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9)
- 2023(4006)
- 2022(3413)
- 2021(3409)
- 2020(2733)
- 2019(6287)
- 2018(6439)
- 2017(9906)
- 2016(5929)
- 2015(7265)
- 2014(7080)
- 2013(6092)
- 2012(5487)
- 2011(4836)
- 2010(4911)
- 2009(3888)
- 2008(3657)
- 2007(3345)
- 2006(2762)
- 2005(2283)
- 学科
- 济(13191)
- 经济(13179)
- 管理(11483)
- 教学(10281)
- 业(7535)
- 学法(6330)
- 教学法(6330)
- 理论(6164)
- 教育(6159)
- 地方(5721)
- 企(5398)
- 企业(5398)
- 农(5098)
- 中国(4907)
- 学理(4492)
- 学理论(4492)
- 业经(4006)
- 工作(3930)
- 农业(3627)
- 方法(3512)
- 学校(3265)
- 学(3238)
- 研究(3119)
- 政治(3040)
- 数学(2972)
- 思想(2893)
- 和(2855)
- 组织(2847)
- 思想政治(2833)
- 政治教育(2833)
- 机构
- 大学(69985)
- 学院(69229)
- 研究(20407)
- 管理(20306)
- 理学(17043)
- 济(16862)
- 理学院(16727)
- 管理学(16079)
- 经济(16060)
- 管理学院(15944)
- 京(15684)
- 范(15194)
- 师范(15055)
- 中国(14310)
- 科学(14294)
- 江(11968)
- 师范大学(11616)
- 教育(10931)
- 技术(10792)
- 中心(10406)
- 业大(10305)
- 州(10198)
- 职业(10079)
- 北京(9839)
- 农(9393)
- 所(9359)
- 研究所(8622)
- 财(8608)
- 院(8256)
- 技术学院(7351)
- 基金
- 项目(46393)
- 研究(39901)
- 科学(34041)
- 基金(27366)
- 家(22774)
- 国家(22479)
- 教育(21594)
- 省(21285)
- 社会(20043)
- 编号(19281)
- 科学基金(18944)
- 社会科(18660)
- 社会科学(18654)
- 成果(17312)
- 划(16992)
- 基金项目(15360)
- 课题(14867)
- 年(13850)
- 自然(11604)
- 项目编号(11372)
- 自然科(11269)
- 自然科学(11268)
- 自然科学基金(11020)
- 重点(10602)
- 大学(10589)
- 规划(10432)
- 高校(10360)
- 资助(10239)
- 发(10212)
- 性(9990)
共检索到1090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潘威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引发了高校音乐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重构、学习方式的改变。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于高校音乐教学场景、方式变革,学科视域融合、视唱提升等方面的价值。应通过搭建数据库、智能采样等方式不断探寻变革高校音乐教学的路径,从音乐理论、教育规律、技术进步等角度深刻思考高校音乐教学变革的可行性与边界。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视唱练耳 教学变革 深度学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凤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开展美育以及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在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是实践途径之一。视唱练耳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打好声乐基础、掌握声乐技巧的支撑,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由王瑞、钟国富、李孟璇联合编著,重庆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一书,重点研究高校声乐教学发展情况,解析视唱练耳的理论与实践要点,有利于读者充分掌握视唱练耳方法,深刻认识到视唱练耳在声乐技巧中的重要性,进而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做出改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爽
进入21世纪,国内各音乐院校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使得视唱练耳的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各个音乐艺术院校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培养出从事不同专业的艺术人才,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国内视唱练耳学科从引入,初步建立,逐步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教学历史,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戏曲艺术学校的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不但要基于音乐院校在实际视唱练耳课程教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而且要充分汲取戏曲教学自身的特点和长处。为此,由中国戏曲学院孙晓洁副教授著写的《视唱练耳戏曲教学与研究》(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10月版)一书,立足于视唱练耳教学方法,对新时代高校戏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展开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宋熙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本文从学生心理表现的角度入手,旨在论述情境教学法在高校视唱练耳课程中的重要作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
高校音乐教育 视唱练耳教学 情境教学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尹熙洙
视唱练耳学科,自20世纪3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长期采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少数民族音乐及音乐文化为主的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纳入视唱练耳教学中,不仅可以补充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更广泛地吸收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元素,建立多元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本文试以朝鲜族民间音乐中的"长短"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例,阐述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民族化创新。
关键词:
视唱练耳 民族性 朝鲜族“长短”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志祯 张玲玲 徐雪迎 刘佳林
能够自主"感知、理解、预测、行动"的人工智能是灵活强大的学习技术,在教与学过程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技术的灵活性为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挑战。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对其教学角色隐喻的分析对于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利用有指导作用。本研究选择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的高影响力项目开展了案例研究。案例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主要有辅导者、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同伴和学生七种。从历史发展与现状来看,占优势的为教练、评价者和辅导者等教师隐喻。从教学的完整过程看,人工智能尚无法比肩人类教师,但在"行动中"其表现并不逊色于人类个体,在很多情况下各有千秋。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语义处理上的裹足不前,辅导者还难以像人类教师一样与学习者开展连续的自然语言对话,但教练、评价者、协调者、联通者、学生和同伴则更充分地利用了计算机的多媒体与网络数据计算、存储、交互能力,能够提供人类教师难以或无法提供的学习经验。未来,人工智能的教学角色隐喻将继续演化,呈现出分化与整合、从支持"学"到"学教"并重的总体趋势;智能教学系统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将日益显性化;将更重视与学习者建立与维持长期关系;人工智能将促进学习环境的虚实融合,提高学习环境的适应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禧婷
当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学校教学,会进一步打破刚性的学校教学时间界限,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发生结构性改变,并促使学生个体学习时间得到拓展。学校教学时间形态的改变为人们重新思考教学时间的价值提供了契机。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时间更大程度上成为人的发展空间,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因素被充分利用,个体内在时间的意义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影响下的教学时空变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学校的时间管理理念和方式不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教师在课堂上转为节点式参与教学,学生在技术影响下陷入另一种“时间控制”。由此,学校的时间管理范式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领导作用如何发挥,以及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如何实现,都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技术、教学与时间的关系出发,思考有效的教学应对方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时间 时空转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务农
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学主体的阐释囿于现代主体哲学所揭示的理性主体与非理性主体之争,无法有效说明技术在教学主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无法为人工智能对教学主体的扰动进行合法性辩护。通过对现象学技术哲学及主体哲学发展的考察,发现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身体分析和后人类主义的超人假设,能够进一步发展教学主体理论。身体既是非理性主体反对理性主体的关键,也是非理性主体证明自身的依据,还是技术主体出场的必要过渡。超人假设则突破了人的局限,建构了新的人性论。由此,人与“技术人”之争成为教学主体理论研究面对的新矛盾。规避教学主体的技术性建构带来的伦理风险,需通过人的认识自由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共存;通过认知工具协同实现人类认知与机器认知的融合;通过人的理性、非理性与技术的协调发展实现教学价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 陆军 牛颂杰 李鸣超 刘敬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角色,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赋能教育,使其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共同塑造数字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早期最基本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的普及阶段,到强调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再到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这一过程揭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变革。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AI赋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清华大学课程案例不仅反映了AI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面对AI技术的角色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习引导,以及“教师、AI助教”协作教学。面对AI技术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界需不断探索和适应,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太 伍文燕 冯广 潘庭锋 陈卓 邱凯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模式陈旧、指标单一、数据匮乏和算法灵活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是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原理,提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五大关键技术: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指标的构成、基于智能感知的常态化监测、智能评价算法的选择、诊断式评价及干预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蕴瑜在线课堂"的教育诊断评价与干预系统为例,从数据感知、智能评价、数据决策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优势。最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本研究设计的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与干预系统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彭亮 徐文彬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发展一系列关键素养,这些素养以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重要特质为基础,教师教学想象即其中之一。教学想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一种主动的意向和创造性的意识活动,此种意识活动存在于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之中和之后,它是教学活动得以产生、开展以及创新的保证。当前教师教学想象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偏执的教学经验固化了教师教学想象,教师主体性缺位导致教学想象退隐,以及迟钝的重要性感受掣肘了教师教学想象。基于此,需要通过“重返起点,反思教师珍视的经验”“增加欲求,提升教师重要性感受”“创新制度,释放教师的主体性”以及“利用技术,扩充教师的虚拟力量”等举措来促进教师教学想象更好地养成,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给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挑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祁建钊 雒淼淼
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在线教学的趋势、挑战与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就如何实现在线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有效深度融合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在线教学呈现多技术融合、教师在线教学能力趋向系统化以及在线教学正在由浅层走向深层等三方面特点。而人工智能时代下在线教学面临的挑战则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智能素养缺失、平台建设、授课软件与教学环境有待改善以及教育管理调整等。基于在线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在线教学提升的路径优化可由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深度融合为导向促进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第二,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促进在线技术支持的增强;第三,结合当下需求深化智能技术与在线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与探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师素养 在线教学 教育技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屈玉东 费建翔
课堂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助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渠道。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推动着高校课堂教学发生深度变革,顺应人工智能发展之势,乘势而为,顺势而变,把握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为保证技术赋能下教育教学价值取向公平、合理,摆脱技术主义的桎梏,实现教育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旨归,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聚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教育过程中的人文观照,促进师生交流共生、发挥教师独特的育人作用,追寻教育的德性复归。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翟雪松 许家奇 童兆平 陈文智 张紫徽 李艳
新冠疫情的反复使得师生频繁切换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这对教育韧性生态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依靠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现有研究缺少从系统性的视角综合分析韧性教学生态的构建路径。针对此问题,本研究以Z大学为案例,一方面探讨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框架和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对人工智能赋能下韧性教学生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Z大学以中台架构为技术底座丰富教学平台的功能应用,并贯穿导学、讲授、协作、评价四个阶段,有效地保障了疫情反复过程中师生对环境异化的适应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后展望未来人工智能赋能韧性教学生态的发展重点,并对潜在的挑战进行反思。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媛 刘海 李中傲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会计工作产生了强烈冲击,财务流程中占用大量劳动力的手工操作环节被简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教育需要从智商、情商的教育转变为培养人工智能商数的教育。而智慧财务这个理念的引入,不仅推进了智能化会计下的财务转型,更为财会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以创新思维的应用为切入点,进一步结合SAP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合作开发的DT思维课程,将数据分析法运用于财会教学中,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商数的量化指标体系,这将是财会创新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次有益探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