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43)
- 2023(8150)
- 2022(7135)
- 2021(6747)
- 2020(5723)
- 2019(13587)
- 2018(13511)
- 2017(24020)
- 2016(13901)
- 2015(16515)
- 2014(17401)
- 2013(16674)
- 2012(15826)
- 2011(14350)
- 2010(14774)
- 2009(13005)
- 2008(13362)
- 2007(12694)
- 2006(10893)
- 2005(9581)
- 学科
- 济(53525)
- 经济(53478)
- 管理(35956)
- 业(31925)
- 企(25039)
- 企业(25039)
- 方法(24291)
- 数学(21046)
- 数学方法(20840)
- 农(16493)
- 中国(16272)
- 财(14016)
- 地方(12513)
- 理论(12193)
- 学(11968)
- 业经(11745)
- 农业(10678)
- 制(10341)
- 贸(10185)
- 贸易(10179)
- 教学(10035)
- 易(9846)
- 教育(9817)
- 和(9281)
- 务(8472)
- 财务(8439)
- 财务管理(8405)
- 银(8351)
- 银行(8325)
- 技术(8073)
- 机构
- 学院(200975)
- 大学(193083)
- 济(72834)
- 经济(70786)
- 管理(68601)
- 研究(65209)
- 理学(57158)
- 理学院(56424)
- 管理学(55232)
- 管理学院(54835)
- 中国(49253)
- 京(42341)
- 科学(41484)
- 农(35625)
- 财(35500)
- 江(34441)
- 所(34193)
- 中心(31171)
- 研究所(30623)
- 技术(30266)
- 业大(30120)
- 范(28655)
- 师范(28363)
- 农业(27890)
- 州(27870)
- 财经(27165)
- 北京(27001)
- 职业(26555)
- 经(24344)
- 院(23668)
- 基金
- 项目(122850)
- 研究(96417)
- 科学(92839)
- 基金(80497)
- 家(69332)
- 国家(68623)
- 科学基金(56790)
- 社会(53819)
- 省(52786)
- 社会科(50470)
- 社会科学(50451)
- 教育(49011)
- 编号(44803)
- 划(43367)
- 基金项目(42649)
- 成果(37283)
- 自然(35416)
- 自然科(34462)
- 自然科学(34450)
- 自然科学基金(33797)
- 资助(33713)
- 课题(32983)
- 重点(28895)
- 年(27949)
- 发(27508)
- 部(26547)
- 项目编号(25543)
- 创(25474)
- 性(25061)
- 大学(23879)
- 期刊
- 济(86370)
- 经济(86370)
- 研究(58187)
- 中国(47920)
- 教育(39060)
- 农(32188)
- 学报(31039)
- 财(29847)
- 科学(26395)
- 技术(24237)
- 管理(23356)
- 大学(23165)
- 农业(21233)
- 学学(21004)
- 融(17008)
- 金融(17008)
- 职业(15800)
- 业经(15332)
- 图书(13976)
- 财经(13330)
- 经济研究(12923)
- 业(11770)
- 问题(11565)
- 坛(11533)
- 论坛(11533)
- 经(11519)
- 技术教育(10336)
- 职业技术(10336)
- 职业技术教育(10336)
- 书馆(10125)
共检索到309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买琳燕 樊明成
面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动力既有来自国家政策导向的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对培养人才提出的新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革新的辅助等,也有人工智能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师能力及主体地位、实验实训条件和校企合作程度等因素的挑战。面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应在供需维度上,坚持紧跟前沿原则,提高专业培养的更新性;在培养标准维度上,坚持整合协同原则,强化教学过程的融合性;在发展维度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增加培养内容的人文性。重点应建立人工智能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度,探索人工智能专业、相关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人工智能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平台。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专业建设 校企合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樊明成 陈小娟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职院校掀起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建设热潮,但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体现在办学层次与行业企业需求错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临两难困境、课程建设滞后于企业真实应用、师资欠缺且专业化水平不高、校企合作双方诉求耦合度低、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明显滞后等。顺应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具体协调下,在行业企业的充分参与下,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崔岩
特色专业代表了高职院校的品牌,因此应该建设特色专业形成若干强势专业群,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措施有,建立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目标调控机制,建设精品课程和一流师资队伍,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建立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宋文光 许志平
专业群建设要以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动为导向,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以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适应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关键词:
专业群 高职院校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万平
品牌专业是地方高职院校参与市场化竞争的有力武器,是地方高职院校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文章阐释了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分析了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品牌专业建设的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寿根
专业质量决定学校人才质量,专业水平彰显学校发展能力。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须厘清专业建设的内容要素及其关系,正确认识和协调推进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目标与规格定位、课程与教学改革"、双师"队伍与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专业管理体制建设内涵、相互关系和发展进程;推动校企合作、建立专业建设基本质量标准、实施专业评估、依托文化活动塑造质量精神。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程娅 程凡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实施骨干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了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现状,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骨干专业建设的推进路径:精准定位骨干专业,明确服务对象与理念;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体系,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优质载体;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骨干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骨干专业建设提供保障;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为骨干专业建设增添动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骨干专业 建设 推进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洪志
专业群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专业 专业群 高职院校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章君
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互联网+"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新模式,高职院校开展会计专业教育必须顺应"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潮流,主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构建适用性"互动互生"大生态系统以培养高技术复合智能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
互联网+ 人工智能 会计专业教育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春艳
人工智能技术掀起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浪潮,加速社会行业和职业的演变,推动高职业院校转型升级。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以特色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动态优化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创新应用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入,形成具有人工智能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和教育生态,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创新力和服务贡献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特色专业 融合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国海
继2017年9月德勤会计师事务所推出财务机器人后,其他三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也相继推出财务机器人,财务人工智能时代悄然而至。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因势而为,以学生未来职业胜任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培养紧跟时代发展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五年制高职 会计专业 教学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部彦君 许开轶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底层技术,其所拥有的发展快速性、规模效应性与多领域适用性使得该领域的技术竞争与现实政治博弈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国家高度关注和重视技术的赋能与赋权作用。从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国际权力结构的过程来看,人工智能将极大地作用于权力所依赖的四种基本结构,通过重塑知识结构与介入生产、安全、金融三大结构的方式,激发结构内的权力博弈;打破国家与市场之间的既有权力均衡,使权力以一种有序而渐进的方式进行积累和分配。而在权力发生技术因流动的过程中,技术优势与权力优势之间的转换将会变得更加顺畅且自然,权力会进一步流向拥有结构性权力优势的技术优势国与跨国科技公司。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球权力收益不对称的现状,我们应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整体繁荣方面的价值,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合作方案,寻找世界共同发展之道。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彭木林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字创作与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使"创作者"身份不再限定于人类,拥有作品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以著作权人的身份受到保护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对"猴子自拍照案"中"非人类作者"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认定与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都为解决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提供了不同的解决视角。在短时间无修改法律条文需要的情况下,权利归属可借鉴早已存在且运作成熟的委托作品制度安排,这样可以避免更复杂的模式又使得人工智能著作权得到实质保护。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 智能写作 委托作品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昊
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预测精确度不高、人力成本消耗大、风险指向不精准等问题。人工智能为解决海量数据、模拟人类思维、突破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瓶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在归纳总结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人工智能为税收风险管理创新发展提供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税收风险管理 大数据 模拟思维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吴砥 李环 陈旭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从利用机器学习优化教育,实现“能存会算”的自动化,到利用深度学习赋能教育,实现“能看会听”的感知化,再到利用通用大模型创新教育,实现“能理解会创作”的认知化。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加持下的教育生态,其应用模式将从专用走向通用,应用流程从分发走向生成,应用场景从单一走向多元。通用大模型的兴起及其在教育行业的快速渗透,将引发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及教育教学形态更替,并可能加剧伦理安全风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高阶思维培育,健全相应的伦理规范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