二者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3)就业能力可以分别通过工作不安全感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感、工作不安全感的链式中介而间接影响职业生涯满意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宗波  王明辉  
在中国组织情境下,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3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职业生涯韧性对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和自评工作绩效的影响,以及上司支持感在该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职业生涯韧性对工作不安全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工作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上司支持感对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并且能够显著调节职业生涯韧性与工作绩效、工作不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涛  
员工不安全感是目前企业管理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员工的不安全感可能阻碍企业的变革与发展,可能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承诺与态度,进而影响企业的绩效。本文通过对员工不安全感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企业员工不安全感产生的原因,提出企业干预员工不安全感的对策。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润莹  
从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内容及测量、前因与结果等角度对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理清了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概念特征、内容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员工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瑜  李云健  马智妍  王小霏  
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在保护广大员工利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对企业的制度与管理创新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或多或少地采取了规避劳动合同法的行为。当组织的这种行为被新生代员工所感知后,对新生代员工的心理与行为会造成什么影响,是目前国内研究较少关注和本研究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华南地区企业新生代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两次实证调查,在系统检验员工组织劳动合同法规避认知、工作不安全感和组织报复行为测量工具有效性的基础上,建构了员工组织劳动合同法规避认知、工作不安全感和组织报复行为关系的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员工组织劳动合同法规避认知显著正向影响员工工作不安全感...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弘  陈浩  
员工看似处于工作状态,但不安全感和焦虑像一张网将其紧紧束缚,使员工没有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工作效率明显低下。随着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巨大冲击,高技能岗位加速崛起,企业大幅削减了低技能岗位的设置,而一些后备支持岗位(如行政、公关)更是惨遭"灭顶之灾"。这种变化引发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续反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朱朴义  胡蓓  
基于国内32家企业的749份问卷调查数据样本,在相关分析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统计分析方法对员工可雇佣性与EVLN行为之间关系及工作不安全感在两者关系中存在的中介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员工内部可雇佣性对忠诚、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退出、忽略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外部可雇佣性对退出、忽略、忠诚和建言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在内部、外部可雇佣性与退出、忽略及忠诚行为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而在与建言行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为探讨EVLN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组织可以通过内部、外部可雇佣性干预员工的EVLN行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爽  陈莉  陈洋  马菲菲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在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工作要求对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工作要求与工作不安全感及出勤主义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工作不安全感在工作要求与出勤主义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同时,心理资本能够缓冲工作要求对工作不安全感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消除或限制了企业员工的出勤主义行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任迎伟  张露  毛竹  
创新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服务型企业,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源",其创新往往需要一线员工的积极参与。本文以压力评价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服务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并重点分析了情绪劳动的表层策略和深层策略在其中起到的不同中介作用,以及验证了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本文分阶段收集到632份服务业员工问卷,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既能通过表层策略负向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又能够通过深层策略增进员工的创新行为,而其中深层策略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组织支持感在表层策略和深层策略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并验证了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冰蓝   周丽萍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对AI时代高校能力供求现状和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对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供给存在趋同现象,主要贡献容易替代的知识技能类能力,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增值缓慢,且出现“倒挂”现象,“双一流”高校反而逊色于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能力发展最严峻;(2)大学生依据过往竞争法预判替代风险,但AI对就业存在“极化效应”,预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更容易被AI替代,但其忧患意识更弱从而面临更大的替代危机;(3)高校依然是型塑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对问题解决和社交协作能力贡献最大,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值效应最大。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重构教育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能力,实现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胡三嫚  
本文旨在考察工作不安全感对组织承诺的影响过程中的心理契约破坏感的中介机制。本文对来自企业的398个有效调查样本,采用层级回归法和中介效应检验程序,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在工作不安全感的五个分维度中,工作丧失不安全感、薪酬晋升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不安全感均对组织承诺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对组织承诺具有负向影响,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对组织承诺则具有正向影响;(2)心理契约破坏感对组织承诺具有负向影响;(3)心理契约破坏感在工作执行不安全感和组织承诺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过度竞争不安全感和组织承诺间则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最后,研究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和心理契约理论与可雇佣性理论阐发了相关管理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