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23)
- 2023(5650)
- 2022(4423)
- 2021(4107)
- 2020(2957)
- 2019(6324)
- 2018(5717)
- 2017(10282)
- 2016(5632)
- 2015(6074)
- 2014(5657)
- 2013(5381)
- 2012(5001)
- 2011(4568)
- 2010(4478)
- 2009(4118)
- 2008(4008)
- 2007(3665)
- 2006(3370)
- 2005(3103)
- 学科
- 济(19689)
- 经济(19662)
- 管理(15719)
- 业(13759)
- 企(11575)
- 企业(11575)
- 农(7336)
- 方法(6570)
- 中国(6547)
- 业经(6503)
- 学(6132)
- 财(5442)
- 制(5379)
- 数学(5226)
- 数学方法(5122)
- 农业(4764)
- 体(4361)
- 地方(3836)
- 环境(3743)
- 理论(3658)
- 教育(3561)
- 体制(3411)
- 划(3396)
- 工作(3385)
- 发(3291)
- 务(3252)
- 财务(3249)
- 和(3239)
- 财务管理(3235)
- 贸(3215)
- 机构
- 学院(80008)
- 大学(79874)
- 研究(32749)
- 济(28114)
- 经济(27421)
- 管理(26276)
- 中国(23369)
- 理学(22417)
- 理学院(22136)
- 管理学(21662)
- 科学(21578)
- 管理学院(21530)
- 农(18045)
- 京(17677)
- 所(17196)
- 研究所(15845)
- 农业(14361)
- 业大(14205)
- 中心(14121)
- 财(13747)
- 院(12945)
- 江(12658)
- 北京(11193)
- 范(10858)
- 省(10627)
- 师范(10625)
- 财经(10618)
- 研究院(10587)
- 技术(10260)
- 州(9981)
- 基金
- 项目(57516)
- 科学(44294)
- 研究(40841)
- 基金(40370)
- 家(37841)
- 国家(37495)
- 科学基金(30186)
- 社会(25230)
- 社会科(23688)
- 社会科学(23677)
- 省(22649)
- 划(20274)
- 基金项目(20111)
- 自然(19445)
- 自然科(18935)
- 自然科学(18926)
- 教育(18663)
- 自然科学基金(18577)
- 编号(15975)
- 资助(15801)
- 重点(14163)
- 成果(13506)
- 发(13335)
- 课题(12569)
- 创(12341)
- 部(12085)
- 计划(11748)
- 创新(11522)
- 科研(11111)
- 国家社会(10762)
共检索到1227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盛如旭
算法的隐蔽性、专业性和模糊性与人的认知偏见、数据偏见、设计决策偏见相结合,使得算法广泛应用可能引致的歧视性风险、责任性风险和误用风险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亟须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新型权力的治理,需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治理格局,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以有效规避算法认知偏见的结构性歧视和责任风险,做到既举旗定向、又指明路径。为此,必须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规制、治理效果、治理价值等角度,明确哪些主体参与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治理目标、为何治理等内容,从根本上回答人工智能治理的困惑和问题,为突破传统治理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公共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治理主体 治理客体 治理规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驰亮 方绪军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表征为聚焦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持续积累,观照学生价值理性的生成。然而,“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却面临“教学主体”让渡“智能主体”,“技术颠覆”冲击“教学秩序”,“教学内容”脱节“智能社会”,“教学评价”偏离“育人本位”等现实挑战。基于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充分汲取人工智能的发展动能,厘清教师素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实践逻辑,促进教师队伍的“适应性转型”,推动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向”,加快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优化”,注重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分析”,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逻辑向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张青 郭雅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论文从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及基本关系出发,分析以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作用,明确当前我国迈向共同富裕道路上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内外部发展环境不稳定等严峻挑战,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探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路径,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邓文勇 黄尧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已逐步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教育形式,在推动数字经济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并与数字经济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联动关系。若想在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协同联动且在实现二者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制定出可行的战略,就需要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本研究基于不同维度,对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之间的"互动共生""主体交互""层次耦合"等协同联动逻辑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具有共生性质的生态关系、创建主体合作共治的治理模式和助力激发层次之间的耦合效应等路径,以期深化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经济的协同联动,实现二者更深层次的联动发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九龙 阳玉堃 许碧涵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但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并不是天然融合,弥合其差距需要从人文视角进行思考。[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了解现实困境与展望发展路径。[结果/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支持技术的革新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前提,在技术革新基础上进行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化提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条件与目标归属。同时,目前AI应用仍然存在体验断代、伦理困境和数据泄露风险。最后,提出文化使命和道德嵌入、技术迭代与智能延展、制度优化与人机共存三大建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黄茂勇 黄洁谊 叶锦萍
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性构建的重要一环,形塑着学生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价值观。职业世界正朝向智能化转变,但当前的职业启蒙教育范式难以追赶快速更迭的职业世界,致使职业启蒙教育普遍存在智能化程度不足、数据生态运作效能低、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缺失、整体性治理系统观缺位等问题。人工智能具有赋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技术条件,可从构建职业启蒙教育整体智治格局、职业启蒙内容算法推荐、职业启蒙教育的制度设计、嵌入职业启蒙教育全过程、建制多源数据整合平台等维度,重塑符合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霖豪 庄家炽 任羽卓
在我国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厘清人工智能赋能体育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剖析现实应用的困难和产业升级的堵点,并尝试探寻实现体育产业融合和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显示,体育产业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体育竞技表演业智能化﹑体育产品业智能化和体育促销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技术溢出性﹑创新推动性﹑数据驱动性和生产智能化四大特征,能够提升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体育产业结构均衡化﹑带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引领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高级化﹑实现体育产业组织合理化,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升级,但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技术人才储备﹑监管和治理的四重挑战。据此,提出破解“数字鸿沟”和“数据孤岛”﹑加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引导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体育产业升级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戚聿东 沈天洋
推动以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拥有发展人工智能的优势,诸如国家战略、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和丰富的应用场景等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迭代,人工智能凭借渗透性、协同性、替代性和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具有多维逻辑,包括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发展的理论逻辑、通用目的技术引致生产力实现跃升的历史逻辑、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的现实逻辑。人工智能凭借数智属性赋能新质生产力,具体映射在企业发展上分别呈现数据+应用场景人机协同模式、技术牵引价值链生态模式、组织平台化跨界融合模式。中国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进入应用落地的新阶段,面对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尚处于“比上不足”的阶段、场景建设广度和深度不足、算力服务供需不匹配、高质量中文数据匮乏、青年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整体处于探索阶段、行业规制成效显著但通用立法欠缺等应用层面问题,要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卡脖子”技术攻坚,推进场景开放创新,积极发展公共云突破算力边界,提升建设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能力,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创新复合型人才,并以包容审慎原则推动统一式立法。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九龙 阳玉堃 许碧涵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不仅是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图书馆服务智能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要求。但图书馆技术与图书馆服务并不是天然融合,弥合其差距需要从人文视角进行思考。[方法/过程]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厘清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了解现实困境与展望发展路径。[结果/结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支持技术的革新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前提,在技术革新基础上进行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最终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优质化提升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基本条件与目标归属。同时,目前AI应用仍然存在体验断代、伦理困境和数据泄露风险。最后,提出文化使命和道德嵌入、技术迭代与智能延展、制度优化与人机共存三大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燕菁
土地财政是中国城市化启动的关键制度,对于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积累起到重要作用。土地财政也带来资源浪费、金融风险和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简单地放弃土地财政并转向税收,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土地财政不应简单放弃,而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完成而不断升级乃至逐渐退出。在此之前,土地财政不应轻言放弃。保障房制度,可以利用土地财政为劳动力的城市化提供原始资本。
关键词:
城市化 土地财政 住房制度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王海洁 柳晨晨
算法公平被视作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伦理问题。教育人工智能同样面临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通过系统性回顾2013—2023年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偏见的57篇文献,本研究发现,从总体架构看,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偏见研究主要分概念性理论研究、教育场景应用研究与算法检测设计研究三类;从以算法偏见为核心厘清算法伦理风险、算法歧视、教育公平三层概念的逻辑层次看,研究样本在算法偏见的种类、成因和治理原则与方法方面存在共性和明确的指向。本研究最后以种类和成因为基础,提出未来教育算法偏见研究的五个方向,以期促进教育的算法公平,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环境,推动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算法偏见 算法公平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东波
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人工智能具有独特的科研驱动逻辑:通过催化驱动提升科学研究效率,通过协同驱动促进多维融合交互,通过算法驱动打破研究路径依赖。三重驱动逻辑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化、程序化赋能,科学能否取得实质创新,关键在于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的创新潜质及两者的耦合交互水平。人工智能赋予科学研究新前景的同时,亦内隐多重潜在风险,如科研行动“道德失范”、研究过程“机械隐蔽”、形式创新“模糊真伪”、学术责任“无人承担”等。为降低驱动风险与提升驱动韧性,需要规制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引导科研人员开展负责任创新,推进科学家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交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